能写出类似的书,大概就是我的梦想

最近读完了《长乐路》、《大路》,这两日在读《打工女孩》。《打工女孩》的作者是张彤禾,美籍华裔,她的丈夫何伟(彼得海斯勒)也是著名的记者、作家,著有《甲骨文》、《江城》、《寻路中国》等与中国相关的纪实作品。

以前读完何伟的作品,我每次都感慨一个美国人对中国社会有那么细致的描写与洞察,我多么想像他一样,能够从某一角度,深入地去了解、去提问、去思考、去讲述、去写作。对中国社会的微观叙述从更大层面上折射出整个中国的宏大具象,关于农村、关于发展、关于被撕裂的两个镜像。

何伟从自己的支教,从自己对一条条路的探索,讲述了那么多故事,《长乐路》的作者,从一条叫长乐的路上看着路的变迁,人们生活的改变,张彤禾的《打工女孩》从东莞这样一座移民城市里的打工女孩切入,记述着这些女孩的经历、变化。

以前我的偶像曾经是柴静,读过两遍她的《看见》,也喜欢她的节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静、何伟、张彤禾这些人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发现一些细小的东西,去记录。

有时候,我会希望像人类学家那样,针对某个课题做长期的田野调查,其实何伟张彤禾他们也类似于田野调查,只是没有那么强的理论性。在我心里,能够成为何伟张彤禾那样的人,就足够美好。

可是我的勇气在哪儿呢?我有发现的能力、提问的精神么?

想起之前工作中接触过的集卡车司机群体,我也曾想过,如果能跟车几个集卡司机,看看他们一趟工作的总流程,可能会有更深的感受,比如他们去堆场提箱,在码头排队,在夜间高速上行车,到工厂拿货……这是一份很不容易的职业,其实也需要被关注。但我呢,也就浅尝辄止了,如果能像张赞波先生写《大路》那样,在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中蛰伏三年,真的是一个超级酷的事儿了。

时间和勇气,毅力和能力。终是我该好好面对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能写出类似的书,大概就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