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世,在阳光下行走(十四)——读《国粹——庄子》笔记 【为在自然中】

 

        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优秀的人,若换一种角度来划分,一类人专门做加法,一类人先加法后减法,还有一类人,一生都在做减法。

酌世,在阳光下行走(十四)——读《国粹——庄子》笔记 【为在自然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生都在做加法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欲望无穷,贪得无厌,总要夺得一切,征服一切。最典型的,一个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个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如果觉得单调,还可以再加一个,放言要征服全世界的法国的拿破仑。还有一类加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像孔子,大禹,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宏伟的目标,怀抱着人生使命,社会责任。用唯物史观来看,欲望也好,进取也罢,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先用加法,后用减法,有的是少年得志,中年后主动隐退,如袁枚;有的是心存“烹狗藏弓”之惧,功成身退,如春秋时的范蠡,汉代的张良,明代的刘伯温。

        终生做减法,最典型的就是庄子。在那个“诸侯争养士”、重视智慧、才能的群雄竞斗、列国纷争的时代,庄子如果有意飞黄腾达,原是不难如愿以偿的。楚威王曾派使者带厚礼请他出任卿相,被庄子婉拒。

酌世,在阳光下行走(十四)——读《国粹——庄子》笔记 【为在自然中】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做如是选择,自然是取决于庄子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屈身做吏,觍颜侍人,是他所不屑的。他也完全没有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立功立德的打算。应该说,这种生存方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就其较低层次来说,确是出于自我保护意识,明哲保身,全生免害;而其至高层次,则是追求生命的自觉,自由自在,逍遥游世,保持人生的个性本色。作为生于乱世的弱者的一种生存智慧,与一般意义上的利己主义、悲观厌世迥然不同,它往往能让人在遭遇挫折,濒临困境时,能够从中悟解出超越现实,解困身心,振作精神的道理。这也就不难理解,历代那些失意、失败、失路之人,何以会那么倾心庄子,且多有相见恨晚之意了。

        庄子用减法表现在生活上,是自甘清苦,甚至忍饥挨饿。他与那些早年跻身社会,后来急流勇退者不同,那些人或庇荫,或有余禄、余威足以自恃,即便退隐田园,仍然丰衣足食。而庄子最直接的困顿,便是衣食无着,饥寒交迫,生命难以存续。庄子的苦乐观,有其超越的视角和独特的标准,他着眼于精神世界,把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看做是人生至乐。

        在心态上,庄子善于化苦为乐,客观对待无可奈何的现实,自觉地解除困苦与焦虑,从而达到心境旷达,心态宁静,心情愉悦。

        在思想上,他崇尚自由,摆脱各种羁绊、浮云富贵、秕糠功名,表现为高度自觉、充满理性的逍遥。

        所谓用减法,也就是佛禅所说的“放下”。有所选择,舍弃多余之物。“放下”既是一种解脱的心态,豁达的修为,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

酌世,在阳光下行走(十四)——读《国粹——庄子》笔记 【为在自然中】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为对社会、人生的智慧反思与选择,作为现实社会与精神结构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以下开始剖析:

        第一: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极端恶劣,庄子不想往火坑里跳。战国中后期堪称典型的乱世,由于伴随着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全面转型与裂变,因而呈现出社会整体的动荡不安,政治动乱,社会混乱,人心紊乱,思想淆乱。个体生命处于无常状态,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生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深渊。

        第二:君王残暴,伴君如伴虎,庄子更不愿为虎作伥。宋君偃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骄纵无道,庄子生活在这个暴君肆虐的政治环境中将近半个世纪,耳濡目染,所获得的均是最真切的实际感受。

        第三:人性异化,精神痛苦。对于这个时代,庄子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比起社会动乱,环境险恶来说,更使庄子精神极度痛苦的是,人心险恶,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着追逐财富与权力的精神沉沦。

        第四:从保护自身考虑,韬光养晦,凡事保持低调。吴王在骄猴中箭后说:“这只猴子自以为灵巧,倚仗身躯敏捷来傲视我,才落得这样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呀。”生而为人,更应该警醒。

        第五:认识人生的有限性,做到知止知足。人是有限的存在,必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和种种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的约束。否则,让名缰利锁盘踞心头,蒙蔽双眼,则会陷入迷途,导致身败名裂的悲剧下场。

      第六:戒欲。欲望不可放纵,否则必遭制裁。警惕名累、势累、情累、物累,保持身心自由,防止“人为物役”、“心为形役”,摆脱诱惑与折磨。

        第七:坚守做人原则,不失自我本色。

        第八:主张无待、无恃的绝对自由。认为人应该得到至少心里上逍遥的自由。

        第九: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摆脱狭小的视界,突破以大的标准为中心的框限,站在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高度,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

        第十:崇尚无为。“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故为在自然中。”“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酌世,在阳光下行走(十四)——读《国粹——庄子》笔记 【为在自然中】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除自我中心,摒弃为名缰利锁束缚的小我,忘掉外物,忘掉自然,忘掉欲望之我,世俗之我,让自己的精神穿透形骸,实现与天地精神往来。

        神秀和尚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六祖惠能的偈子则“四大皆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以超拔的眼光、豁达的心胸、高远的境界来净化心灵,观察万物。“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绝不仅仅是着眼于是否需要问题,根本出发点是“虚而待物”,悟道存真。“其嗜欲深者,则心智塞,天机浅。”只有清空虚静之心,净除任何尘滓杂念,才能悟出大道,生出智慧,进入清澈澄明的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酌世,在阳光下行走(十四)——读《国粹——庄子》笔记 【为在自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