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 类手机通信录互动应用前景探讨(转载)

前言:基于通讯录的互动,在完成了电话、短信、彩信的基本功能之后,一直发展停止不前,传统运营商一直在寻求能够突破这些互动的延伸,然而智能手机性能的突破以及 3G 网络的完善,创业企业们却让这种延伸得以延续,当 Kik 完美提升了短信互动体验,WhatsApp 扩展互动的内容,我们还可以期待哪些互动与创意?我们就也尝试着探讨下国内的创业团队又在怎么做。

Kik Messenger 自从 10 月 20 日 推出以来,短短 15 天内,用户量突破 100 万(目前已经突破 300 万)。破记录的速度让其成为手机 app 中的明星。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冲击了 Blackberry Messenger( BBM )的市场,以至于 Kik 被驱逐出 BlackBerry 的应用商店。 事实上在 Kik 之前一直有一个叫做 WhatsApp 的应用在 iPhone 上存在了有一年之久,虽小有名气,但也是不温不火。

自从国内关于 Kik 的模式被介绍进了中国,国内厂商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布了各种信(个信、微信、友信),各种聊(米聊、速聊),盛大索性就直接叫 Kiki。 我不认为这些产品都是有了 Kik 以后才有这些山寨,这点对很多有创造力的小公司来说很不公平,至少国内一些应用无论在出现的时间上 还有在功能上都有贯彻了自己对产品的理解。相反大公司的出品山寨味更浓。

我体验了几乎上述所有的软件(以 iPhone 和 Android 的体验为主)。Vimi 无法注册完成,只能根据其官方博客的功能介绍以及截图推断。

本文主要对目前相关软件的功能设计,以及设计思路进行比较,从产品完整性,可用性角度不做过多的分析,因为个人认为目前这些软件都处于一个 demo 启动的阶段,后面的存在的变数都会非常大,大家都有非常大的空间去竞争,去完善,当然过程中也会有产品夭折。 Kik 和 WhatsApp 两款应用,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也基本稳定。 米聊以及微信的由于有着最优秀的产品团队的支撑,在上线以后基本可以流畅使用,也相对比较完善。而相比之下,其他小的团队的产品,在目前这种快速布局竞争的环境中,研发方面感觉到吃力。 这对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确实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Kik 为什么要比 WhatsApp 成功的细节比较
还是先从 Kik 说起, Kik 团队对自己的产品定位于解决,目前运营商的短信服务的糟糕体验,为用户提供一个最还原现实面对面沟通的实现。它成功了!它做到了:

对每条信息发送以后做了最细腻的状态反馈,满足用户心心理
实现了短信发送过程中加入了 real-time texting 功能
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从通讯录对象作为聊天对象来源,简化了流程
整个聊天的体验非常非常快,也非常纯粹!
it‘s free!
通过产品仔细比较,关于短信发送以后状态实时反馈,是在 WhatsApp 的状态反馈机制上作了进一步完善,在 UI 上做舒适的阐释,体验做的更快更流畅 。有趣的是 WhatsApp 一直可以实现 Kik 几乎所有的功能,还有更多文件传输服务,但是 Kik 作为后来者却明显更成功! 这点非常让人好奇,我觉得大家也可以一起讨论下:

Kik 叫 Kik Messenger,很直观的告诉用户这个是一个短信替代工具,而 WhatsApp 相比不是很明确定位。
两者大体上的都主要以手机通讯录的作为对象的源,但是在细节上 Kik 增加了让用户主动搜索添加用户的功能,从用户体验上来讲,一个是对过去 IM 的体验习惯很好的过渡, WhatsApp 完全依赖通讯录的模式,多少让人非常被动,尤其在初装以后。
WhatsApp 为啥要收费?
另外相比于 Kik 的专注于用提供用户最佳的聊天体验,WhatsApp 似乎更有兴趣在基于通讯录的基础上提供更具创新的工具探索,只是目前提供的传文件、位置分享、联系人的分享互动,不够来的杀手锏,而且这些需求确实存在,但相比聊天这样的持续性的需求,更像是冲动性需求。在推广上势必会增加难度。
基于通讯录的关系网络创新的机会
如果说实时反馈是对传统短信的主动创新的话,那么我想另一块的立足点就是基于通讯录作为用户的来源。这个也是这篇文章想主要探讨的方向。 王煜全在多个场合强调通讯录作为一块颠覆性创新的金矿,是创业者们可以以此去挑战 QQ 的很好的平台。很明显我们在 Kik 和 WhatsApp 的成功路径上可以看到的这样做的好处。

更快更智能的导入现有的用户关系
用户在使用一个新的通讯工具以后不需要去维护一个新的网络。
限制了这种互动行为在自己的真实社交网络之内,因为封闭,带来信用价值
有利于在熟人之间推广,通常都有对方的号码,只要对方安装以后,可以顺利看到自己,这个体验在对很多第一次使用的同学,这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对于象 Kik 这样的创业者来说,借助已存在通讯录网络,可以免去自己在培养用户的同时,再去发展一张用户之间的关系网的成本——而直接借助这张网去辐射用户!同样我们假设 Kik 在 15 天之内获得了100 万个客户端,假设这些客户端之间是使用 Kik 号,这些 Kik 号是孤立或者仅有一条单一的连线,那么这个网络毫无疑问是非常脆弱的。任何社交网络的发展过程中,用户数都是伴随者关系同时发展的,而一张网络的关系越密集,其稳定性以及价值也就更明显。

时至今日互联网的大佬格局初定,国外 Twitter 和Facebook 以及 Google Accounts 掌握着三大张互联网的用户关系网。这三张网络很明显着存在差异,面向不同的关系基础而建立(也有相当部分的重合),这里补充一点,不知大家是否感受到,通过 Android,Google Accounts 可以掌握的网络从基于 email,顺利扩张到通讯录好友的关系。国内的形势也必将如此, QQ 毫无疑问拥有一张全世界互联网公司都羡慕不已的关系网络,人人、开心都拥有着各自的关系网络,我们拭目以待的看他们是否会开放,还是象腾讯那样,更执著于自己去做开发。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往往也没有勇气去自主建立自己的网络,也似乎没有这个必要, 因此国外的 startup 项目中,很多都支持 Twitter 或者 Facebook 或者 Google Accounts 直接登陆,想借助这些成熟的关系网去推广,或者直接在这些关系网络上去进行应用的纵深。但是寄存于他们平台之上,多少有些不情愿, 这个时候,当我们发现象通讯录这样对社会现实关系高保真的,并且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大公司的,基于通讯录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现我们可以去利用它的时候,无疑是一个机会。

Kik 类工具之争说到底是关系网之争
我们看见从对这些软件的好友关系的来源、对通讯录的应用、对本身手机号码的自带的利用的几个设计思路来比较,发现这些软件还是有明显的布局的差异的。

很明显的我们从表格中,可以看见大部分的软件还是以手机通讯录作为联系人基础,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和米聊的选择。

微信的选择其实也完全是在意料之中,腾讯选择了以 QQ 好友作为用户基础,6 亿用户的用户基础足够可以叫板通讯录,因此刚使用微信的感受是这个是 QQ Lite 版,为 QQ 用户打造一个适合在手机上互动的轻量级工具,但是我对微信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重新设定昵称等设计有点不解。在眼下阶段,如果腾讯也跟着从通讯录入手的话,首先毫无优势。如果尝试跟 QQ 网络去整合未尝不可,但是 QQ 不是使用实名,两者整合的难度还是很大,非常容易带来糟糕的用户体验,类似的事情在 WP7 中已然发生(Live 帐号与通讯录之间的无缝) Android 手机通讯录曾经花了我整个晚上去整理过去的邮件联系人并且跟手机联系人合并。

米聊的选择是邮件联系人为主,并且设定米聊号,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雷军试图打造一个全新的适用于手机的社交网络,并以此作为起点, YY 语音可以在专业领域获得市场,但是很难在桌面系统去跟腾讯对抗,对用户来说,也不可能再接受一个可以替代 QQ 的客户端。但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机会来了, MIUI 的支撑下,米聊是不是可以做的比 MSN 更好呢?至少再这里会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我个人觉得也只有角度来考虑,可以理解米聊完全放弃通讯录,而是要自建关系网。

Kiki 赤裸裸的山寨了名字和功能,效果上还是达到了宣传的目的,但是长期以来,产品只是在集团内测的阶段,且问题多多,这实在不是一个大佬该所为。从初步的体验来看,应该是最象 Kik 的一个产品,并且可能会有一些跟通讯录功能的交互。

在看到腾讯尝试在自身 QQ 网络上做了一个微信, 米聊的的野心初现,打造自己的关系网络,那在中国,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类似 Kik 的纯粹的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的聊天工具呢? Kiki 、Vimi 以及友信都在这条路上走,我们拭目以待( Kiki 、Vimi 象 Kik 的复制品而友信更像 WhatsApp 的仿照者)。

我觉得这些产品都会一同瓜分短信的市场是毫无疑问。我相信最终会有一家专注于通讯录聊天服务提供商的类似 Kik 的服务商,但是他是否能与 Kik 一样顺利成长,能在整个聊天市场中占有份额,还是有蛮大的变数,并且国内有前后腾讯,后有米聊这样的,加上国内短信资费灵活等客观环境, 国内类似 Kik 服务商的创业难度可能要大不少。 相反倒是不用担心运营商的态度,运营商可以封 VoIP 但是不能封 Kik 类服务,话说回来,如果现在飞信团队能抓住这个机会,把产品做好,并且突破运营商限制,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这本该就是运营商最应该去挖掘的机会。

紧接着,或许会有开心聊、豆瓣聊就跟 Messenger Facebook、校内通一样。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又一场 IM 乱战,这一场 IM 之争 ,本质上就是关系网的之争。在移动终端上用户可以接受同时在线的 chat 工具 肯定要少于 PC 上的 IM 工具个数,人们会根据的自己生活重心,生活方式,选择最合适自己社交方式的沟通工具,很多用户在取舍上一定会有相当的困扰,这个时候会不会催生一些类似 Meebo , IM+ 类似的工具厂商呢?

除此之外也有象速聊这样选择自主注册,在没有强大资源的支撑下,并且在产品做的并没有任何优势的前提下,生存会比较艰难。

聊天服务是通讯录产品的基础?
无论各个软件把用户关系的定位如何,可以看到文本的即时通信服务是这些工具的基础功能,这个也是 Kik 的发力点,与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在 Kik 把短信体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之后,其他厂商很难再忽视这部分的用户体验, 下面的图表我们对目前国内的软件的关于短信基本功能做了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消息的状态反馈与标清支持几乎成为软件的标配,相信微信很快在后面的版本会加上,而友信,个信因为其应用的设计深度的与现有短信整合,甚至希望替代现有系统自带的短信UI。

基于通讯录产品的创新空间在哪儿?
我们这里把从基于通讯录的聊天产品 衍生到基于通讯录的产品,因为我们在国内不仅看到了 Kik 的模仿者,也有 WhatsApp 的模仿者,如果whatsaspp是为了意图突破,基于通讯录用户关系之间,我们不仅仅可以聊天,发图片,这些传统 IM 可以干的事之外,可以做些什么大问题。 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内有些厂商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尝试。

以上表格整理了这些软件在除了聊天功能之外,一些功能尝试的方向列举,通过这个表格也可以更清楚的看见各个软件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Kik 因为自身明确的定位,专注聊天。 WhatsApp 象是个纯粹的热衷探索基于通信录的用户之间互动的可能性,并且优等生般的提供了一些标准化的常用功能。

友信乍看很像 WhatsApp 的追随者,但是最近的版本更新也看到了开发者有非常大胆的探索,尝试突破对方没有客户端的前提下的互动,事实上,如果能通过强大的 HTML5 实现在手机浏览器上的良好体验,让互动由单方面发起,对方通过统一 UI 的浏览器页面进行互动,应该会有一些新鲜的创意 ,也不会因为双方都需要安装客户端,来限制互动的对象,只要能给对方下行一条短信发起请求即可,可以是互动游戏么?可以支持第三方应用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吧。

我这里一直列举了 HighNote 这个软件,事实上它甚至没有提供好用的聊天功能,但是它在功能方面突破转向了一个完全新的方面,HighNote 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用户端,输入文本(支持自定义文本格式),音频,图片,附件等等,上传到服务器之后,整合成一个 web 页面,把地址通过短信下行给对方。甚至提供了象猜谜类似的探索的互动方式。

我们是不是继续开展想象你可以下行给你的几个好友,一个晚饭吃饭地点选择的功能页面呢?这里是不是就非常象 Google Wave 了——复杂是复杂了,但是可能性是有了。甚至我们可以考虑存不存在的这样一个机会,适用手机的 WebApp 微应用,作为信息流,能够通过工具在用户之间推送,互动。我们的点对点客户端完全可以做类似 Chrome2Phone 这样的客户端体验,推送的是 app 微互动,不简单的是一篇博客。

回过头来看看米聊,米聊在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传输功能之后,更大的兴趣象动态墙,以及完整用户的资料等一些 SNS 基本功能的打造,个人觉得看到这里米聊之心思已然凸现 ,绝不是一个小的聊天工具而已。

看到个信互动的时候,第一次打开有个非常的亮点功能,就是自动统计你发短信最多的几个人,并且推荐对这几个人进行推广,明确告知如果这些人也用个信 你可以节省多少短信费用。这个真的做的非常好,相比动辄打开整个通讯录的群发,毫无意义,事实上我们在做社交工具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是面对的小范围的亲密好友,还是整个通讯录,如果仅仅是前者(因为我相信最亲密 10 个人的短信对话条数应该占有所有短信互动 95% 以上),那我们不如索性去深挖掘这 10 个人之间的互动,这个也应该是创新的方向吧。

总结
个人把这些应用归类成基于通讯录的点对点的互动应用,点对点的互动区别于现在的社会化的工具,更具私密性,针对性。如同现实中的大部分社交活动过程中都有明确的对象与动机。因此使这类互动活动更具备现实的意义。

如果放在更长一个时间段考虑,这类应用的第一个具体实现就是 电话,接着是短信,彩信,传统通信行业止步于此,部分省市运营商推出过呼叫签名的服务,就是在呼叫的过程中,会在现实来电的者的签名档。这几年,GSMA 联盟一直试图突破点对点的基础业务能力。提出了 RCS( Rich Communication Suite )概念,并在一些欧洲运营商进行尝试, 但是运营商实在跟不上这两年的手机系统的进化,应用的进化,我们发现我们能过轻而易举的绕过运营商,从功能上非常快的实现了这些应用, 就是进入第三阶段,我们可以轻松的发不受大小限制的照片,视频,各种文件, 我们可以发送地理位置,交换名片……

那么我们接下来的要交换的是什么呢?结合微博这样的开放接口会怎样的局面呢,如果我们忽略手机,把我们的笔记本和平板也做为一个通讯录终端呢? Kik 只是一个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kik 类手机通信录互动应用前景探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