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中医讨论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写这个主题,缘起于上周心学群里一次关于中医的讨论。在传统文化社群讲中医的不是,无异于捅了马蜂窝,讨论在人身攻击中不了了之。

事后复盘这场讨论的前前后后,发现问题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差异,使得整场讨论,一方在踢足球,一方在打篮球,风马牛不相及。因而觉得有必要对两种思维做一个比较。

先提个问题:东汉时期的张衡,比托勒密更早做出“地心说”模型,即水运浑天仪。但是为何最终没有发展出完善的逻辑模型呢?(答案在全文中想)

卡西尔曾说: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

正如卡西尔所言,我们的思维方式受文化熏陶,逐渐稳定成型,指导我们的认知与行为。

既然如此,为了比较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我们就追溯到东西方文化源头,一探究竟。

公元前6世纪,大约春秋后期,中国的老子提出了“道”。同时期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Logos”。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虽然Logos叫常人难以理解,但它可以通过语言来说明。而《道德经》的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于道,老子一向主张“非言”。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中西哲学在初始阶段,就有根本的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人善于将一本书归纳成一句话,而西方人却善于将一句话演绎成一本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现把差异归为以下几个方面,逐个比较。

1.模糊与精确

2.悟性与理性

3.象与对象

模糊与精确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通常是微言大义。不像西方人对概念进行严格的定义和界说,明确内涵、外延,然后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

试看《传习录》中阳明解释知性合一的例子。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学生问阳明知行合一,阳明告诉他立言宗旨。这就是东方思维的解释方式,不同学生听了阳明的话后,领悟不尽相同。

关于中医的讨论,批判中医的人经常提到一个反例:好几个中医大夫同时给一个病人把脉,得出的结果五花八门。这例子用西方思维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极具杀伤力。但维护中医的一方对这例子变现得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中医看病本该如此。

这就好像在中国家庭的厨房里,几乎找不到西方家庭必备的量杯、标准匙子。中国人做饭烧菜全凭经验感觉,没有一个固定标准,不像“肯德基”和“麦当劳”,全世界的连锁店都一个味。

悟性与理性

我们有时评价一首诗词写得好,会说,这首诗词意象深远。什么意思?就是用形象的词语表达深奥抽象的道理。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又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悟性直觉,先直觉到某一真理,然后再用多种具体比较和形象寓意阐述。如论证“阴”、“阳”,会用到天地、日月、男女等作以说明。这种方式,可能会产生出许多天才的联想,但却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

而西方重实验验证、归纳和演绎。爱因斯坦把西方科学思维归结为形式逻辑和实验。形式逻辑使概念确定,实验使概念具有数学定量化的公式,并有一最终对正确和错误评判的标准。这就是理性逻辑。

因为一个注重悟性直觉,一个注重理性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是匠人式思想家,务实,讲求实际效用;西方的思想家都是真理的追寻者,务虚,永远要追求超越性的真理。

象与对象

想象有一个智慧体,它在任何时间都知道所有控制大自然的力量,同时也知道每一项事物的运动状态。假设这个智慧体可以将所有资料加以分析,将能把宇宙中大大小小物体运动的状态用一个公式描述。对它而言,没有不确定的东西;它的眼中可以清楚看到未来和过去。

拉普拉斯1814年的这段话刻画出当时的科学界,都在用伽利略和牛顿发展出的方法,来描绘一个有秩序的,机械式的宇宙。

对现在而言,这样的智慧体就是一台超级电脑,它知道宇宙中每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这就是理性思维所追求的。但如果宇宙中的某时某处,三个粒子同时撞击,会发生什么事呢?(答案见《三体》)

对象化是西方理性逻辑的一种贡献,对于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但这种把万物作为对象分解,并加以抽象的做法,其本身就包含着僵化,因此单纯靠这种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整体。

例如西医喜欢把事物分解开来,进行定量分析、实证检验,甚至把人的器官当成零件分开研究,这一方面促进了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得出了一些荒唐的结论。如霍布斯把人看作是“钟表结构”,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

而中国古代是天人合一观,有学者称之为象思维,注重整体和有机性。
象思维在中医理论上体现的尤其充分。中医的精髓就是治未病。中医认为任何疾病都不是孤立的现象。眼病可能反映了肾的毛病;焦躁不安,是肝火太盛;营养吸收不好,不是肠道的问题,而是脾弱。

因此,西医会有没法治疗的病,但中医任何病都能治。至于治不治得好,这又是另一回事情。

总结

中西方思维从源头起就显示出了不同,之后差异越来越大。中国的传统思想虽然很深邃,却不够清晰明白,即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停留在宗教——实践的维度。西方思想从伽利略开始,逐步把作为“智慧”的Logos,发展成以数学化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主导的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由此,科学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当一种思维方式产生以后,特别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过巨大作用之时,它受到人们的尊崇,是必然的。但是,一旦这种尊崇被绝对化,就产生了异化。像任何异化一样, 这其中势必包含着僵化。

回头看上周的中医讨论,一方以科学的标准审视中医,另一方用象思维辩护。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讨论进行不下去是必然的。中医的阴阳说、经络说,注重整体观念、察言观色、临床经验、师徒传授、 辨证施治,具有很高的临床正确性,但基本上是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不像西医那样注重生理学、解剖学,注重化验、透视等科学的验证。

其实,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很苍白的,偶尔有效,多数情况会有帮助,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安慰。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一次中医讨论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