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大多数

文/刺猬格

呐喊的大多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昨天看了《摔跤吧,爸爸》,随着剧情时而热血沸腾,时而一把鼻涕一把泪,将近三个小时看完之后,整个人被掏空了一样。心情有些浮躁,怎么都看不进去书,在床上辗转反侧了一下午。到了晚上从床上爬起来,骑单车去深圳大学,想去校园里散散步,好好静一静。

从北门进去,就听到震耳欲聋的摇滚乐响,没收住看热闹的心,还是走向灯光闪烁的操场去。是学校在举办一个音乐节的排练,操场一圈是各个协会和商家的体验和活动摊位,微信扫一下二维码,做个小游戏就可以有奖品拿,也可以体验炫酷的VR赛车和战场。操着中英日语的学生游戏其中,舞台上相互调侃的主持人介绍上一场把火把舞成龙飞凤舞的男同学哪个系哪个专业。

“同学们,刚才的表演精彩不精彩?”

“精……彩……”

“要不要再表演一次。”

“要……”

王小波有本书叫《沉默的大多数》,他们那个年代大多数中国人是沉默的。鲁迅先生比小波更早发现这个问题,鲁迅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一个特点是他是一位革命“斗士”,先生的作品如一把匕首,刺向民族的奴性,刺向沉默的羔羊。鲁迅之所以伟大还在于他的勇气。看过毕飞宇的比喻,觉得很贴切。说一个人得了癌症,所有人都知道,但所有人都不说。一旦有人说了一句“你得了癌症了”,哪怕是一句轻声细语的话,效果都如同一声炸雷。鲁迅的轻声细语就堪比石破天惊的“呐喊”。

鲁迅先生和小波一定都没想到,他们笔下沉默的大多数今天变成了喧嚣的大多数。不知道鲁迅先生来现在的校园里转上一圈,会不会沉默。就在几年前很多人的处事格言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沉默是金”。互联网时代沉默变成了非主流,变成了劣势和性格缺陷。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同学更容易获得赞誉。学生会竞选的时候口若悬河的人更容易得到投票。相亲节目里口才好的人也更容易获得女神的留灯。在面试的时候,活泼开朗能言善辩的人获得工作的机会也更大。从学生到公司员工,沉默都是不被鼓励的。一个年代崇尚什么,什么就会流行。这是个崇尚呐喊的年代,每个人都在急吼吼地表达自己,渴望被听见,被看见。

任何人都可以开一个公众号,发表一些“摧枯拉朽”的观点,散播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价值观,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地大受好评,而拥护者看到“精神领袖”不仅获得了无数点赞,更是赚的盆满钵满,“精神领袖”为了犒劳自己的拥护者往往会煮一锅叫做“我是如何靠一篇文章赚取x位数”的鸡汤。自己喝了鸡汤,自然也要把鸡汤分享给其他人,甚至自己也开始熬鸡汤,很快自己也成了新的“精神领袖”。而那些写了文章没人看的作者,要么怀着失望沉默退场,要么“大彻大悟”,转向另外一种价值观。

于是春风得意的主流声音里都是这种教人如何获取流量,获取关注,获取打赏和广告的内容。面对沉默的大多数,鲁迅先生轻声细语就可以如同炸雷,那面对喧嚣的大多数,真想知道先生会怎么“呐喊”。

你可能感兴趣的:(呐喊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