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易经》未果,他却发明了地震仪,早世界1000年
早在3000多年前,《易经》圣人周文王作64卦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遂作八卦。
文王将“震"卦排在了《周易》的第51卦,并作了详细的记载。
时隔千余年后,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震仪,用磁针定方向,察地脉,可准确测报出地震的地点与方位。
这在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2世纪初,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这项先进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和国外类似的地震仪相比,竟然早了1千多年。
当然,追根溯源,也要得宜于张衡将《易经》的智慧与科学的原理相融合。
(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
她内容丰富,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
“易经”中的”震“,是八卦之一,代表雷。他的象辞说:‘洊雷,震。”
洊,读jiàn,重复,接连的意思。
”震“,在天可取雷声震动之象,在地可取地震震动之象。
震卦的六二爻辞说,震动起来很是危险,会丧失大量的财币,人们登上高地避难,不要追逐,过7天后,会失而复得。
“震”卦有危险,卦辞却说“亨通”。
在震中,人们是恐惧的;在震中,人们就会谨言慎行,在震中,才会招致福佑。
(二)
“源易缘”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张衡是喜爱并精通《易经》的。
张衡说:“也阴阳同其流,与元气和气朴。”
他在《灵宪》中曾提到“暗虚”,暗是黑暗的“暗”,虚则是和“厥中惟虚”的“虚”同义。
张衡除继承了《易经》中的“阴”、“阳”两个基本哲学范畴外,还想继孔子后对《周易》中的《彖辞》、《象辞》残缺部分进行修正,但始终没有完成。
为此,张衡认识到,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绕地行且有升降。
他还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昼夜等时的起因。”
张衡对《易经》阴阳之道的变通和运用,对他后来的发明,起到了巨大启发和促进作用。
在当时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的年代,能做到这一点,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而张衡的地震仪与国外类似的地震仪相比,竟然早了一千多年。
(三)
“几者,动之微,而吉之先见者也。”
从点、线、面、体而无限扩充至无限大,由《易经》文化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到64卦,再到4096卦,直至无穷,无不显示《易经》文化中所包含的,自然之神奇、哲学之深意、哲理之奥妙、科学之规律。
《易经》的乾、坤两卦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品读这两句话,就会发现其中的可贵涵义所在。
这是《周易》文化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
如今,中华子孙仍在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励、鞭策着自己,不断向上、向善、向前。
由此可见,《周易》对人的教化作用之大。
《易经》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昔日,黄帝感知磁力现象,发明指南车,攻破蚩尤迷雾阵。
张衡除发明了地震仪,还发明了浑天仪,观察天象,比哥白尼、伽利略都早。
而欧洲人则用《易经》,发明了指南针航行世界、飞向天空……
(原创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