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范希文(四)

我爱范希文(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爱范希文


夏海芹

五、品行高洁,忠厚家风继世长

公元 1043 年,55岁的范仲淹,因战功显赫,升至副宰相。范仲淹终于有了施展政治才华的舞台。任职以来,他夙夜忧叹,思虑治国良策。九月,仁宗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这天章阁是真宗皇帝所建,属于内禁重地,从未在此召见过朝臣,此次召见范仲淹,足见仁宗对他的重视。

范仲淹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共计十项措施,得到了仁宗的支持,于庆历三年十月初,在全国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是改革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至次年八月,就以失败而告终了。

能打退几十万敌军,却斗不过一群佞臣,范仲淹在京城不到一年,就再次被贬官了。

先邠州,又邓州,再青州,后杭州,辗转流徙地奔波在赴任途中。庆历四年,他身在河南邓州,好友滕子京远在湖南岳阳。空间的距离并没有阻隔两颗惺惺相惜的心,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文。要知道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更没登过岳阳楼,仅凭一副《洞庭晚秋图》,就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奏出了封建官员的最强音!这振臂的一呼,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匡正了多少仕途官宦,在范仲淹的感召下,他们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如果,我们对范仲淹的认识仅是祠庙里香火供奉着的神像,那顶多就是包含敬意。我想要做的,是了解一个真正的范仲淹,把他从神坛上请下来,还原人的姿态,不是敬而远之,而是敬而怜之了。

你道这范希文,朝廷进言奋不顾身,沙场对敌殚精竭虑,定是毫无呆板无趣的人。其实不然,范仲淹还有一个别号,叫“范履霜”。原来,范希文喜好弹琴,偶有闲暇,他便抚琴,却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范希文剑胆琴心,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更让人称道的,是他高洁磊落的品行和扶危济困的家风。

让我们重回到澧泉寺,来看少年范仲淹的一段奇特经历。在断齑画粥的岁月里,一天晚上,范仲淹正在月下读书。寺中长老见他天天苦读,很是心疼,就拿出一块面饼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范仲俺读书正酣,忘记吃了。

忽然,他听到一阵“吱吱”的叫声,原来一只老鼠叼起他的面饼,钻到一棵紫荆树下。范仲淹放下手中书,追了过来,一时好奇心起,就拿来铁锹去撬老鼠洞,掘开黄土后竟发现一块石板,他将石板掀开,石板下竟全是灿灿的金元宝!

少年范仲淹不动声色地把石板重新盖好,就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读书。

几十年后的一天,醴泉寺遭遇大火,几近烧毁,寺院长老派人前来求助。此时的范仲淹已是副宰相,遂写一张纸条,让人交给长老。上面写着: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

由此,可以窥见范希文磊落的性情。

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一生广置义田,赡养一族三百户贫寒子弟。他自己却布衣粗茶,两袖清风。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一次,范仲淹留客人吃饭,客对旁人说:“范丞相的家风变了!”别人问:“怎么个变法?”客人说:“几根咸豆角,像棋子一样排列在碟子里,咸豆角的上面放了两小块儿肉。从前,他穷的时候,只有几根咸菜,如今,加了两小块儿肉,不是家风变了吗?”大家一听,哈哈大笑,对范仲淹更加钦佩。

范公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专门撰写了《训子弟语》,其中有两句谈到读书:“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儿子先后成为宋朝的宰相,后世子孙无一不在学业上奋发上进,范家名臣良相辈出,成为世间美谈,为时人所景仰。

正如苏东坡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直到清朝,范家的后人还坚持置义田,济穷人。

公元 1051 年,64岁的范仲淹,病逝于赴颍州任职的途中。

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纪念他的碑文由欧阳修撰写,历时两年方成。

“云上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范仲淹盛赞严子陵的句子,此句用在他自己身上再合适不过。

范希文在布衣时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名将,在朝廷又为良相。他把自己活成了一种精神,一个信仰。

闲来读范公,喜爱在心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爱范希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