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理性,从普及思考方法开始

引言

理性是一个很热又很冷的话题。每当社会出现一些荒谬的群体性事件时,就有人呼吁要回归理性。比如,2011年“抢盐”事件,2012世界末日谣言,关于“转基因会断子绝孙”的谣言。每当风平浪静了,就少有人再探讨理性的话题。

关于理性的课题,理性的重要性已有不少学者认识到,也经常有人撰文呼吁人们要回归理性。但,通过什么具体途径去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却少有人提出。即使有人提出,也只是泛泛地说一些“要多问为什么,多思考,多读书”之类的空话,或者长篇大论地提出数十条零散的建议。总之,常令人感到无所适从。

本文尝试从理性的三个层面说明关于理性的课题:在本体层面说明,理性是什么;在方法层面说明,基于理性的思考方法是什么;在应用层面说明,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一、理性本体层

布鲁诺之死

(知识层面)

教皇:太阳围绕地球转。

布鲁诺:地球围绕太阳转。


(方法层面)

教皇:为什么你说地球围绕太阳转?

布鲁诺:我通过观测与推理而发现的。

教皇:可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你说的不对。

布鲁诺: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定对吗?

教皇:亚里士多德是权威,权威当然是不可置疑的正确。

布鲁诺:权威不一定正确,判断一个科学命题真假的金标准是逻辑和实证。也就是说,要在逻辑上自洽,没有逻辑矛盾;在事实经验上,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印证。

教皇:我如何才能知道你的发现是正确的?

布鲁诺:因为我通过观察发现,日心说是正确的。我可以给你拿出证据和推理,你可以检验我的证据与推理,最终也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


(本体层面)

教皇:我们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依靠权威和上帝的启示才能获得知识。

布鲁诺:虽然我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但最终我们仍然是依靠天赋理性来判断真假对错,而不能依靠所谓的权威和上帝的启示。我们判断权威和启示的真假,最终也是要依靠我们的天赋理性。所以,权威和启示并不是我们判断真假的最终依据,天赋理性才是。

教皇:你胆敢怀疑权威和上帝的启示?

布鲁诺:我并不是神经性的狐疑,而是合理质疑,我拿出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论证。一切都得服理,连上帝也不例外,假如上帝存在的话。

教皇:布鲁诺,理性、真理能当饭吃吗?能给你带来钱途吗?我劝你还是放弃你的奇谈怪论吧!

布鲁诺:如果你能够证明我的学说是错误,我自然会放弃。如果还未能证明其为错误,我为什么要放弃?

教皇:给你台阶你不下,敬酒不吃吃罚酒!我要把你定罪火刑,看你还敢谣言惑众!

布鲁诺:你即使把我烧死,日心说也不会因为我的肉体灭亡而成为错误。

教皇:既然你愿意为了你的科学信念而献身,那我就成全你!

结果,布鲁诺被烧死了,日心说被查封了。但只要人类的理性不灭,真理的火种便永远不熄,日心说慢慢被无数有理性的人接受。几百年后,新的教皇也承认错误,为布鲁诺洗清冤屈。


通过《布鲁诺之死》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认知的三个层面:知识层面、方法层面、本体层面。理性就属于本体层面的天赋能力,所以又称为天赋理性。

那么,什么是理性?理性就是确当思考的能力[1]152。理性包括能辨别真假、去伪存真的理智,和能判断善恶、改过迁善的良知。


(一)理智

以运动减肥为例。假如你观察到身边的现象:

甲同事,坚持运动了3个月,体重减去了6斤。

乙同事,坚持运动了3个月,体重减去了9斤。

丙同事,坚持运动了3个月,体重减去了5斤。

丁同事,坚持运动了3个月,体重减去了7斤。

……

于是,你得出结论:运动能减肥。你对此结论有很强的信心,并打算实施减肥计划。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认识过程。你观察到几个同事的减肥情况,为什么就能得出“运动能减肥”的结论?假如你了解归纳法,你会回答:通过归纳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归纳法是你得出结果的依据。若我再问你:你怎么知道归纳法是成立的呢?你可能会回答:通过大量的经验观察,我知道归纳法是成立的。这样回答符合常识,但在学理上却并不合理,因为它犯了循环论证的谬误。“运动能减肥”的结论是通过观察若干个具体的个案得出的普遍结果,这个结论得以成立的依据是归纳法的成立。现在,我追问归纳法为何成立?你又以经验观察当作理由。这就犯了循环论证的谬误。

如果你有求真精神,你就会好奇地发问:归纳法是如何成立的?这个追问已经追问到了认知的本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我们依靠天赋理智就知道归纳法的成立。如同几何命题的证明,无穷追问证明,直到找到几何公理作为依据。我们不能再对公理本身进行追问证明,而是依靠天赋理智直接断定其为真。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清晰地说明:天赋理智,是我们确证知识真假的最终依据。

(二)良知

在传统修身中,讲究知行合一。如何行动方为正确?这就需要理论上的依据,就会追问到本体。比如,你行孝。在理论上,会存在如下追问。

问:“什么是孝?”

答:“孝就是关心父母、照顾父母、敬爱父母。”

问:“你怎么知道要孝顺的呢?”

答:“受教育而知道的。”(其它答案也可)

问:“你如何确定别人讲的就是正确的呢?”

答:“因为别人讲的有道理。”

问:“你怎么知道别人讲的有道理呢?”

当被追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因为这个问题追问到认知的本体层面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所不虑而知者”的良知——这就是我们在处理道德、情感、价值观问题上的最后凭借。

综上所述,辨别真假、去伪存真的最终依靠是理智;判断善恶、改过迁善的最终依靠是良知。我们把理智和良知统称为“理性”——正确思考的能力。理性是一切正确的认知活动的终极依据。当我们在信念层面上体认到这个观点后,我们的思想就会有一个终极的依靠,就会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正确决策、合理生活。

当我们确知“理性是正确的思考能力”时,一切关于理性的误解、滥用就是不证自明的了。比如,将“理性就是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理性强就会压制情感”等说法中的“理性”,以“正确思考的能力”来替换,就成了“正确思考的能力就是自私”、“正确的思考能力很强就会压制情感”——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二、理性方法层

既然理性是正确的思考能力,我们如何提高思考能力呢?换句话说,有没有一套训练方法可以提高思考能力?

有的!香港哲学家李天命创建的思考方法学(以下简称“思方学”)就提供了这样一套训练方法。这是一套实用、系统、精简的思考方法。现简要叙述其核心部分,如下:

思方学的统领是“思考三式”。思考三式是指,在思考时用三个问句指引我们的思考活动,它们分别是:何意?何据?何可能?以下是对思考三式的图解:

弘扬理性,从普及思考方法开始_第1张图片

(一)理清式——X是什么意思?

理清式,是思考三式的第一式,就是在思考时问:X是什么意思?其中的X可以代以论题、关键字、词组、句子等。

理清式在思方学中,也叫做“语理分析”。语理分析就是从方法学而非语言学着眼,以思考问题而非语文本身作为最终考察目标的语言分析[1]173。

通俗地说,语理分析就是澄清关键语言概念的意义的语言分析。

例如,经常有年长的人劝年轻人要“适应社会”。这时就需要对“适应社会”这个说法的意思进行追问。社会风气有好有坏,所谓“适应社会”是什么呢?是适应好风气,还是坏风气?如果是适应好风气,那么所谓“适应社会”就是一个空洞的说法,好比劝人要勤劳勇敢一样。如果是适应坏风气,同流合污,那就明显是错误的。实际上,“适应社会”这个观念往往成了人们庸俗虚伪、自私冷漠、接受潜规则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语理分析的主旨是理清思想,理清对问题的思考——通过理清有关语言概念,令思维明晰。内容包括:界定问题,阐明关键用语,澄清判断与论证,以及最重要的——批判“语害”。

什么是语害?有害于确当思考的语言概念上的弊病,叫做语害[1]102。语害有三大类:语意暧昧的语害,言辞空废的语害,概念滑转的语害。

1. 语意暧昧的语害

语意暧昧,就是在某些用法中意义不明、迷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言辞。例如,关于命运,某人说:“一生逃避命运而结果无法避开命运,那就是他的命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命运”有时是“遭遇”的同义词,如“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却没有明确的意思,也就是“语意暧昧”的。引一个墓志铭[2]89的例子,显示出“命运”一词的暧昧性:

罗墓:这里长眠着罗素,他命中注定有四个太太。他实现了自己的命运。

李墓:这里长眠着李天命,他命中注定有四个太太。可惜他没有实现自己的命运。

2. 言辞空废的语害

什么是言辞空废?通俗地讲,就是在特定语境中,需要给出实质信息,却以空洞的言辞冒充实质信息。

例如,“做生意就是做生意”,这个重言句常被用作不必理会商业道德的借口。“要发生的终究是要发生的”,这个重言句常被用作“不必积极主动做什么事”的借口。这两个例子都犯了言辞空废的语害。

再比如,某中学校长不赞成开设思考方法的课程,理由是“光学思考方法是不够的,我们要培养情理兼备的人才”。这也是典型的言辞空废。因为没有人主张什么都不学,只学思考方法。

3. 概念滑转的语害

概念滑转包括两类:概念混淆与概念扭曲。

古代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是概念混淆的典型例子。产生混淆的原因在于,白马非马中的“非”字有“不属于”和“不等于”两个含义。白马属于马这个类的子类,但不等于马这个类。白马非马混淆了“非”字的两个含义。

概念扭曲是指歪曲了一个词语的通常用法。时下微信朋友圈里,经常有一些标题党喜欢用概念扭曲的手法博人眼球。例如,有一篇微信文章的题目叫做“干大事的人,从来不要脸”。看了这个标题,立刻让人产生怪异好奇的感觉。然而点开一探究竟才发现,原来作者说的“不要脸”是指“做事重实际,不要虚荣面子”的意思。这个说法扭曲了“不要脸”的通常意义——没有自尊、无羞耻心。

语理分析是思考方法的起点,是思考三式的第一式。思考问题首先必须知道问题是什么,也就是必须明确问题的意思。如果问题的意思不明确,就无从解决。毫无意义的问句无所谓解答不解答,意义不明的言论无所谓真假,因为连“假”的资格都谈不上。所以,思考时要注意:意义先于真假,理清先于解答[1]102。


(二)辨理式——X有什么理据?

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成追问理由的思维习惯。这个追问的方式可称之为辨理式:X有什么理据?其中X可代以判断、主张、思想观念、理论学说等等。

关于辨理式,在实际思考时有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即“四不谬误”。在思方学中,谬误是指思维方式上的错误[1]119。(知识性或资料性的错误,称之为讹误。)

四不谬误,分别是:不一致的谬误,不相干的谬误,不充分的谬误,不当预设的谬误。

1. 不一致的谬误

当一个思想或言说有“自相冲突,自己这一方面抵触自己那一方面”的性质时,该思想或言说就犯了不一致的谬误。

不一致的谬误主要有三种类型:自相矛盾、自我推翻、双重标准。现仅简介自我推翻的谬误。论者的主张与其自身的言语行为相互冲突,具有“自打嘴巴、自摧自毁”的性质,就叫做犯了自我推翻的谬误。例如,有人主张“语言不能表述真理”。如果语言不能表述真理,那么“语言不能表述真理”这句话本身也不是真理。所以,“语言不能表述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犯了自我推翻的谬误。

2. 不相干的谬误

不相干的谬误是指,前提与结论没有逻辑上的关联,也就是前提不能对结论给予支持。比如,在转基因问题上,拿宗教师的评论当作反对转基因的理由,就是犯了不相干的谬误。

偷换论题、人身攻击、误用权威、不当类比等,都可以归入不相干的谬误这个大类中。现以人身攻击的谬误为例,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人身攻击的谬误,即因人废言。例如,“某人的理论是错误的。因为他是一个悲壮的失败者,他甚至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来养家。”理论是否正确,应该看是否有充分的理据作支持,而与一个人的生存处境无关。

3. 不充分的谬误

一个论证纵使没有犯不相干的谬误,其前提与结论相干,但若不足以支持结论,即其前提给结论的支持未达到足够有效的程度,那么这个论证就犯了不充分的谬误。

常见的不充分的谬误有:以偏概全、以全概偏、片面引导等。现以以偏概全的谬误做简要说明。例如,有人说“凡人皆自私”。因为他看到许多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就推出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结论。这就是明显地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

4. 不当预设的谬误

在某个情境中视为当然的假设,称为预设。把当时的情境中不能视为当然的假设而视为当然,就犯了不当预设的谬误。如,“我又不是圣人,做错了事,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个问句就是不当预设了“只要不是圣人,做错了事都没关系”。

有一次,学者张海澎的一个朋友问他:“你那么注重健康,为什么不去学中医?”张海澎反问:“你那么注重穿着,为什么不去学服装设计?”这个例子中,张海澎的朋友就犯了不当预设的谬误。

(三)开拓式——关于X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可能性?

思考三式的最后一式是开拓式:关于X,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可能性?其中的X可代以论题。

开拓式可以令头脑灵活,开拓出思想的空间,有利于打开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说厘清式和辨理式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问式,那么开拓式则是“创意思维”的主要问式。具体落实开拓式,可以依靠两种格式:组合格和转换格。

1. 组合格

组合格,是把两项或多项事物组合起来而得到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其中的组合,可以是具体的事物的组合,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观念的组合。

具体事物的组合,比如:产品的组合。把电视安在公交车上,变成公交电视;床和柜子,组合成床头柜;不同高低和结构的柜子组合,成为组合柜;不同金属组合,产生合金。抽象思想的组合,如交叉学科,就是运用了组合格。心理学与医学组合,成为心身医学;生物学与化学组合,成为生物化学;逻辑学与数学组合,成为数理逻辑;历史与哲学组合,成为哲学史。

2. 转换格

转换格,是转化或变换事物的某些部分而得到创新。在具体事物上的转换,如手机改变颜色,是外形的转换;矿泉水瓶子加工成笔筒,是功能的转换。在抽象事物上,如语言表达方面,语序变换可以带来创意表达,“辣妹子,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等等。

创新虽然没有严格的普遍法则,但以开拓式为前导,巧用组合、转换两种格式,就会有助于拓宽思路,产生创意。


三、理性应用层

训练思考三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助益,特别是在日常沟通、思考、写作、演讲等方面。现举文化学者易中天在央视《面对面》访谈节目中回答记者提问的例子,来评析思考方法的妙用。

答问1

王志:你会参与商业的炒作吗?

易中天:请问什么叫商业的炒作?我再来回答我参与不参与。

王志:比方说易老师的包装,比方说你的书的销售量,或者你拿到的稿酬。通过另外的形式来对你进行包装。

易中天:其实把话说透,说到底,但凡要面世的东西,都会有包装,不包装你不能面世,就像人要穿衣服一样,对不对?你好歹得穿件什么衣服,你才能见人嘛。

评析:“商业炒作”这个词暗含贬义,可算为语意暧昧的语害,也可归为不当预设的谬误。易中天首先要求王志澄清这个“商业炒作”的概念,是明智之举。当王志把“商业炒作”改成“包装”后,易中天承认有包装,并以穿衣见人做类比,为自己做了有效地辩护。

易中天深知先澄清问题,才可回答的重要性。所以,他不着急回答问题,而是先反问记者问题的意思。这就是善用了思考三式第一式——厘清式。

答问2

王志:那也有学者批评你把历史通俗化,庸俗化。

易中天:有例子吗?有证据吗?

王志:你拿现在现实生活中间发生的一些过去压根儿就没有的,垃圾股,绩优股这样的词套用在历史人物身上。

易中天:这些学者读书不多吧。这个做法古已有之,早就有人在做了,不是我的发明。比方说,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里面就讲到了,说做郎官,就是去做公务员。而我这种方式被电视放大了,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所以我说这种问题都不争论,道理就在这。


评析:面对别人无端的差评和质疑,如果首先自证清白,就会陷入比较被动的处境,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易中天首先让对方拿出证据,然后对其证据进行反驳。

针对用“现代名词”讲述历史的问题,易中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借用了一个史学权威的做法来回应,称其“古已有之”。诉诸传统是否合适,还有讨论的余地。但易中天知道讲述风格的问题没有定论,争论无意义,所以在媒体的语境下,用“古已有之”作为回应,结束争论。

在此案例中,易中天面对不恰当的批评,第一反应是向对方索求证据,然后针对证据进行反驳。这就是善用思考三式第二式——关于X,有什么理据——来进行有效的应对。

思考方法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技能。思考三式、三大语害、四不谬误、二格创新,是一种思路导向、原理通则、概念框架,对思考活动起着方向性、指引性、提点性的作用。实际思考时,需要相应知识经验配合,灵活运用。

结语

本文以理性为核心,简要地介绍了李天命的思考方法学大要,并以真实案例来显示其用处。关于李氏思方学系统的课题,还有若干问题需要讨论,我们会另外撰文介绍。


参考文献:

[1] 李天命. 哲道行者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天命.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你可能感兴趣的:(弘扬理性,从普及思考方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