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遇草莓
我是入画,四月份我做错了一件事。
我私自以公司的名义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关于抑郁症病人访谈的消息,还成功的气跑了已洽谈好合作意向的工程师,真没想到我做的事会导致公司发起人分崩离析,“你很懂抑郁症患者吗?”这是四月里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原本公司的方向是做电商的,做金融加快消品销售的生态圈。经过我这么一闹,除他们全部被迫转成幕后编辑、排版、选图工作,我知道,我把自己逼到了风口浪尖。
整个四月,唯一能舒缓这纷繁复杂心境的就是认识了草莓。
她是书籍营销公司的推广人员,“你们在做抑郁症患者访谈?”这是她寒暄过后的第一句话,看的出来,直女一枚。“我送你一本书《活下去的理由》,这是一本类似故事、散文类的书籍,是抑郁症患者自传,他通过写作完全走抑郁病症中走出来了。”说着便给我拍了张图。
我寻思着,这个时刻给我这样一本书,老天开眼。
三天后签收,拆包后第一印象是封面设计还不错,挺清爽,看着全无抑郁症患者眼中的那份凝重感,“江西人民出版社?”我嘀咕,我向来对地方出版社不太感冒,可能是我早期看的书籍里面很多地方历史书籍都由地方出版社发行的吧,党性原则内容太多,没办法,我无感。
“你是江西出版社?”我留了句言,
“不是,我们是后浪公司”十分钟后她回复。
我眼前一亮,这句话瞬间燃尽一整个四月的晦气,
后浪,我喜欢,虽然我知道他们是销售公司。
2、聊聊后浪
谈到后浪出版社,我脑海里会不自然的浮现两个人物,郭德纲和山本耀司。
我对后浪最深的印象,不在“后”字,在“浪”。读过古训《增广贤文》,里面有这么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到了我高中那会儿就变成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还比一代浪”的段子。十年,整整十年,这个段子被德云社翻炒出来变成“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不让前浪死在沙滩上,沙滩偏让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偏偏不让前浪死在沙滩上,前浪问沙滩前浪后浪谁更浪,沙滩说,你们好浪”。
大家应该看过山本耀司与雷克萨斯车合作拍摄的广告吧?他是Yohji Yamamoto品牌的服装设计师,这老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倔、爱抽烟、有态度。电影《无间道》里刘建明(刘德华饰)的西服就是他设计的。
“浮化易逝,返璞归真,风格和品味才得以永生”。就是这句广告词,让我想起了后浪出版社。
但凡能在喧嚣城市里,寻得一丝宁静的事物,大体如此。
3、活下去的理由
这本《活下去的理由》,讲述的是作者马特.海格在24岁不幸检查出患有抑郁症,在感受到抑郁症那种不被理解、无法言说又撕心裂肺的痛苦后,他一边被动着享受爱人的陪伴,一边鼓起勇气拿起笔举重若轻的描绘着自己痛苦的每一种感受,用文学和爱与抑郁症搏斗,并最终将抑郁的肆掠狂风化为阵阵清风的故事。
作者描述写书的目的,就是“弱化关于抑郁症的偏见;试图说服人们当你身处深渊底部时,永远都不会有清晰的视野”,因为他坚信“文字有时候可以让你自由”,值得高兴,他做到了。
全书正文章节分为5部分,分别是“坠落”、“着陆”、“上升”、“活着”、“存在”,文章的材质就像一根被大风吹散的绒毛,吹出窗外,被雨淋得通透,沉降入土,腥气入心,风干着,直至阳光普照,忽然微风袭来,轻舞飞扬,能把抑郁症的痛苦和文艺风结合的恰到好处的,就数他了。
作为旁观者,我最关心的问题便是抑郁症是什么感觉?我无心去摸索抑郁症的生物特性,那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属于医学范畴,而感觉却是可以被人理解和记忆的,这是连接者旁观者和患者内心的蓝桥,幸运的是,桥步行即达。
在开篇的“坠落”章节里,有一段“我的症状”描述。“臆想症、身体上精疲力尽、胸口紧偶尔会疼痛、即使站着不动也感觉在坠落、迷茫、呼吸的空气太过稀薄、失眠、视野边缘全是黑暗、快步走路的欲望、增长的性幻想,大脑就像朋克漫画里走出来一样,全身都是各种管子、踏板、控制杆、液压系统,冒着火星和蒸汽”。这样的描述让我想起了一个儿时经常会做的梦,梦里我的大脑会突然着火,上半身文丝不动,双腿却快速的原地奔跑,突然天空一篇黑暗,空气如毛发般缠绕着自己,越来越多,双腿迈不开,远方有一只大手和遮了半边脑袋的人影,大手慢慢靠经我,帮着毛发积压着我的全身来回撸动,我的恐惧变成兴奋,我知道自己有了生理反应,却怎么也醒不来。卑微的说,我不愿醒来,这是我的坠落。
其实想到这里,我挺害怕,甚至怀疑过自己是否也有抑郁症的倾向,儿时的我,自我感觉确有与众不同的一面,思绪细腻至极,却又极具爆发力,这残缺却又记忆犹新的梦就是最好的证据。我很好奇,也有些害怕了。
害怕解决不了问题,凡事用数据说话。书中就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到进行了一次梳理,“抑郁症过去不叫抑郁症,叫精神忧郁症,每5个人中有1人会遭遇抑郁,在英国,抑郁症很普遍,依次为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纯抑郁症、恐惧症、进食障碍、强迫症和恐惧障碍”。这是事实,请学着去接受它。
让抑郁症患者“着陆”,很难,很多抑郁症患者可能还困在坠落阶段,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这么难受?为什么我这么懦弱?为什么我害怕周围的人?,当你想到这些,请尽力控制情绪,试着去接受他们,就像书中说的,这是事实,在这个感冒都会死人的年代,请接受这个事实,全当是一场感冒。
书中整个“着陆”章节,写的全是类似我儿时梦,虽然第一节里充满着“相当正常的童年”,但随后描述的作者在面对抑郁症的突如其来、夜间梦游拿书等场景都无一例外的囊括了他,试图让坠落软着陆的积极心态。他特别提到了男人这个物种,用事实说话,男性抑郁自杀率远高于女性,在英国是3倍、在希腊是6倍,哪怕是手淫,他也忍了10年才提起笔说出口,这是作者自己软着陆的态度。
诺丁汉《天鹅湖》大剧场,作者陪家人一起,车途中还搭载着一个抑郁魔鬼,舔完他的后脑勺,困了,却又在戏剧途中醒来,就像你们看电影时,突然醒来的婴儿,正准备哭泣。“我爱你”,安德莉亚(作者夫人)说了句,作者眼前突然明晰起来,只看得见眼前跳动的男性天鹅,“我也爱你”。软"着陆",以爱之名。
“闭上眼,屏住呼吸,一切都会变得十分美好”-《第三类接触》(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他爬的有多高,而是看他跌倒谷底之后能反弹多高。但反弹谈何容易,这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作者也很清楚的意识到这点。“我并不认同‘任何杀不死你的,都会使你强大’这句话,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那些‘杀不死你的’,通常使你更弱小,让你不敢走出家门,让你颤抖,祈求回到它们出现之前的日子”,作者马特也是血肉之躯,他能感受得到向前一步有多痛,但内心里另外一个他的回答是确是“NO”,抑郁症虽然不是一个“别想太多,挺住就好”的意志力能解决的问题,但“快乐”却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弥补这种被岁月摊销的痛苦,接受他、走出来,方法对了,没问题。
这是书中描述的“上升”阶段的前提。
而作者选择的“上升”方式,是艺术。艺术的目的是赋予生命形状,对于一名抑郁症患者来说,他已经丧失了自我的形状,需要通过外部方法去重新塑造一个。就像儿时你做的眼保健操一样,当你真性近视,纵使校喇叭一遍遍的重复着节奏,那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激光手术却可以让你重见光明。即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主动去考虑做这个手术,这无关治疗,关乎寻找堵塞“隧道两端出口”的思路。很明显,作者马特也想到了这点,他刚得抑郁症那会,明显感觉自己对到文字、故事甚至语言都丧失了兴趣,然而他却找到了另外一种替换方法,寻找“快乐”,它能够弥补抑郁症让你失去的所有。
作为一位心思细腻的抑郁症患者兼作者,马特他担心患者们在知道“上升”的前提和寻找“堵塞隧道两端”出口的道路之后,依然会在路上迷失,他还写了一段经历,也是他在读格雷厄姆.格林《权利与荣耀》书中想到的,格雷厄姆.格林习惯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比如“他吞下了白兰地,像遭到了天谴”,白兰地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事物,而天谴你能道出几何?,如果你迷失在通往出口的路途中,大可以认为自己是虚实结合体,不管大脑怎么制约你,你要坚信,此刻肉体是永存的,继续走就是了。
这就是“上升”,追剧的朋友大可以把自己想成“百浅”,把抑郁症的“上升”比作“飞升上神”即可。
“活着”就是#活下去的理由#。作者马特也很皮的,他用一个带#号的话题,和无数个@,组成了这篇,就像公众号的组织者要发起社交话题时,会提前一天在公众号窗口推送留言,比如,“你能说说有哪些时刻让你特别感叹#后来的我们终究没有后来#?”,作者马特也通过社交工具进行推送并采集留言,那些积极回复的留言,有消极的、积极的,但都不会影响他这么位曾经跨过“上升”阶段的抑郁症患者,他清楚,这些留言他还看的到,足以证明他还活着。
“活着”就是#活下去的理由#。
那“存在”呢?
作者马特是如何找到存在感?
怎样才算存在?
和抑郁症打成平手?
我脸皮薄,做不到怎么办,还有别的办法吗?
如果找不到爱人,没法以爱之名抗争抑郁,有没有类似与自助取款机一样的方法,抑郁症来了,我就跑过去按下对应的按钮,去感受那一刻短暂的胜利和成就感?
上述问题答案,尽在《活下去的理由》。
- END -
编辑 / 小昭
排版 / 老莫
校稿 / 疯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