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至儿童期初期:常规自我表征和自我评价的言语案例

(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第9章【自我】)

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对儿童期三个阶段的自我表征和自我评价的本质进行检验,这三个阶段分别是:

(1)幼儿期到儿童期初期;

(2)儿童早期到中期;

(3)儿童中期到后期。

每个时期都有一个典型的自我描述案例,反映出自我在该发展水平最主要的内容和结构特色。

讨论将围绕:

(1)作为判断儿童自我表征是否适龄的关键参照物的常规发展变化;

(2)自我在该时期的常规发展障碍;

(3)每个时期的认知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自我发展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对一些儿童产生了积极的调节结果,而让另一些儿童出现了适应不良的偏差状况。

幼儿期至儿童期初期:常规自我表征和自我评价的言语案例

我快三岁了,和我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一起住在一幢大房子里。

我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有一只橘黄色的小猫,我的房间里有一台电视机。

我知道所有的字母,听着: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我跑得很快,我喜欢吃披萨。

我的幼儿园老师很好。

我能从1数到100,你想听我数一遍吗?

我喜欢我的狗,它叫船长。

我可以爬到攀登架的顶上,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从来没害怕过!

我一直很开心。

我有一头棕色的头发,我上幼儿园。

我很强壮。我可以举起这把椅子,你看!

这种描述在3到4岁的儿童身上很常见。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选择用于自我描绘的特征所具有的性质。

理论和研究证据表明幼儿只能对自我可观察的特征构建具体的认知表征(如,“我知道所有的字母”、“我会数数”、“我住在一幢大房子里”)。Damon 和 Hart 称之为类别认同,幼儿仅仅将自我理解为相互分离的身体(如,“我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行为(如,“我跑得很快,我能爬到顶上”)、社会(如,“我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或心理(如,“我很开心”)类型特征。他们会夸耀具体的技能(跑步、攀爬),而不是概论自己是运动健将或擅长运动。此外,这些行为描述往往会伴随为实际的能力演示(“我很强壮。我可以举起这把椅子,你看!”),表明这些显现的自我表征仍然依赖行为的发生。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们没有表征定义自我的较高层次的概念范畴。

除了对行为作具体描述,幼儿还用偏好(如,“我喜欢吃披萨;我喜欢我的狗,它叫船长”)和拥有物(“我有一只橘黄色的小猫,我的房间里有一台电视机”)来定义自己。

提到拥有物,Fasig 专门研究了幼儿对所有权作为自我延伸的一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对所有权有初步认识的儿童比没有这种认识的儿童拥有更丰富的自我表征。

总而言之,用 Rosenberg 的话来说,幼儿在某些方面就像人口统计学家或激进行为主义者,他们的自我描述的内容仅限于他人可观察的特征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各自我表征之间相当不同或者分离。幼儿无法整合这些相互分割的自我表征。因此他们的自我描述就显得杂乱无章。这种逻辑一致性的缺乏是遍布幼儿各个思维领域的一般认知特点。皮亚杰观察到,幼儿的思维是转换式,他们的推理不具逻辑性。

新皮亚杰流派对这些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Case 将这个水平称为“相互关系”(interrelational)水平,因为儿童可以从物理维度、行为事件或习惯活动等离散的结构形式结成初步联结。但是他们不能在两种结构间进行协调,其部分原因是工作记忆的限制使幼儿无法在脑中同时保存多种特征。Fischer 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将这种初始的结构称为“单一表征”。这种结构相互之间高度分离,因为该阶段的认知限制让儿童无法将单一表征整合为一个条理分明的自画像。

此外,这一时期的自我评价往往积极到不切实际的程度(如,我知道所有的字母——事实上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因为幼儿很难区分他们的理想能力和真实能力,S. Freud 和皮亚杰都观察到了这种混淆现象。因此,幼儿还无法形成一个区别于理想自我概念的现实自我概念,他们的描述中反复提到超越现实的才能。当代认知发展学家认为这种过分夸大的自我欣赏源自该时期的另一个认知局限:幼儿不能将自己直觉到的能力与社会信息进行比较。将社会比较应用于自我评价目标的能力要求儿童能够将一个概念(如,他自己的表现)关联到另一个概念(如,其他人的表现),而这种技能在幼儿身上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自我描述通常表现出对个人能力的过高评价。我们需要理解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明显的失真是正常现象,它们反映了儿童的认知局限,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欺骗行为。

另一种低龄儿童自我结构的表现是,不能认可他们会拥有相互对立的特征,比如好与坏、善与恶。我们可以在他们的自我描述中观察到这种全或无的思维方式,所有的特征都是正性的。自我表征还可能包括情绪描述(如,“我一直很开心”)。但是,这个年龄的儿童不承认他们会同时体验到正性和负性情绪。绝大多数儿童在自我描述重要特征时,会否认有负性情绪(如,“我从来没害怕过!”)。而另外的研究揭示,他们确实对暴怒、悲伤和害怕等单一的负性情绪具有初步的概念。现在的证据说明幼儿的报告反映了他们不能同时体验表面上看起来对立的情绪反应。Fischer 等人发现,这种二分的思维体现了心的自然分离。这种“情感分离”构成了一种分裂的常规形式,这是低龄儿童思考自己和他人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认知局限还体现在幼儿无法产生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总体价值概念:对整体自尊的表征。这种自我表征需要对相互分离的各个具体领域的特征进行更高层次的整合。幼儿确实是根据具体的认知或者身体能力描述自己的,比如他们如何行动,他们看起来怎样,以及他们结交的朋友。然而,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领域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晰。

你可能感兴趣的:(幼儿期至儿童期初期:常规自我表征和自我评价的言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