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看说客之道

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可谓武将如云,如大将吕布、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典韦、许褚、张辽等,个个武功盖世,英雄了得;谋士亦是如雨,如军师诸葛亮、庞统、郭嘉、荀彧、荀攸等,个个是“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而在乱世纷争中,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弹指间就结束战争、促成结盟或成功招降纳叛,如诸葛亮舌战群儒、张辽劝降关云长、李恢巧劝马孟起,这些都是说客精彩绝伦的表现了。

那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谁可以当说客?说客应具备哪些特质,又有哪些套路呢?

1.成功说客的三大作用

其一是促成结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三国时期,诸侯混战,各类联盟常常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虽说如此,但盟友一旦失和,想重修旧好并非易事,于是说客就粉墨登场,居中协调了。如当年,东吴因为荆州的事情闹翻后,当蜀国面对魏国五路大军攻打时,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面对油鼎,邓芝不仅面无惧色,而且从容分析利害关系,成功说服孙权再次结盟,最后帮助蜀国成功退敌。

其二是结束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但实际上哪个愿意投降呢,只是形势所迫而已。因此在形势利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说客往往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城池,并结束战争。如屯土山上,关公被围,张辽作为说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劝降关公,很快就结束了战争。如果不是张辽劝降关公,恐怕也就没有了后续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英雄故事了;再如为夺取西川,葭萌关上张飞与马超大战,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诸葛亮派李恢劝降马超,不仅结束了葭萌关大战,而且通过马超逼降刘季玉,很快结束了夺取西川的战争,可谓一箭双雕。

其三是深挖墙脚。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选择明主,是很多人的理想,但实际上很多人刚开始并非有理想去处,总是感觉郁郁不得志,但是能人常常是会被猎聘的。如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由于武功高强,为董卓所忌而有收服的想法。为此董卓针对吕布贪财好色,见利忘义的特点,派吕面的老乡李肃携带赤兔马和黄金成功说服吕布投靠董卓,并且还杀了政敌丁原作为投名状,可谓意外惊喜。

2.成功说客的三大特质

其一老熟人。熟悉的人,一方面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而是否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说服成功是否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既然是熟悉的人,对对方的情况、特点、爱好等情况比较了解,有利于制定说服策略。因此熟悉的人当说客更加优势。如董卓为策反吕布,是由吕布的老乡李肃出马;曹操为收服关羽,关公朋友张辽主动请缨。

其二有胆识。说客经常是单枪匹马闯进敌营,一方面如果说客胆识不够,可能没有成功说服对方,就成了对方的刀下鬼;另一方面,如果说客是一个懦弱的人,可能会被对方认为己方无人,从而再好的牌都有可能搞砸。如李恢劝降马超时,面对层层刀斧手岿然不动,通过利害得失分析后,不仅使马超感到惭愧,而且很快就投降了。

其三口才佳。作为说客口才佳,反应敏捷应该是基本的素养,不要说巧舌如簧,最起码也是对答如流,当然事先做好准备,对各种应对策略进行演练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如周瑜派诸葛瑾去游说诸葛亮归顺东吴,但由于诸葛瑾口才和应变能力均不如他的弟弟,论理不过,结果反被统战,搞的灰头土脸。

3.说客的三大常见套路

在《三国演义》中,说客虽然有很多,遇到的情形也各异,但总结起来,套路是一致的。

首先是慢慢叙述旧情。通过叙旧,拉近关系,减轻敌意,建立良好信任关系,才有机会建立劝降机会。如土屯山上张辽劝降关公时,张辽说“想故人旧日这情,特来相见”“昔日蒙兄救弟,今日弟安得不救兄?”,短短几句叙旧的话,不仅除去关公的敌意,而且获得好感,正因为有了好感,关公才愿意听后面的话,张辽才有机会劝降。

其次是分析利害关系。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并根据了解的情况分析利害关系,容易获得对方的认可。如张辽与关公叙旧之后,就开始分析利害关系,告诉关公千万不能死,否则就是不忠不义,有三条大罪。张辽利害关系是分析得非常到位,因为说到关公的心坎上了,自然而然地,关公就主动要求帮忙解决,到此基本就成功了。

再次是提出解决方法。同样,投降后的事情是投降者最为关注者,否则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再提出解决方法时,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对于关公来说,忠义当头,张辽是尽全力说服曹操接受条件,最终劝降成功。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说客是有基本特质的、有套路,说客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但具备特质的说客并不是说都能百战百胜,如鲁肃讨荆州就没有成功。因为游说只是战争期间另外一个战场,决定说客是否成功的因素,除了说客本身的素质外,国家实力才是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三国演义》看说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