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的写作套路——02读《磨坊信札》有感

今天读了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集——《磨坊信札》,洋洋洒洒白纸间,短短十几篇,字数总和大致可抵一篇中篇小说。它的情节简单明了,一篇一个有趣的主题,较长篇小说读起来更为轻松趣味些。我闲暇之余,边读边思考,遂有时间得以写下此篇。

提起阿尔丰斯·都徳很多人肯定不认识,但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被选入了小学课本。可以说,每个小学毕业的人都知道。他在短篇小说领域的成就可以和莫泊桑分庭抗礼。

古今中外,擅长写长篇作者一抓一大把,可是,写短篇小说优渥的作家却寥寥无几。记得以前有位作家曾说过,他一直在写长篇小说,从来不敢轻易尝试短篇。这句话给我敲响了警钟——短篇小说并不好写!

01    小说:长篇VS短篇

余华曾说,他眼中的长篇小说像是一种比较长的生活,要几年才能写完。而短篇小说是生活中的一个个经历,最后回过头来发现你的生活是由这些经历组成的。

在作家余华眼中,长篇小说更像是虚构的,它有脉络、有骨架,在写作时只需填上血肉即可。而短篇小说恰恰是反应一个作家的真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短篇小说改编为长篇容易,而长篇小说浓缩为短篇难。老舍曾经把长篇小说《大明湖》精简为几千字的《月牙儿》,字字珠玑,人物矛盾与月容的悲惨命运跃然纸上。可是,你却不能让每本书都写几百万字的唐家三少把他的作品缩成几万字。改编不仅需要作家本身的写作底蕴和功底,还要看文字输出的受众。

因为,在中国长篇小说的市场需求量更大,像网文、不断更的小说,要想占有流量必须得是长篇大论。这也使得一些出版社更容易出长篇,也使得一些不太会写作的人从长篇小说开始创作。

02  短篇的出路

著名作家毕飞宇曾经把短篇小说比喻为自己的“爸爸”。他曾通过短篇练习自己的写作技法。

“也许未来人们记住我的是几个长篇,但实际上我所有的文学中源于短篇小说哺育我、滋润我,让我看到小说中的东西——比如短篇小说中的人物、节奏、简约、精准、生动,尤其是短篇小说的留有余味。正是在短篇小说的操作过程中,我成长了。”

我今天读了阿尔丰斯·都徳的《磨坊信札》,我更是深有体会。作者描写的灵感可能只是清晨起床时脑海闪现出的一道灵光;可能是在林间街头,与友邻的交谈话语;有可能是某个寓言故事;也有可能是难忘的一段经历……

我知道了短篇小说其实并不是想像中的那般难写!就像第一篇《初入磨坊》就写了初见磨坊时的荒芜,与看见羊群的兴奋。这可以说是日记里的一篇;还有《波凯尔的驿车》就是写的作者在车上偶遇的一位男乘客的故事。小说的立意可以是很简单也可以是很宏大,像《最后一课》表述的是爱国情怀,像《教皇的骡子》讲的就是“教皇的骡子,尥蹶解仇,七年不晚”的寓言故事。

但是,我也知道写短篇能写得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直磨砺才可。可以通过写短篇把握小说中的人物、节奏、简约、精准、生动,尤其是留有余味!

短篇小说的磨练需要时间。也许是十年磨一剑。因此,你需要想明白写作是为了谁?是为了出版挣钱,还是为了自己舒服?比如现代主义文学之父卡夫卡就一直强调写作是为自己而写。卡勒德·胡赛尼在写《放风筝的人》时,就表明写作是为了取悦自己,为自己而写。只有放下了功利心,方能成就好作品!

你现在就问自己,写作是为了什么?究竟喜欢不喜欢写作?喜欢写就一直写,那么出版与否就是是第二件事了,可以出,也可以不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短篇小说的写作套路——02读《磨坊信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