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的不顺心让我一度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本着自救的心理开始关注心理学,希望能找到问题的原因。
我知道很多事情都是一念之间,心里那道坎迈过了就柳暗花明,迈不过就一直在悬崖边惴惴不安。于是就翻开了这本《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的杰作。看到出版者语里面说“少有人走的路这几个字几乎成为心理治愈的代名词,陪伴人们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给那些迷茫、痛苦和心碎的人们带来安慰”,我想这正是我需要的吧!
本书从四个部分解释心智成熟的旅程,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作者是一名临床心理医生,结合他的从医经验,用了很多典型案例将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剖析开来。
读完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个案例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性格内向拘谨,患有严重性冷淡的雷切尔小姐治疗过程中发现导致她病情的根本原因是童年时期父母没有给她足够的爱。她母亲是一家知名企业的管理人员,却不是个好母亲。母亲对她像是对普通雇员一样过分严格,必须事事达到她希望的一切标准,否则她在家中的地位几乎没有任何保障。这使得她在家里都没有安全感,更何况是和陌生人呢。
还有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苏珊,其根本原因是她的母亲是典型的自恋狂。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她是真实存在的,苏珊只是她表达情感的工具,她完全忽视了苏珊的独特性。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自我的延伸。子女就像他们昂贵的衣服、漂亮的首饰、修剪整齐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车一样代表着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他们的严格教育并非是来自真心的关怀,而是担心她们个人名誉受到影响。这都是典型的自恋情节。父母的这种自恋情节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其实有着惊人的破坏力。
多种案例证明了我们的人格形成时期基本是在童年,而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往往是基因因素外的第一大因素。
在书中第一部分关于自律的内容里面作者指出“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我听过时间管理的课,看过提高职场技能的书,无一不在强调自律的重要性。作者强调其实早在童年时从五岁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习自律的原则,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乐。比如告诉孩子吃蛋糕时不先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比如帮助孩子养成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的习惯。而要让孩子养成这些习惯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还是那句老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很多孩子在童年时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享受为主的习惯,到青少年时期容易成为问题学生,打架斗殴、旷课逃学、缺乏耐心,很多父母到这时才开始寻求心理治疗,往往为时已晚,而且治疗难度大。
近年来关于熊孩子贪玩出事的新闻屡上头条,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熊孩子背后都有熊父母。
随着现在女性越来越多地进入职场,导致原本应该是父母为主的家庭教育变成了爷爷奶奶在代替。很多家庭的模式是父母都上班,爷爷奶奶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作业辅导也是直接送到课外辅导机构完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少。可怕的是很多人并不觉得这样有问题,反而认为分工明确,爷爷奶奶有事可做,爸爸妈妈也不用太过辛苦。
抱着挣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的心态而放弃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真的值得吗?
常常有人说为人父母这件最伟大难度最大的事居然不需要经过考试,以至于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我想不管是哪种教育,爱都是不可或缺的。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充满爱的家庭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
在本书中作者对爱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我们常常分不清对别人的爱和对自己的爱。
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其实,真心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因此我们不应该抱着自我牺牲的态度去爱孩子,一副我为了你放弃了很多,你必须要达到我的要求才能使我满意的受害者形象。真正的爱应该是自愿的、不求回报的,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成熟的过程。
最后送上一首纪伯伦的诗,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有所感悟: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