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自我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

信息技术到底可以做什么,为我们起什么作用,什么该是它真正的价值?我的认识是,信息技术的根本价值在于它可以不断地、递进地实现资源优化。首先可以实现物质资源的优化,其次可以实现社会的软、硬资源的优化。信息技术在对资源优化的过程中是使用算法、策略等方法实现的,是具有物质第一性特征的。但是它的优化结果最终是要服务于人的,而人是有智能的、有情感的。他们不仅会使用这些优化结果,还会在这一过程中赋予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等。同时为信息设施产生原始数据。于是在这个大的循环中,资源优化使信息技术和人更紧密有效的耦合在一起。这种耦合的内容是极为丰富又饱含创造性的,远远比空洞地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有更大的和更切实的意义。要知道人工智能至少有26年没有新理论、新方法产生了(引自北大教授解读MIT教授的论文)。那为什么今天吃着炒冷饭的我们依然能感到来自其中的些许温度?我的分析是,在几十年或十几年前,计算机的能力还不足够处理大数据和大部分人工智能算法。当这余温散尽时,其中的营养让人唏嘘。于是我们辗转反侧分析技术的发展脉络时,我们知道一项技术的提出一定有它的前提或基础条件。而今天的我们远没有理解技术先贤们是在怎样的前提和条件下提出他们的理论的。不求甚解的我们把几十年前的东西拿来就用,把计算能力提升带来的功劳安在自己的头上。且不说你贪婪又错误地居功至伟,本身你工作的效果和结果也是要大大地打个问号的!因为当今的“前提和条件”早已不同往日了,我们应该提出更有效的方法!

 

这样说总是有些抽象,我就用我自己的例子把它具象化。我研究生专业是“交通运输与规划管理”。是北京交大的拳头和特色专业。对这个专业我的理解可能是有这些内容,交通路网规划、物资运输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规划等。大可以做一座城、一个区域的规划,小可以做一条公交线的选线。我在校期间(2002~2005年),全院师生绝大多数用的都是一些启发式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神经网络算法,除了这些名头大的算法,还有很多小名头的算法,如蚁群算法、禁忌算法等。这些算法大多有这样的特性,经过足够的计算,一定会收敛到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当时全院老师的科研工具也就是每个人有一台PC电脑。于是他们做出来的问题求解模型都很小,一直小到和实际问题存在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当年在校期间是没有做出个什么名堂来。但是现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崭新机会呢?

 

这个机会就蕴含在“物联网”之中!我们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实打实的认识问题,深刻的了解问题域的行为机理和作用关系。接下来才谈的上建模和求解。而有了这些“一手数据”的模型和求解结果,也将是实打实的可行的和可信的科学方法和结果。回想当年,老师们所建模型多是以一对矛盾或几对矛盾作为约束解决目标规划问题。很难讲它对实际问题能起到关键作用,甚至自己幸幸苦苦搞了很长时间,但是到头来发现收益甚微。甚至直到现在,我们对绝大多数组合优化问题,如路网时效优化还是一头雾水。但是物联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有机会从这些传感器数据中,从新像个小学生一样地认识其中的规律和作用机理。这样,物联网就像一座桥飞架鸿沟之上。它使我们这个“交通运输与规划专业”的人们不再是“拍脑门儿”做规划方案。“物联网”之于我们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给传统学科提供了崭新的通过“传感器”了解、认知和求解现实世界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提出更有效方法的,最重要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我今天又浏览了学院网页。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同学们,甚至一些年轻老师,为了自己的好生活而急功近利。怎么多年过去了,挣得自己安逸生活的同时,悄悄地助长了自己吃便宜饭、顺口饭,坐享其成的坏习惯。甚至坏习惯蔓延到工作作风和精神上来,故步不前。反思我自己,勇于革自己的命是我们这些“臭老九”应有的良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科技服务生活,社会,经济,IT业,思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