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让你增加幸福感的生活方式

一种让你增加幸福感的生活方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根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2016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总收入高达37995美元,排名世界第25,税收占据个人收入的30%左右,在发达国家中算是相当低。就是说,他们挣得这三万多美元里,到手大概能有两万两千多美元,也就是相当于13万多人民币,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据,要知道我们中国,就算是北上广,人均收入也仅仅只有7万多。但是,根据盖洛普民意调查组织调查,日本人的幸福感指数在全世界居然是中等偏下,仅仅排名第81位。而与之相对的北欧国家,个人税负高达69%,人民手里几乎没有什么储蓄的余地,可是他们的幸福感,均排在世界前列。比如幸福感排名第一的是挪威,第二的是丹麦,第五的是芬兰,都是北欧国家。

这两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似乎拥有的金钱多少,并不能直接体现在幸福感上。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难道我们习以为常的金钱观念是错误的吗?如果不是越有钱越幸福,他们金钱和幸福究竟有什么关系?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获取幸福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在物质上做加法,比如为家里添置冰箱,买回电视机,配齐洗衣机,再买辆车……现在回想起来,我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小时候过年有穿新衣服、有鸡鸭鱼肉吃、有烟花放…

但是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物质带来的幸福感常常转瞬即逝,发工资了,你买了一台新手机,也许过不了几天,苹果新手机发布会召开,你又想换手机了;你刚买了一辆现代车,一不留神发现旁边停着一辆奔驰,这还没高兴几天了,就去二手市场处理了……

这样看来物质不但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感,还会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压力和折磨。


一种让你增加幸福感的生活方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

本田直之在《少即是多》中提倡一种体验式的生活方式,取消费式生活方式

体验式生活方式,就是把购买消费品的钱,用来购买各种生活体验,比如你把准备买新手机的钱省下来,买张车票去东南亚生活一个月,这就是购买一种生活体验。

跟旅游不同,体验式生活方式和旅游的重要区别,恰恰就在于体验这两个字。

旅游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消费式生活模式,但是体验式生活方式就不一样,你得扎根进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中,感受另外一种人生。从文化氛围到生活节奏,都需要改变和融入。

有很多艺术家,常年都在体验人生的路上,他们可能去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住一年半载,完全把自己当成当地人一样生活。等归来以后,一般都会灵感奔涌,好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体验式生活方式,第一个好处,就是随时随地都能发现新惊喜,认识更多的人,见识更多的风景和世面。第二个好处,就是记忆会保存的更为持久,你买一台新手机,可能兴奋十天半个月,过了也就过了,记不住太多细节,说不定还会后悔。但是你去一个新的环境体验一个月,可能会记住一辈子。

也许,很多人会想:"唉,没钱啊,就算有钱也没时间啊",给你提供一个好方法:"双城记",这也是北欧人具有高幸福感的原因之一。

大部分在城里上班的北欧人都有一座郊外度假屋,只是一座简单的小木屋,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得自己去河边打水。在平时他们可能是工程师、公司高管,但在周末或节假日,他们就是渔夫、木匠、农夫,完全抛开职场属性和公司身份,全身心体验另外一种工作身份。

这种生活方式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很低,对于我们中国人,国内高铁如此发达,去另一个城市也就一两个小时,你可以找一个充满自然气息或运动气息的城市,周末只需要手机关系,买张车票,前往下一座城市就可以了,相信这并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生活负担。

你的工作属性,并不能代表你的人生。

比如,你是互联网从业者,并不代表你是全部,在私下里,你也许还是个钢琴家或者漫画家。


一种让你增加幸福感的生活方式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然,要做出改变,并不这么简单,还需要做一些准备,就是避免成为"大公司动物"。

大公司动物是指:他所有的知识、技能、人脉,只有在某个公司或者某个狭窄的行业内部内部才管用,如果离开这个环境,那他的价值就急剧减少,甚至毫无竞争力。

股王巴菲特说过一句话:当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句话用在大公司里同样有用,只有当公司出了问题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大公司动物。

针对这种问题,本田直之在《少即是多》中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首先要做的就是锻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而不是大公司中的螺丝钉。除了避免变成“大公司动物”,要获得自由生活,还需要一种很重要的素质。那就是培养你的爱好。

自由生活,你需要一种能积累知识的爱好,就像本田直之,他的业余爱好是品味红酒,为了这项爱好,他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最后神奇的成为了官方认定的品酒师。

一项有意义,能积累的爱好,就像是给你的生命开了一扇窗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惊喜循窗而入,给你的生活带来有益的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种让你增加幸福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