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忠犬八公

在一冬夜的车站,或许是圣诞节,一个老教授遇到了一只狗,或者说一只狗遇到了一个老教授。故事就此开始。那时它还是只小狗。小狗很可爱,有点似曾相识。看了十分钟,说实话我想换电影。只是那只狗的表情实在令我于心不忍。于是继续看下去。心想不过是好莱坞又一场以温情赚人眼泪的人为造作而已。

教授训练小八捡球它就是不捡,没什么特别的么,老套,且,小儿科。于是边下棋边看着电影。看着看着,看到小八每天傍晚5点都去车站等着教授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干脆把游戏关了。小八长大了,教授的女儿也结婚了。有一天,教授去车站坐车的早晨小八表现和往常不太一样,第一次捡起了球送到教授手边。教授高兴地到处说:“第一次!这是它第一次捡球!”傍晚的时候,小八趴在车站门口的花坛上等他。可是教授再也没有回来。教授在讲课的时候去世了。

我很震惊,因为我看到下面的时间条还有30多分钟,我想知道主人公现在就dead了,余下的30多分钟剧情他怎么表现?深夜了小八还在等待,眼神迷茫地无以复加。下着夜雪,车站的站长(姑且给他个头衔,实在不知道他是在车站干吗的)对小八说:“你不用再等他了, 他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此时看到小八那茫然的表情心里很不是滋味。

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以后的每天傍晚五点小八都会准时去车站等他。镜头里的小八趴在车站门前的花坛上,它后面的大树由嫩绿变成翠绿,由翠绿变得枯黄,枯黄然后潇潇而落,变成了枯枝,然后枯枝上覆满了雪,雪化掉,树又变成嫩绿。。。小八依然趴在那里等待着,一年过去了。

教授之友言与小八曰:“帕克(教授的名字)不会回来了,如果小八想继续等他,那就继续等吧!祝你长寿,小八!”

前,教授去矣。其女留小八与其同住焉,然八公逃之,觅至车站,复伏地而等教授。其女复遣八公与之归家,八公每日哀望院门。其女曰:吾亦思吾父甚矣,吾亦知汝思之切,汝若欲去,吾解汝心!遂开门,令其去。八公以舌舔其手,回首望之,以示谢意。复归车站,终日望站门而伺教授之归。

看到这里,我非常想知道后来怎么样了,看看下面的时间条,竟有些希望故事不要就这样结束。然而看着画面不断更换着春夏秋冬,小八也开始衰老了。

十年后,因为教授的过世而搬家了的教授妻子重游故地,在车站看到了依然守在那里的小八,身上有些脏的衰老了的小八,眼神充满了茫然和伤心的小八,我再也忍不住克制了许久的眼泪,眼泪夺眶而出。

对于一只狗而言,十年就是一辈子。可这种一生的守候太过童话太过虚假。我怎么能为这么孩子般的情节而流泪呢,又被好莱坞的编剧们骗了一把。

可是,这时候这个故事再再一次让我震惊了,片尾的字幕解说了这个故事-------这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小八在涩谷车站等待了东京帝国大学教授9年。今天,小八的铜像依然屹立在涩谷车站等待着它的主人。一只狗会在一个地方等待他的主人等待9年,直到它生命的终结,你相信吗?在这之前,我只会把它当做一个童话一个寓言故事,然后付之一笑。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义犬,我当时是相信的,搜神记中有一篇义犬,初以为不可信之,现在觉得也是可能的。然而,看过这个故事之后我忍不住大哭,我相信如果不是上帝结束了小八的生命,别说9年也许90年,小八也会等下去。影评中很多人说为此哭了,恩,我很欣慰~~很欣慰很多人和我一样会被这只狗感动。

这不仅仅是一种守候,对于人生来说,我觉得人生有另一种更为庄重的东西,不同于游戏人生。电影里小八死在一个下着雪的圣诞夜,表情很安详,静静地趴在那就像它小时候一样。这是它最美丽的死亡。

教授的外孙最后说: never forget anyone that you loved。然后我看到这个七八岁的孩子牵着一只狗回家(也可能是去玩了),多么似曾相识,我忽然明白原来我并不全是被这个电影整哭的。电影只是载体,感动你的往往是故事之外的东西。

等待已经不易,接近于传奇。然而我又会想,如果小八知道教授已经死了,不会再回来,它还会继续等待吗?

庄子曾和惠施辩论鱼是否快乐,惠施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以人的思维来思考,99%的人会说不会的。像金岳霖那样等待林徽因一辈子的古往今来也没几个。况且鱼有思维吗?狗有思维吗?有的话,它们的思维是什么样的?这种思维上的差别不像种族地域因为文化而产生思维差异那样,也许它们的世界我们永远不懂。就算是人与人之间,有些人的世界也永远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比如圣埃克苏佩里,拜伦,温莎公爵,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们。

回到题设,所有假设都是没有意义的。让我们放下思考,只为故事而感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 忠犬八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