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乐评: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国音乐综艺尴尬了谁

行舟:中国90后学院派欧美音乐乐评人   专注90后音乐听众行为的研究者

还记得观看第一场现场版中国音乐综艺节目是在2009年,看的是响彻中华的《同一首歌》,可惜那已是《同一首歌》的倒数第二期。 

那一年,新生音乐综艺节目《欢乐中国行》、《中华情》成功复制了《同一首歌》的模式,并迅速崛起,让连播了10年的《同一首歌》第一次遭受四面楚歌,继而走向死亡。 

当然,关于《同一首歌》停播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不管是哪种原因,作为央视的亲娃《同一首歌》的确退出了市场。 

央视亲娃尚且如此,其他音乐综艺节目命运多舛也就不再见外。

行舟乐评: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国音乐综艺尴尬了谁_第1张图片

行舟乐评:与以音乐表演为主的音乐综艺选秀节目不同,《同一首歌》通过音乐展示着所到之处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突出地方特色,称得上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爆款音乐类节目。

近10年中国音乐综艺发展

2005年的《快乐女声》开启了中国音乐综艺的巅峰时代,之后各大卫视音乐综艺节目遍地开花,争相斗艳。从《快乐女声》之后,各大卫视推出的音乐综艺节目主要有: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中国最强音》,

山东卫视《天籁之声》,

江苏卫视《蒙面歌王》,

东方卫视《声动亚洲》、《我型我秀》,

云南卫视《完美声音》,

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

北京卫视《最美和声》,

辽宁卫视《天才童声》、《激情唱响》(唱响中国),

深圳卫视《清唱团》,

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

青海卫视《花儿朵朵》,

大众因音乐综艺癫狂,而平台则靠音乐综艺翻身。无论是各大卫视的收视率之争,还是视频网站的流量之战,音乐综艺成为不可缺少的筹码。

然而不管哪个卫视,不管是历经起伏再度出发的“综N代”《中国好声音》,玩转概念携带新意的《幻乐之城》,还是自带流量口碑不俗的超级网综《明日之子2》和《中国新说唱》,在2018年的暑期似乎都陷入了口碑平平的尴尬境地。

换汤不换药的节目方式,让听众深感疲乏。

行舟乐评: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国音乐综艺尴尬了谁_第2张图片

行舟乐评:无论是《超级女声》还是近年来的《好声音》《好歌曲》《歌手》和《新说唱》,都曾一度引发收视高潮。从电视载体到视频网络载体,综艺选秀节目所依托的平台逐渐发生了变化,背后的文化谱系也在辗转周折——从评委遴选到(至少是表面上的)大众评定,从唱歌跳舞到综合创作,从主流文化到亚文化,从菜鸟争霸到成熟歌手打擂……即使是高潮时,中国综艺的种种尴尬都已在其中:多为引进或模仿而少有模式创新;公平性始终受到质疑;选秀出身的艺人难以摆脱“选手”身份更深更持续地进入大众市场;规则、场景和表演方式翻来覆去;现场音乐性不足或片面;人物故事挖掘和价值导向浮浅;扎堆式地用各种设计不足的卖点想要分一杯羹;等等。今年,观众似乎也都注意到各种综艺选秀在音乐形式、制作、运营模式上的如出一辙,开始觉得有些鸡肋有些审美疲劳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呀。

叫好不叫座的音乐综艺

话说到这里,其实不只中国音乐综艺节目,包括中国很多电视剧,如当前火热的、酝酿已久的《延禧攻略》、《如懿传》等都呈现着同一个问题“在话题上热度突出,但话题之外关于节目本身却口碑平平”。

为何会呈现如此尴尬的“叫好不叫座”现象,行舟乐评总结了这样几点:

1、节目规律一成不变,毫无新意。

为什么说节目规律一成不变?从《我是歌手》到《蒙面歌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节目看似出现在不同电视平台,但名字的重合、制作班底的重合,这种注水式的节目创作就好比富士康的流水线,太过雷同,毫无新意。

观众不傻,专业没有,但审美还是有的。

2、嘉宾太脸熟。

这里要说,中国老一辈音乐家,从通俗到流行、摇滚、说唱,各种曲风也是人才辈出,可基本所有音乐综艺节目就看到了那英、刘欢、庾澄庆、周杰伦、吴亦凡、邓紫棋、华晨宇等等这几位。打开综艺节目,如果不细看,还以为自己看错了节目。

对此制片人说了,自带流量光环的就那么几个,所以没得选,但行舟乐评真的要说了,中国音乐事业靠那么几个人能撑得起来吗?

3、包装超过节目本身。

音乐就是音乐,是以实力说话,就像科研,不是你理论、话题有多少,而是以实际的科研成果来做评判。但当下的音乐综艺显然不是。

以老牌《好声音》为例,虽然导师阵容几经调整,舞台硬件、赛制细节等多方面也越来越经得起推敲,但播出至今始终未出现叫得响的学员和作品。而且观众一致反映,相比于第一季,这一季的学员简直是熟面孔,多个节目都已出现,只这一点就毫无新意。

另外,节目的看点全部赌在四位导师的临场发挥上,这对于一档音乐综艺来说,实在是本末倒置。

这里在顺便提一下完全摒弃竞赛元素的全新音乐综艺节目-《幻乐之城》,一个单从形式来看完全创新的音乐综艺节目,却在播出前后完全依靠消耗嘉宾王菲及女儿来博取眼球。

一期节目看下来,大多观众直言“尴尬,既不吸引眼球,也不讨好耳朵。”

行舟乐评: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国音乐综艺尴尬了谁_第3张图片

行舟乐评:观众为着音乐而来,最后看到的却是各种谄媚的表演。好比你正看着《好声音》,却好似切到了《演员的诞生》频道。故事和音乐联手,当时是很好的下饭菜,但故事太俗太多就像是盖饭里的咸菜比肉多了,你受得了?

观众在成熟,音乐综艺必须跟上步伐

回看中国观众对音乐的理解,早已过了简单听听的层面。观众对音乐的需求,除了要讨好耳朵之外,还需要必须创新且多元,必须尊重音乐本身。

如果音乐综艺节目还只是一味靠炒作话题追逐流量,而忽视音乐在节目中占据的分量,无疑是自废武功,画地为牢,坐等被弃。

所以,告别“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未来中国音乐综艺仰仗的还是,而且必须是音乐内容的输出和传播,以最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人吸引听众、留住听众,如此才能大获全胜。

行舟乐评:面对越来越成熟的音乐听众,未来音乐综艺只有以持续创新能力和更优秀的音乐作品才能赢得听众、赢得市场,保持持久生命力。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涉版权请联系行舟乐评。

欢迎关注行舟乐评-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新浪博客、今日头条、百度贴吧、百度百家、网易号、豆瓣、知乎、快传号、大鱼号、搜狐号、东方头条、新浪看点、QQ看点、、喜马拉雅 、大风号,请在相应平台搜索“行舟乐评”,您可一键关注。  

行舟

中国90后学院派欧美音乐乐评人

专注90后音乐听众行为的研究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舟乐评: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国音乐综艺尴尬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