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诗坛上曾经的一场互撕
张小笨
有文字记载之前,人们到底怎么撕逼已经很难查证。但从偏旁看,想来应该是手动款。
自从文化普及以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最文雅的、规格最高的一场撕逼,出现在《诗经》这部经典里。
不妨看看这首《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相鼠有齿, 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 不死何俟?相鼠有体, 人而无礼。人而无礼, 胡不遄死?
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
看那老鼠都有皮, 做人怎能不讲礼仪。要是做人没礼仪, 为何不去死还活着?看那老鼠有牙齿,做人怎能不讲节制。要是做人没节制, 不死还想要等什么?看那老鼠有肢体,做人怎么能不讲礼。要是做人不讲礼, 为什么不赶快去死?
这骂得真是淋漓痛快啊!是两个村野之间的互撕吗?不是的!
这是当时的劳动阶层,对在位者用虚伪的礼节以欺骗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故此比之为鼠,给予辛辣的讽刺。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覆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
虽然后人指出这是《诗经》三百篇所仅有的、最粗鄙的语言暴力。但翻开卫国的史册,在位者卑鄙龌龊的勾当也是多到罄竹难书,而且没有一件不是丑恶之极、无耻之尤。
所以诗人咬牙切齿,把他们骂为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怒斥其早点去死。也因此,这首百姓对在位者的撕逼之作在特殊时期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相鼠》一诗就是卫国统治者丑恶行为的总概括,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
奇怪的是,难道当时的在位者真被撕成傻逼了吗?
严酷的语言环境之下,这样类似詈骂的撕逼之作是怎样幸存下来,又被收录进典籍、流芳千古的呢?
再来看看小说《三国演义》里一场惨烈的互撕。
诸葛亮伐魏兵出祁山。魏主命曹真为大都督、王朗为军师,率二十万人马抵御蜀兵。
王朗已经七十六岁。自诩口才了得,欲以一席话折服诸葛亮。
及至两军相遇,与诸葛亮阵前互撕。反被诸葛亮好一番尽情数落。王朗因为理屈词穷、气塞胸膛,当时就被骂死在马下。
书中描述的场景是:王朗纵马而出,责问诸葛亮“何故兴无名之兵?”。诸葛亮回“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王朗说了一番“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夸耀曹操的功德,以利诱劝降诸葛亮“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但这在舌战群儒的诸葛亮面前,实在太小儿科了。他端坐车上大笑,历数王朗“助桀为虐纂了汉鼎”的种种不是。末了说:“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总结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赶紧去死吧!”
对于读书人王朗来说,礼义廉耻是非常看重的。诸葛亮拿这说事,可谓切中要害、戳中痛点,把老王撕得体无完肤。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魏军赶紧报警。但由于那场战役没有擒住骂人凶手诸葛亮,前来处理的差人表示取证困难。
后来魏军扛尸集体求说法。有司表示只为百姓服务,还详细解释了百姓和G民的区别。这桩凶案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正史记载的王朗生活幸福、得终天年。这事件成了撕逼史上的悬案。
要数撕出胆略、撕得流弊的,端的是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了。
你看他骂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攸鹿。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 天地之所不容。
这要换作别个女人,被骂成这样的泼妇、贱人、狐狸精,怕不要当场痛哭失声了。
然而被指名道姓的武周皇帝武则天,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她嬉笑自若,完全没当一回事。听得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击节赞叹,连说文章写得好!
待听得读完“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一句,武则天急问文章出自何人之手。知道是尚在流亡的反对派骆宾王写的之后,不由惋惜叹道:“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是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这篇檄文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很有鼓动性。骆宾王撕逼撕出新高度自不待言。
但,且先不说别的。仅凭对这波狂撕的反应看,“则天大圣皇帝”这个谥号就算不是实至名归,也不会是完全的空穴来风。
古往今来,在这个位置上的男士,几人有这种度量?几人有这种认识?
文坛、诗坛的互撕,早已经是常态。“文人相轻”这话,又不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
早几年有人说“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其实也押韵的。言外之意大抵是“一定要装逼的话,就算没被雷劈,也会被人撕”。
老诗人食指拿着稿子念:“看过余秀华的一个视频,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打打P,一个诗人,对人类的命运、对祖国的未来考虑都不考虑,想都不想;从农村出来的诗人,把农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小康生活的向往,提都不提,统统忘得一干二净,这不可怕吗?评论界把她捧红是什么意思?评论界的严肃呢?我很担心。今天严肃地谈这个问题,是强调对历史负责。不对历史负责,就会被历史嘲弄,成为历史的笑话。”
这话说得挺重。以致于都不容易断定还在不在撕的范畴之内。
我书读得不多,但这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位老诗人。对余秀华倒是略有耳闻,知道她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农村,不幸患有脑瘫的女人。
生活对她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人间在她而言是摇摇晃晃的。所幸通过网络,余秀华的诗作得到传播和一定认可。这位可怜女人的梦想和远方,或许亦是她的一线生机。
当然,余秀华也没闲着,狠狠地撕了回去。连“老而不死”这句孔圣人撕逼老朋友原壤的话也用上了。
人有饕餮之欲,食指大动本属正常。被人报以中指,怕是本非所愿。不过撕逼这种事若于多年以后回头看,大概也一如当年撕纸老虎,图个乐呵。
两位诗人之间这小小波澜,很快就会冷却。是非对错也许只是角度的不同和觉悟的高下之分而已。
若换成我是绝对没有胆量和能耐介入互撕的,通常是躲得越远越好。
可这次,还是忍不住想要弱弱地问老诗人一句:“您提到了‘打打P’,可是余秀华不是炮兵团的战士,也不太可能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这到底算是啥意思呢?”
估计老诗人肯回应的话,会说:“就那意思……你特么是明知故问吧!这是特么基本常识好不好!”
写这这儿我也想用余秀华一句话回赠生于1948年、已届古稀的,并未落下这些年间各种风雨变幻的老诗人。也相信老诗人凭自己的经历,定然参得透这也是特么基本常识:
“不是谁都有说真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