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st.asio为异步IO提供了一份标准的C++的跨平台实现,特别针对网络IO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使之成为C++网络编程利器。关于如何使用asio,boost文档中已经有了详尽说明,而且附带的例子也很直观,我们不必再造轮子;本文则结合asio的基本应用,侧重于源代码的分析,特别是针对windows平台上的实现进行分析。
纵观asio源码,在统一的接口层之下,asio提供了大量的类来支持不同的平台(Windows、Unix...)、不同的IO类型(同步、异步)及IO模型(IOCP、Select、Poll)及网络协议(TCP,UDP,ICMP)。归纳起来,这一大堆类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
本系列文章从io_service类型入手,开启代码分析行程,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逐层推导,最后得到asio的体系结构;如果想先了解asio的整体结构,可以先跳到asio体系结构部分。
(理论上来说,行文伊始还是该先举个简单的例子说一下asio如何使用,不过这样的例子少说也要六七十行代码,为节约篇幅就不贴了;真想先看一个完整例子的,烦请移步下面链接瞧下那只麻雀:http://www.boost.org/doc/libs/1_53_0/doc/html/boost_asio/tutorial/tutdaytime3/src.html)
目录(?)[+]
从第一个boost.asio的教程开始,boost文档就一直在告诉我们:使用boost.asio第一步就是要创建一个io_service对象。那么io_service是个什么东西呢?
boost.asio文档说,io_service为下面的这些异步IO对象提供最核心的IO功能:
接着,文档就会说,像下面这样,就可以简简单单声明一个io_service对象了:
int main() { boost::asio::io_service io; |
上面的一行代码,表明无限地风光与潇洒,看起来简简单单一行,就几乎有了异步IO、网络操作的框架,那么他到底代表了什么,在后面,又有什么事情发生呢?io_service又是如何支撑起这些功能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分析吧……
从C++的角度看,上面的这一行代码,无非就是定义了一个io_service的实例,而C++的底层机制所隐藏起来的东西,无非就是初始化该对象的所有数据成员。再来看io_service的声明,我们知道,该类除了一堆成员函数之外,事实上只有三个成员(暗想:这几个成员肯定很是神奇无匹了):
#if defined(BOOST_WINDOWS) || defined(__CYGWIN__) detail::winsock_init<>init_; #elif defined(__sun) || defined(__QNX__) || defined(__hpux) || defined(_AIX) \ || defined(__osf__) detail::signal_init<> init_; #endif
// The service registry. boost::asio::detail::service_registry*service_registry_;
// The implementation. impl_type&impl_; |
暂时抛开那几个成员,再来看一下io_service比较重要的一个函数:run()的实现,发现该函数也就是将真正的功能委托给成员impl_去做事儿了:
std::size_t io_service::run() { boost::system::error_code ec; std::size_t s = impl_.run(ec); boost::asio::detail::throw_error(ec); return s; } |
种种迹象表明,impl_是个巨牛的东西了。统揽io_service的实现,我们不难发现,该类的所有功能,几乎都是委托给了impl_成员去干了——典型的“有事秘书干”。不过想想也挺容易理解的,io_service提供了一个上层的接口,充当抛头露面的BOSS,真正的工作则委托给下一层的员工去实现——哪家公司不是这样呢?
所以,要想了解io_service的玄机,就需要弄清楚这三个数据成员到底是什么来历,特别是impl_的来历才行。
成员init_在io_service的各个函数中,并没有显式用到。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该类的构造函数里面,调用了初始化相关的代码,具体到Windows平台,就是WinSock的初始化,也就是调用 ::WSAStartup() 这一WinSock编程所必须调用的第一个函数;而其析构函数则进行清理工作,同样交由WinSock函数 :: WSACleanup()完成。
也就是说,io_service通过init_数据成员的创建与销毁,自动完成了相关的初始化及清理工作。
前面说过,impl_带着无限的神秘默默地完成了io_service::run()的功能。至于他到底是什么style,现在来揭开盖头吧。
从直接声明来看,impl_具有 impl_type&类型。用SourceInsight不难发现该类型只不过是一个类型别名:
typedef detail::io_service_impl impl_type;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儿又冒出个io_service_impl。继续刨根问底,找到:
#if defined(BOOST_ASIO_HAS_IOCP)
namespace detail { typedefwin_iocp_io_service io_service_impl; }
#else
namespace detail { typedeftask_io_service io_service_impl; }
#endif
终于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它是win_iocp_ ,在某些情况下,是task_。事实上,在Win NT环境下,如果没有禁用IOCP,也就是没有声明BOOST_ASIO_DISABLE_IOCP这个预处理器指令,那么asio就采用win_iocp_io_service来做那些脏活累活;在剩下的其他平台,或者Win上禁用了IOCP,则使用task_io_service来做事儿了。
先稍微提一下,win_iocp_io_service是对Windows环境下的IOCP(完成端口IO)模型的封装,该类作为boost.asio在Windows下的核心,我们在后面详细分析其实现。
io_service的另外一个数据成员service_registry_,又具备什么样的身份和功能呢?我们来看看io_service的构造函数:
io_service::io_service() : service_registry_ ( new boost::asio::detail::service_registry( *this, static_cast (std::numeric_limits ) ), impl_(service_registry_->first_service { } |
构造函数为了初始化service_registry_,动态分配了一个boost::asio::detail:: service_registry类对象。为了构造该对象,提供了三个参数:
再来观察service_registry的实现,发现其实际就是一个链表,管理io_service所容纳的所有service对象(win_iocp_io_service就是一种service)。每种service都有一个id,链表以此id作为标志,在客户通过io_service来请求一种服务时,例如调用 use_service
asio提供了这样几个函数,来进行service的管理和使用——这也为扩展asio提供了可能,例如可以自己定义一种服务,使用add_service加入io_service进行管理。
Service& use_service(io_service& ios);
void add_service(io_service& ios, Service* svc);
bool has_service(io_service& ios);
|
|
|
|
|
boost::asio::io_service |
|
|
|
|
class boost::asio::io_service::::id |
|
|
|
|
|
|
class boost::asio::io_service::work |
|
|
|
|
|
|
|
enum boost::asio::io_service::fork_event |
|
|
|
|
|
|
|
class boost::asio::io_service::strand |
|
|
|
|
|
|
|
class boost::asio::io_service::service |
|
|
|
|
|
|
io_service内部定义了这样一些类型,来为其服务:
针对service类型,asio从其派生出了数十个类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例如在Win上充当io_service的win_iocp_io_service类,以及为各种IO Object类型提供服务的类,如对应于TCP的stream_socket_service,对应于UDP的datagram_socket_ service。下图显示了asio常用到的服务类,及其针对不同平台的适配类之间的关系。
图中左边的类,会在我们的应用程序中直接用到(由于asio又对这些类提供了一层动态组装,所以代码中不会去直接声明这些类型的实例,但是剥掉动态组装的外衣,我们声明的仍然是这些类的实例,具体在下面一部分说明),作为应用层的类;而右边部分,则是针对不同平台所提供的不同实现,作为平台适配层。
应用层类在编译时,根据所在平台(其实是喂给编译器的各种预处理宏,如BOOST_ASIO_ HAS_IOCP),选择对应的类进行编译。例如用于TCP的服务类stream_socket_service是这样进行选择的:
template
class stream_socket_service
{
private:
// The type of the platform-specific implementation.
#if defined(BOOST_ASIO_HAS_IOCP)
typedef detail::win_iocp_socket_service
#else
typedef detail::reactive_socket_service
#endif
// The platform-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ervice_impl_type service_impl_;
…
};
其他需要进行平台决策的类型,都是采用这种技术,来选择不同的实现的。
从io_service::service派生的完整的类列表如下:
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类,他们作为劳苦大众在金字塔底层默默提供service功能,但却没有从io_service::service派生;他们是上述那些服务类在各个平台的具体实现,为金字塔中间层的服务类提供再服务的(不难想象,提供服务的方式,又是那种“有事儿秘书干”的方式):
目录(?)[+]
asio的文档,告诉我们在声明一个io_service对象之后,就可以创建io对象去干活了,例如: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boost::asio::io_service io_service;
tcp::resolver resolver(io_service); tcp::resolver::query query("www.boost.org","80"); tcp::resolver::iterator iterator = resolver.resolve(query);
|
上图中main()的第二行代码声明了一个tcp::resolver对象,后续进行地址解析的逻辑,都是围绕此resolver对象展开的。那么这个resolver是一个什么样的类型呢?阅读源代码我们在boost::asio::ip::tcp类内部看到了这样的类型别名定义:
typedef basic_resolver
是否似曾相识呢?是的,这和我们STL中的string, iostream等一样,使用的都是某个模板类的一个实例。这里的resolver是basic_resolver在tcp模版参数下的实例,string是basic_string在char模版参数下的实例——boost库和STL库统一风格的一个体现。
asio大量采用这种技术,所有和resolver一样提供io功能的类,都是某个baisc_模版类的实例化。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asio的io object逻辑。
继续向上追溯basic_resolver,知道该类从basic_io_object派生,主要负责地址解析相关的操作,提供的主要接口有resolver(), async_resolve()等。
查看整个asio的源代码,我们发现从basic_io_object派生的类不少,他们分别负责一些具体的事务,例如basic_socket_acceptor可以作为一个服务器进行侦听,提供了诸如bind(), listen()等接口;再如basic_socket类是对socket IO 操作的封装,提供了receive(), async_receive(), read_some(), async_readsome(), write_some(), async_write_some()等接口。
整个asio中的io object关系网,我们用下图来显示:
这些io object的功能,简述如下:
另外一点,所有这些io object的构造函数,都要求有一个io_service&作为参数,使用这一参数,这些io_object对象知道了自己的归属,之后自己所要派发出去的同步、异步操作请求,都将通过自己所在的这个io_service对象来完成。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创建io_service对象是整个asio程序的第一步。
上述的这些io object类,提供了应用开发中常用的各种“实际”功能,例如地址解析,以及socket读写等,那么这些io object类和第一部分中的service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会不会是这些io object只是一个应用的接口,而具体的功能则委托给service类来完成呢?如果是这样的,那么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研究resolver类的源代码,看看他所提供的功能,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我们知道,resolver类是在boost::asio::ip::tcp类中的一个类型别名:
typedef basic_resolver
那么,resolver类所提供的async_resolve()接口,就来自于basic_resolver类。再来看看basic_resolver::async_resolve()的实现——该函数有两个重载,我们以其中一个为例:
template <typenameResolveHandler> void async_resolve(constquery&q,BOOST_ASIO_MOVE_ARG(ResolveHandler)handler) { // If you get an error on the following line it means that your handler does // not meet the documented type requirements for a ResolveHandler. BOOST_ASIO_RESOLVE_HANDLER_CHECK( ResolveHandler, handler, iterator)type_check;
returnthis->service.async_resolve(this->implementation,q, BOOST_ASIO_MOVE_CAST(ResolveHandler)(handler)); } |
可见,async_resolve()果然是委托给了某个service类来做事的——再一次,典型的有事儿秘书干。那么,这儿的“this->service”又是什么呢?
通过跟踪代码的执行,知道该service其实是第一部分曾经提到过的boost::asio::ip::resolver_service,而它又委托给了boost::asio::detail::resolver_service——这家伙再无其他可以委托的对象了,只有苦逼的自己做事儿了——其基本思路就是先创建一个用以地址解析的resolve_op,用这个op来代表本次异步操作,之后启动op去做事情。至于op又是什么东西,稍后在operation部分做介绍;先贴出这段苦主:
// boost::asio::detail::resolver_service template <typenameHandler> void async_resolve(implementation_type&impl, constquery_type&query,Handlerhandler) { // Allocate and construct an operation to wrap the handler. typedefresolve_op<Protocol,Handler>op; typenameop::ptr p = { boost::addressof(handler), boost_asio_handler_alloc_helpers::allocate( sizeof(op),handler), 0 }; p.p =new (p.v)op(impl,query, io_service_impl_,handler);
BOOST_ASIO_HANDLER_CREATION((p.p,"resolver", &impl,"async_resolve"));
start_resolve_op(p.p); p.v = p.p = 0; } |
PS:
- 做过Symbian开发的对这种形式似曾相识,这多少和Active Object异曲同工
- 那几行创建op的代码还不是很明白
OK,至此,整个async_resolve()从上到下就拉通了。概括起来,就是io object将具体功能委托给服务类,服务类又委托给和平台实现相关的服务类来完成最后的功能。
通过resolver的执行,我们知道了其层层委托关系,那么resolver所委托的this->service又是怎么来的呢?下面部分,我们来分析io_object所做的服务管理工作。
首先来看该service的具体类型。
要想知道service是如何创建的,我们就要追根朔源找到resolver的具体类型声明,看看到底是如何将service拉上贼船的。好吧,我们再次从头开始(别嫌啰嗦):
typedef basic_resolver
针对这个模版实例,将basic_resolver展开:
template
typename ResolverService = resolver_service
class basic_resolver: public basic_io_object
à
template
typename ResolverService = resolver_service
class basic_resolver: public basic_io_object< resolver_service
再对basic_io_object进行展开:
template
class basic_io_object
à
template < resolver_service
class basic_io_object
在basic_io_object内部展开:
typedef IoObjectService service_type;
à
typedef resolver_service
于是,可以确定basic_io_object::service的类型为resolver_service
再来看basic_io_object::service的初始化。我们来看其构造函数:
explicit basic_io_object(boost::asio::io_service&io_service) : service(boost::asio::use_service<IoObjectService>(io_service)) { service.construct(implementation); } |
很明显,在构造过程中,使用use_service的返回值来初始化该service成员;我们知道,use_service会在io_service所维护的service链表中查找该类型,如果没有,就创建一个新的service实例;在此,就可以确保resolve_service
除此之外,在构造函数体中,调用了service的construct函数,做进一步的初始化。(PS:是否有Symbian中的二段构造的影子呢?)
前面部分以resolver为例,分析了resolver的功能和对应service之间的关系,纵观所有的io object,都是采用了这种模式,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 asio提供了多个basic_模版类。
· 应用层使用对应的basic_模版类的typedef的具体类,对外提供服务接口。
· io object内部,将操作委托给底层服务类。
· 底层服务类再次将操作委托给平台实现层,完成实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