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请你等一等,真相正在赶来的路上

柴静的《看见》2013年就出版了,一直没有看,可能是心里有一点抗拒,因为她那时太火了,还因为她在央视。总觉得是站在最具话语权的位置上谈情怀,有点不够坦诚。殊不知,那时的自己也是站在不了解的位置上随意评判,犯了妄断的错误。

01

最近利用一些碎片时间读完《看见》,感触颇深。央视给了柴静一个很好的平台没错,但是,也因为她有能力站在这个平台上,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她为这个平台增添了光彩。柴静的这份情怀深深地扎根于所有的采访对象之中,深入了社会的各个充满矛盾和问题的角落里,给事件还原尽可能多的视角。千人千面,事实在那,如果有不同的声音,只能说明观者不同,作为传播者,她尽了力。

这本《看见》,其实也是作为新闻人的柴静自我成长的一本传记。从进入央视,到最后独当一面,她不是靠花瓶的角色,也不是靠讨好他人。那些没日没夜的出差,那些颠簸的乡村土路,那些危险丛生的现场,那些面对或悲或怒或怜或惨的新闻当事人,那些压抑着情感努力客观的报道……

她付出了很多,所以她该得到。但是,她真的在乎那些外界给予她的那些光环吗?

也许,每个人在初显成就的时候,都会沾沾自喜,但是随着自身的成长和精神的沉淀,让人会慢慢放弃那些花俏,从而追求内在的充实和沉淀。

光鲜是外人加注于自己身上的,只有内心的沉淀才是自己的,也应该是成熟的人最为看重的。

02

柴静在央视的这些年,她用自己的视角见证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最为动荡激烈的一个时期。无论是土地制度问题、地震后的百姓生活,还是社会上的一些典型事件,比如2006年的踩猫视频、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等等,柴静及她的团队顶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尽量还原事件的全部面貌,在人们争相谴责的同时,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让人们在本能的情感之后会有一些思考。

发泄情绪只能就事论事,唯有思考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书中有一句话: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知。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提炼,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正因为柴静走过了那么多地方,访问了那么多人,所以,她变得越来越宽容,不是因为道德,而是因为认知,懂得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所以不会轻易去评判什么,也不会轻易去给什么下结论,因为一切都自会呈现“真相”。

自从,再看到视频中她的那张冷冷的脸,也感觉温暖起来。

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03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一个人见识越多,经历越丰富,他就会越来越宽容,因为时间会让很多事情水落石出,也许有些事情本身就混杂不清,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进,再混杂不清的事件,也会呈现一些浓淡不一的颜色。

现在的人都很浮躁,在激荡的社会洪流中,每个人都想发出自己的声音,都想让自己占领制高点。所以,网络上一波又一波的热点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人并不想要事实的真相,他们只相信自己心中的真相,他们为了发声而发声,为了存在感而评判。于是,往往越热的事件,真相离人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每个人都沉淀不下来,将急于发声而不是将事实呈现当成自己的追求。

情绪的宣泄很简单,选择站哪个队也很容易,但是真相呢?真相往往成为人们最不关心的问题。所以,越喧闹的社会,宽容和理解离人们越远。

脑子里只有一点报纸杂志里看来的东西,腹中空空,徒有脾气,急于褒贬,回头看不免好笑。

可是,有很多人,即使年纪一大把,还依然像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头脑中没有理解和认知,只有对错。

有时候,成熟真的不在年纪,而在于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程度。

04

柴静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很多真正想做事的一群人,像亦师亦友的陈虻,像并肩奋战的老郝、老范,像默默给予支持的那些摄像摄影师。从中我们也看到,被很多人吐槽的央视,其实是一个严肃的新闻机构,那里面有一群实实在在、有理想、有情怀的新闻人。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尽量为我们呈现出事件原本的样子。

真相,值得敬畏。

探求并呈现真相的人,值得尊敬。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事件发生时,等一等,因为真相正在赶来的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柴静《看见》:请你等一等,真相正在赶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