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

       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发了一个链接,题目是5.17吃货节,我没点进去,虽然自己很喜欢吃。

       曾经看过一个综艺节目,故事大概是这样:女孩从小是被娇惯的公主,后来交了男朋友。可能是受韩剧影响,觉得自己是女王,男朋友更应该对她百般呵护。她最奇葩的要求是让男朋友每个节日都要陪她至少8个小时,并且还要给她意外的惊喜,最主要的是在她心中一年算下来有36个节日,一个都不能纳下!如果哪个节日过得不快乐,男友表现得不够好,就让他晚上在床边站着睡!她男朋友这样坚持了一年半突然在某一天给她发了一条短信:亲爱的,我们分手吧。女孩先是生气,过了两个星期再没收到男朋友的消息,她慌了,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男朋友了。于是便去找,就这样上了电视台。其实那个男生还是挺爱那个女孩子,只不过实在是不堪忍受对方要过如此繁多的节日和苛刻要求才离开。经过评委和专家的一番劝解,女孩同意不再过那么多节日,互相包容,和男生重归于好。

       印象中我小时候最喜欢过中秋和过年,喜欢中秋是因为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还有可口的月饼,晚上院子里乘凉的时候,躺在外婆的怀里望着瞒天繁星和那伦圆圆的明月,然后听她们讲故事感觉特别美。过年则是因为在外工作的爸妈终于回来了,邻里乡亲都会放鞭炮,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聊聊天,觉得特别喜庆。其它的节日则没什么特殊感情。

       后来上初中,我知道还有圣诞节,情人节。念大学的时候开始流行光棍节,而现在不知哪位大师创造了吃货节。吃货的福音到了。虽然我们的节日越来越多,味道却越来越淡。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会在大年三十看春晚呢?应该是一年比一年少吧。我听到最多的感叹是说现在春晚一年不如一年,过年没意思,就是喝酒,应酬。而中秋,提前两个月在超市和西饼店就可以买到月饼,最主要的是现在大家天天都可以买到类似口味的食品,没什么稀奇,中秋在大家心里早已黯然失色。与此同时,每年光棍节天猫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这一天网上弥漫着狂欢的气息,上班族平时的烦闷,空虚,欲望,压力在这一天以物欲的方式得到发泄和填满。这是集体的狂欢,更像一个人的狂欢。在如此开放自由的今天,我们似乎更倾向于自娱自乐,开启宅男宅女模式。我们的负能量可以用物质欲望抵消,正能量可以用物质激励,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物质解决。只是走过了天南海北,尝过了各地美味佳肴,为何生活还是觉得无味,空虚?朋友圈发的吃货节,在好多人都自称自己是吃货的今天,应该会日趋流行吧,我们又多了一个可以犒劳自己的节日。胃的空虚可以用食物填满,心灵的呢?

       或许孤独是人的本质。但正如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伦》里所说:人类有一颗与生俱来的神圣的同情心!我觉得这颗同情心就是爱心。我们的祖先正因为群居才能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我们的基因刻着群体的烙印,是渴望与人联接的。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是最贴心的方式吧!所以不论父母,同学,朋友,同事,最珍贵的是在一起的时光,过节的时候即使相隔两地,一个亲切的称呼,发自内心的问候比群发祝福语让对方温暖。情意需要在节日的仪式感中重温。回归节日本质,联接彼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