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程论坛20年:虽道远而弥厉

企业工程论坛 (Enterprise Engineering Forum) 1998年10月上线 ,最初寄放在国内第一代个人网站服务平台上,第一个域名是http://ty.963.net,1999年2月起的http://www4.netease.com/~yuty ,还有yuty.top263.net等。2001年6月起用自己的国际域名ee-forum.org,但名称始终没有变过。这个一直由一个人维护的网站,从始至终只发布作者原创的实践、学习与研究心得,贡献了真正创新的思想,即模型驱动(或基于模型)的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架构与企业工程/架构原理。曾经对中国企业应用早期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直接启发了国内最优秀的动态企业/业务支撑系统模型化开发/运行平台的出现和商业化的成功。对企业应用、企业信息化、企业工程、企业架构、企业建模、软件工程领域的模型与模型化等领域的思想或原理做出了独到的解析和发展。围绕模型与建模这一独特领域的基础理论探索始终处于世界前沿。
因为服务器和域名备案等的一些问题,网站失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天,2019年6月1日,作者决定放弃ee-forum.org这个域名。这个在中文互联网上独一无二的原创内容网站正式宣告终结。期间发表的大部分内容,包括部分参与者的留言、讨论,已编制成为两本文集《企业工程、企业架构、信息化与管理 》与《企业应用、信息系统与模型 》。

企业工程论坛20年:虽道远而弥厉_第1张图片

作者衷心地感谢一路以来阅读、关注、参与过的朋友和每一位给予作者支持与理解的人。这个终结不是放弃。作者在相关领域上的学习与研究已经迈进了新的境界。在企业工程/架构或管理方面,作者的兴趣早已转移到正在出现的新企业范式革命,这一革命现今拥有最重要的一块基石:区块链技术及理念。作者笃信这是至少可以与公司制、股份制出现相提并论的一次生产关系革命性进化。另一方面,作者在模型与模型化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素材,初步建构了完整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包括对人类现有相关知识相关体系的梳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发现“模型”概念背后意义的广泛性、深刻性,大约只有“语言”这种概念才能相提并论。作者将继续用毕生精力,将其尽可能完美地奉献给人类文明。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智能建构等自然是这一开拓性知识分支最重要和精彩的应用领域。
企业工程论坛20年:虽道远而弥厉_第2张图片

企业工程论坛合集(一)序言

伴随着文明的进化,人类对持续利用的人造或可改造复杂事物,在设计、建造、维护、改造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会逐步发展、积累,形成某种专业领域,例如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土木或建筑工程、电气或电子工程、生物工程等等。这些专业领域汇总起来,就是所谓工程学工学/工科(engineering)。另一方面,对于一类特定对象的原理、规律的研究也会集合在一起,形成诸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电子学、生物学等等专门研究领域,常常谓之理学理科(science)。如果对象是自然界的事物,例如化合物、生物,则相应的学问就是自然科学,与对应的工程领域如化学工程、生物工程之间的划分或关系相对比较清晰。但如果对象是高度随意的人造事物,具有较多的社会、人文属性,例如建筑物,则对它们的专门研究与工程学的关系就有些微妙,容易重叠(例如设计原理与设计过程的归属)[1]

相对而言,一些传统领域例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因对应的理学比较清晰地定位在“自然”原理方面(例如结构力学等),所以自然覆盖从设计到实现的全部过程。建筑物是具有较多人文与社会属性的人造事物的典型例子。在当代工程学普遍确立的背景下,仍可以看到建筑学(architecture)和建筑工程(engineering)之间这样的划分:前者以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和风格为基础聚合相关原理、方法乃至材料、工艺等等,建筑设计当然也在其中;后者被较为狭义地限制在实施、实现、维护过程上。例如,所谓建筑师(architect)首先就是建筑设计师,这是很普通的理解。而当前维基百科的“建筑工程”词条这样界定:“原称为土木工程,是一个关于建筑物的施工和内部设施安装的工程学,为建设工程的其中一部分。”[2]这种情形可形容为“大A小E”。这种划分和“工程学”的综合地位与覆盖面是有些矛盾的,而且建筑学本身应属工科、理科甚至社会科学也有争议[3]

一些较晚形成的专业领域,例如计算机,则有一种在上述两类倾向中借鉴和选择的余地,来自不同背景的选择,加上自身的特性,会导致一些分歧或矛盾。综合而言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这个概念看起来是继承了前面提到的工程(学)的传统,基本确立了一般性的地位,而software architecture目前在总体上,正如中文目前流行的译法“软件架构”所暗示,应该并未获得与建筑学相似的“软件建构学”地位。因而,可以说宏观上还是呈现“大E小A”的情形。然而,近年软件领域对architecture概念似乎有所偏爱,已成为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的流行词语。在许多局部,“大A小E”现象明显。许多实践者基本上是围绕着architecture概念概括自己的领域,甚至将其范围引申覆盖到整个软件开发的设计、实现的督导乃至组织方面(这就变得很广义,甚至有点接近于从概念上取代或废除E了)。

还有一个例子对我们的主题也是比较有启发的。System architecture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在计算机领域用起来的,并不是像字面上那样出自一般系统领域(如系统论、系统工程),其原来的常用意义基本上相当于computer system architecture的简化。在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的传统发展中,主要用engineering概念,很少用architecture/architect。但近年来,系统工程从计算机领域吸取了一些东西(例如借鉴模型驱动架构与模型驱动工程(MDA/MDE)成果发展出来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对architecture的使用也多了起来。例如“system(s) architecture”也有了一般系统背景下的界定[4]

对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对engineering和architecture两种概念体系做一个启发性的对照,如下表。 其中“架构”方面的理解背景,主要参考计算机领域,例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架构(EA)等。

企业工程论坛20年:虽道远而弥厉_第3张图片

留意,上面讨论的困惑主要出现在概念界定和专业领域划分上,这可能导致概念理解和领域划分乃至分工上的困惑和问题,并且给组织与管理、知识的汇集和开发、包括专业化的发展等带来影响。但其背后没有(也不应该有)原理上的矛盾——无论怎样划分,大家都要落实到一个基石——即作为对象的目标事物及其规律的发现和运用上。另一方面,对于目标事物本身的理解和划分,同样经常存在分歧、交叠,这一点也很重要,这里就不讨论了。

以上叙述,为考察本文集的主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参考背景。现在的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 EA)是从计算机应用系统(或信息系统)开发领域发展起来的。在EA发源阶段,信息(系统)工程概念也曾经很流行,但最终,A的演化更为强势,ISA(信息系统架构)演化成了EA,但IE(信息工程)提升为EE的探索[5]则没有太多关注和后续发展。

笔者正是从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基本工程学观念出发,提出了“企业工程”(enterprise engineering, EE)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参照工程学的一般理解,将其界定为“关于如何设计、建设、维护与改造企业的综合学科”[6],也找出了一些线索和证据说明这一概念的存在或合理性。基于这样的背景,自然倾向于将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 EA)视为EE的一部分。然而实际情形上,相关领域流行过的E字头概念主要有企业建模、企业集成(enterprise modeling/integration),到后来EA流行,EE基本没有流行(2007年我形容这个情况为大“EA小EE”)。其中,企业建模与企业集成概念虽然也被引申,但上升到覆盖企业工程显然是不合理的;而EA的概括性似乎比这两个概念更广,加上其继承了较多“建筑学”概念的传统,自然地将企业的规划与设计环节概括进去,这就和EE概念更为重叠。笔者在和国外EA领域的资深人士接触中,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听到过类似建筑领域那种小E大A的建议,认为EE主要概括建设、实施过程。在这里,我们一方面可以观察到对“架构”概念的狭义化:具体到一个企业的构造性、设计性的框架描述;另一方面,对于这种狭义、具体的架构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关注(如TOGAF中的ADM),则进一步将工程的性质纳入到了架构(architecture)概念之下,在内容上“工程”更加重叠,更明显呈现出上面的对照表呈现的特征。

对企业工程的阐释,是本文集,即企业工程论坛1998 – 2011十余年间做出的一点独特贡献。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企业工程的概念,形成了独到的理解,这里搜集的许多资料(曾为学术圈人用)在别处很难找到。在笔者之前,国内仅知中国人民大学的李东贤副教授(现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主任[7])曾译介了企业工程主题的唯一专著《大转变――企业构建工程的七项原则》(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其为避免字面歧义,将enterprise engineering译为企业构建工程。工业工程、CIMS领域的一些分支与企业工程概念关系密切,这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李从东教授(曾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现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8]),也涉及过这个课题,并较早关注到企业工程论坛发表的有关内容,在2001年与笔者一同发起和主持了国内第一次企业工程研讨会[9]。此外,李荣彬教授与顾新建教授2000-2001年也曾在国内发表过对企业工程概念的专门论述,香港理工大学在还曾设有企业工程及电子商贸(Enterprise Engineering and E-Business)学士课程。台湾成功大学陈裕民教授领导的实验室,自1999年更名为企业工程与整合实验室,对这个方向也有涉及[10]。 还曾见到国内某科技大学开启了企业工程课题,且有证据表明,他们对这个课题的认识,受益于企业工程论坛发表的工作。

国外对企业工程持续和系统化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除了企业工程论坛早期介绍过的一些,较近期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教授简·迪茨带领的企业工程研究,看起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自己的学术圈子[11]。他们真正明确企业工程这一课题的时间应该比笔者晚,但基于雄厚的学术背景,研究更为深入、系统。初步考察也可以看到他们提出了一些独特的东西,同时发现笔者的许多基本观点在他们的阐述中重现或得到验证。

企业架构的发展具有更强烈的实践性和产业背景,其历史尽管被追溯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但在理论基础乃至一些基本概念的阐述等方面都很不成熟。目前常见的企业架构阐述,基本还处在基于经验、直觉、缺乏足够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的状态之中。老实说,虽然EA带上“E”(企业)这个帽子许多年了,但它始终还是像一定“高帽”[12]。一些方法把重心转向business,在实践中这么做,可以说是比较“老练”的,但这并不能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例如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甚至常常不再被当作课题(因为没有实质进展)的问题:所谓业务与IT鸿沟问题(business-IT gap)。在我们给出的建设性答案[13]中,EA(以及企业工程、信息化与管理)是典型的“右侧方法”——但从其产生发展看,却是从左侧而来,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概念发展中的脱左入右的愿望表现,以及名左实右或卡在中间而造成的种种困惑。

笔者基于对企业工程研究的背景,加上对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化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及对各类“架构”(architectures)概念的研究,对于企业架构也形成了自己的整体性认识。与流行认知相比,我们有更好的逻辑框架和理论基础。这里的一些概念性介绍文章,在国内EA概念开始普及的时候,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顺便说,笔者并不执着于企业工程应该包括企业架构,甚至发现了一些理由说明企业架构或许是比企业工程更“好用”的概念(这些理由并不包括EA更为流行,但涉及其流行的某些可能原因)——但至少需要对诸如架构、企业、业务、框架、模型,特别是其与计算机应用方方面面的关系等做出更严谨的定义。

在本文集的许多文章中,对于企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的特别关系给出了透彻的解释,同时也对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做了比较中肯的阐明,对于信息化概念和意义的阐述[14]得到了广泛的采纳。企业架构与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自无需赘言。信息化也是看待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的一个视角;作者在企业工程/架构、应用架构方面的探索,综合而言,可以说就是对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完整刻画。文集中的管理部分,则是笔者长期作为企业管理者,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与思考的部分心得。笔者对于企业工程、企业架构和信息化等课题的学习和研究是有限的[15]。但得益于对应用架构/信息系统方面的综合研究,对它们形成了系统的理解,得到了自己的,完整的视图。根据对相关领域的文献和信息的了解,笔者相信这些观念处于思考的前沿,具有独特性,对这个领域上更深入和全面的探索,具备指导和启发意义。不得不说,对于笔者这些年的探索,这些文集的阐述并不充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者并非“专业地”从事研究工作。在大部分时间里,笔者是企业中繁忙的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笔者的主要兴趣并非企业工程或企业架构而是基于模型的新一代应用系统,并希望亲手实现而不是如职业学者那样以阐明和发表为目标。理解了这个背景,也许就能体会到这些文章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和不足[16]

这个合集包括了1998-2011年间发布在企业工程论坛的大部分符合企业工程、企业架构、信息化与管理主题的文章。在四大主题下,文章大致按照时间从后到前的顺序编排。作为原始发布内容汇编,除非有特别注明,文章都保持网站上原始发表内容未加修订。对2009年12月之前的文章,文后所给原始发表链接是网站重建后归档的链接(参见附件说明)。

余彤鹰

2016年8月8日于大城(8月16日修改)

[1] 实际上,由于复杂事物类型及产生与演化与人类文化发展双重的多样性、复杂性(包括地域分散性、多种产生及演化途径等),造成了相关的专业或领域划分的多样性、重叠性以及交叉、融合、分裂等等动态演变特征,从来没有统一或一致的答案,“存在都是有理由的”在此是恰当的描述。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上,更需要一些逻辑性思路来引导我们理解和面对。
[2] 建筑工程. (2015-11-03). Retrieved from 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建筑工程&oldid=37741568. 然而,与此对应的英文词条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lso building engineering)却明确地界定在“建筑物设计和建造”范围上。同时Civil engineering词条界定同样覆盖了设计环节。这可以看作如[3]所说争议的实际例证。
[3] 尽管国内常将建筑学专业划入工学,但这种争议时有提出。从理解上说,如前面提及的,目标系统的原理和实现两个方面的划分,面向“建筑物”的建筑学应该更偏向理科,但其研究对象是人造事物、具有强烈的人文、社会属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原理和设计规律等不是自然科学的原理可以覆盖的。
[4] 例如现在Wikipedia “Systems architecture”的定义就是一般系统背景下的,但其叙述中仍明显可见来自计算机领域的影响。
[5] 参见《显现中的企业工程》关于企业工程的产生途径。《企业工程追踪(1998-12-12)》中,可以找到具体的线索。
[6] 参见《企业工程的几种定义》
[7] http://www.rbs.org.cn/jxyyj/teadetail/395
[8] http://baike.baidu.com/view/694483.htm
[9] 参见《北京2001企业工程研讨会》
[10] 参见《企业工程追踪》系列文章
[11] 参见《简·迪茨的企业工程研究》等文
[12] 参见《IT语境中企业图景的局限性与片面性》等。
[13] 参见英文论文《模型驱动应用:以模型驱动机制跨越业务与信息技术鸿沟》,有关信息见附录。企业工程论坛上关于这方面的阐述,将收入另一文集《企业应用、信息系统与模型》。
[14] 参见《信息化概念与意义探究》等。
[15] 笔者曾说过,企业工程概念的阐述是在全面、深入地探索企业应用各个方面的过程上的一个“副产品”。但本质上,也是一个必然的“产品”,它们与应用架构思想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拼图。
[16] 这些方面,还可参考附件中《对企业工程论坛一些疑问的回答》

(初次发布于2018年8月,见《企业工程论坛合集(一):企业工程、企业架构、信息化与管理 》此版本修改了一、两处的表述。2019-06-01)

作者印记:c8cc97

你可能感兴趣的:(企业工程论坛20年:虽道远而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