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嗜书瘾君子》

“大肆买书不亦悦乎之时,我们或许还觉得虎虎生风,高人一等”

“人们往往被书店里头花花绿绿的封面撩起兴致,当场对其中蕴藏的知识萌生雄心壮志。”

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于所有喜欢看书并对实体书有情结的人而言,都很有自嗨的功效。大概看的时候脑内会疯狂咆哮这不是我吗。作者将爱书者这一大群体设定为病人,里面也还有细分派别慢慢分析,整本书其实就是一本病例观察记录。第四章书籍简史非常有意思,译者那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语气在那一章里可谓赏心悦目到了极致,而根据里面的人名以及对应时间去查查资料也会了解到一些有趣的历史。文中还有讲述了几位历史中著名藏书家爱书者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很可能是你看完整本书除了膝盖中箭的认同快感外唯一收获到的硬知识。

中间顺带给作者来了个可以测书瘾指数的自我测试,字里行间作者(译者)略带嘲讽的尖刻语调给自己刷了不少存在感,无论喜欢与否,至少可以说是丝毫不会感到沉闷的阅读体验。包括其中书店装逼指南,如何在餐厅靠一杯饮料一本书呆一个小时以上,用餐时如何方便地进行实体书阅读、哪种书籍适合上厕所时阅读等等有点夸张的描述都很有意思。客观来说,这本书我是推荐每一位对书乃至小说漫画等一切可读性载体有瘾的朋友都去看的,闲时翻一翻,别太认真,你总会找到自己的。

看这本书的心情很纠结,大概就是焦虑、兴奋、愧疚、反感、认同等等非常矛盾的情绪都搅在了一起。也是,回想自己自从有了手机爱上了网文后,再到后来有了kindle,完完整整看完过的实体书真的不多。我知道百分之八十买回去的书最后都会安静在书架上落灰,我最终看的还是通勤路上在手机下载的txt,但我还是忍不住。哪怕现在我兼顾多种爱好,看书甚至已经并不是首选时,每次路过书店我依然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拿起一本书感受纸张擦过指尖的质感,嗅到书本翻动间荡起的墨香纸香,就觉得一切都美好了许多。从小学开始,这种喜好就扎根发芽,直到现在也无法自拔。

前面一段话已经是我有意识克制后的成果,而甚至可以说我看到这个书名就能心有所感写个两千字关于自己看书吸书的往事回忆,就如同我初中时看林海音的《窃读记》一样,哪怕现在那篇文章依然是我印象最深刻最喜欢的课文之一。但大概是对自己书瘾的程度和症状都坦然接受并且熟知于心,代入感有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也许是我太封闭自我对分析类书目生理性反感,在看的过程中,主观意识反馈出来的情绪竟然是略带反感的。

前面提到的译文风格,在很多书评中都看到有所提及并都对此好评。但在部分章节里译文所表现出的感觉却让我个人有点不喜。最为一个无论看什么都偏爱原汁原味的人,我对于译制版的文学载体不要求文笔多么优美能将作品提升到另一层次,但起码的意思说清楚就好了。而这本书让我最大的不适就是翻译呈现出的风格不统一,翻译有时是尖刻俏皮有时候是半文半白的文风,但偶尔又会出现几句日系小说的卖萌语调,看的过程感觉眼前与我对话的人在美国德州图书管理员、日本文学少女、中国古代说书人之间来回切换。我喜欢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文风,聊天室调侃的语气也完全没有问题,白文半白的文字也别有风味,但这些都参杂在一起的时候,而且还是在一本西方英语背景的小说中,就让我极其难受,大部分描述和调侃确实有锦上添花之用,但少数的对话过于追求半文半白感就太过刻意了,不影响阅读,但让我出戏。

一章之内的文风骤变:

犯书瘾的头一个症状便是:阅读活动高度集中的器官——眼睛——率先挂点。咱们嗜书瘾君子一旦拿掉鼻梁上那副蛙眼大目镜,便分不清眼前到底是曙光乍现还是手表上的指针夜光闪闪“

“就此安歇”他在1668年的某则日记里如此记载:“吾两眼昏花虽久已,不知世间尚有何事能命吾掷卷罢读”

“余环顾四周不禁大为惊叹”,迪布丁如是写道,“吾从未见过如此汗牛充栋的厅堂。目下只见此有….”

这本书的内容无疑是有趣的,有趣的程度就是见仁见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嗜书瘾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