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http与https,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HTTP 协议入门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6年8月19日

感谢 腾讯课堂 NEXT 学院 赞助本站

腾讯课堂 NEXT 学院

HTTP 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也是网页开发的必备知识,最新版本 HTTP/2 更是让它成为技术热点。

本文介绍 HTTP 协议的历史演变和设计思路。

一、HTTP/0.9

HTTP 是基于 TCP/IP 协议的应用层协议。它不涉及数据包(packet)传输,主要规定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格式,默认使用80端口。

最早版本是1991年发布的0.9版。该版本极其简单,只有一个命令GET。

GET /index.html

上面命令表示,TCP 连接(connection)建立后,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request)网页index.html。

协议规定,服务器只能回应HTML格式的字符串,不能回应别的格式。


  Hello World

服务器发送完毕,就关闭TCP连接。
二、HTTP/1.0
2.1 简介

1996年5月,HTTP/1.0 版本发布,内容大大增加。

首先,任何格式的内容都可以发送。这使得互联网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能传输图像、视频、二进制文件。这为互联网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除了GET命令,还引入了POST命令和HEAD命令,丰富了浏览器与服务器的互动手段。

再次,HTTP请求和回应的格式也变了。除了数据部分,每次通信都必须包括头信息(HTTP header),用来描述一些元数据。

其他的新增功能还包括状态码(status code)、多字符集支持、多部分发送(multi-part type)、权限(authorization)、缓存(cache)、内容编码(content encoding)等。
2.2 请求格式

下面是一个1.0版的HTTP请求的例子。

GET / HTTP/1.0
User-Agent: 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_10_5)
Accept: */*

可以看到,这个格式与0.9版有很大变化。

第一行是请求命令,必须在尾部添加协议版本(HTTP/1.0)。后面就是多行头信息,描述客户端的情况。
2.3 回应格式

服务器的回应如下。

HTTP/1.0 200 OK 
Content-Type: text/plain
Content-Length: 137582
Expires: Thu, 05 Dec 1997 16:00:00 GMT
Last-Modified: Wed, 5 August 1996 15:55:28 GMT
Server: Apache 0.84


  Hello World

回应的格式是"头信息 + 一个空行(\r\n) + 数据"。其中,第一行是"协议版本 + 状态码(status code) + 状态描述"。
2.4 Content-Type 字段

关于字符的编码,1.0版规定,头信息必须是 ASCII 码,后面的数据可以是任何格式。因此,服务器回应的时候,必须告诉客户端,数据是什么格式,这就是Content-Type字段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Content-Type字段的值。

    text/plain
    text/html
    text/css
    image/jpeg
    image/png
    image/svg+xml
    audio/mp4
    video/mp4
    application/javascript
    application/pdf
    application/zip
    application/atom+xml

这些数据类型总称为MIME type,每个值包括一级类型和二级类型,之间用斜杠分隔。

除了预定义的类型,厂商也可以自定义类型。

application/vnd.debian.binary-package

上面的类型表明,发送的是Debian系统的二进制数据包。

MIME type还可以在尾部使用分号,添加参数。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上面的类型表明,发送的是网页,而且编码是UTF-8。

客户端请求的时候,可以使用Accept字段声明自己可以接受哪些数据格式。

Accept: */*

上面代码中,客户端声明自己可以接受任何格式的数据。

MIME type不仅用在HTTP协议,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比如HTML网页。



 

2.5 Content-Encoding 字段

由于发送的数据可以是任何格式,因此可以把数据压缩后再发送。Content-Encoding字段说明数据的压缩方法。

Content-Encoding: gzip
Content-Encoding: compress
Content-Encoding: deflate

客户端在请求时,用Accept-Encoding字段说明自己可以接受哪些压缩方法。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2.6 缺点

HTTP/1.0 版的主要缺点是,每个TCP连接只能发送一个请求。发送数据完毕,连接就关闭,如果还要请求其他资源,就必须再新建一个连接。

TCP连接的新建成本很高,因为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三次握手,并且开始时发送速率较慢(slow start)。所以,HTTP 1.0版本的性能比较差。随着网页加载的外部资源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就愈发突出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浏览器在请求时,用了一个非标准的Connection字段。

Connection: keep-alive

这个字段要求服务器不要关闭TCP连接,以便其他请求复用。服务器同样回应这个字段。

Connection: keep-alive

一个可以复用的TCP连接就建立了,直到客户端或服务器主动关闭连接。但是,这不是标准字段,不同实现的行为可能不一致,因此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三、HTTP/1.1

1997年1月,HTTP/1.1 版本发布,只比 1.0 版本晚了半年。它进一步完善了 HTTP 协议,一直用到了20年后的今天,直到现在还是最流行的版本。
3.1 持久连接

1.1 版的最大变化,就是引入了持久连接(persistent connection),即TCP连接默认不关闭,可以被多个请求复用,不用声明Connection: keep-alive。

客户端和服务器发现对方一段时间没有活动,就可以主动关闭连接。不过,规范的做法是,客户端在最后一个请求时,发送Connection: close,明确要求服务器关闭TCP连接。

Connection: close

目前,对于同一个域名,大多数浏览器允许同时建立6个持久连接。
3.2 管道机制

1.1 版还引入了管道机制(pipelining),即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客户端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这样就进一步改进了HTTP协议的效率。

举例来说,客户端需要请求两个资源。以前的做法是,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先发送A请求,然后等待服务器做出回应,收到后再发出B请求。管道机制则是允许浏览器同时发出A请求和B请求,但是服务器还是按照顺序,先回应A请求,完成后再回应B请求。
3.3 Content-Length 字段

一个TCP连接现在可以传送多个回应,势必就要有一种机制,区分数据包是属于哪一个回应的。这就是Content-length字段的作用,声明本次回应的数据长度。

Content-Length: 3495

上面代码告诉浏览器,本次回应的长度是3495个字节,后面的字节就属于下一个回应了。

在1.0版中,Content-Length字段不是必需的,因为浏览器发现服务器关闭了TCP连接,就表明收到的数据包已经全了。
3.4 分块传输编码

使用Content-Length字段的前提条件是,服务器发送回应之前,必须知道回应的数据长度。

对于一些很耗时的动态操作来说,这意味着,服务器要等到所有操作完成,才能发送数据,显然这样的效率不高。更好的处理方法是,产生一块数据,就发送一块,采用"流模式"(stream)取代"缓存模式"(buffer)。

因此,1.1版规定可以不使用Content-Length字段,而使用"分块传输编码"(chunked transfer encoding)。只要请求或回应的头信息有Transfer-Encoding字段,就表明回应将由数量未定的数据块组成。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每个非空的数据块之前,会有一个16进制的数值,表示这个块的长度。最后是一个大小为0的块,就表示本次回应的数据发送完了。下面是一个例子。

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 text/plain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25
This is the data in the first chunk

1C
and this is the second one

3
con

8
sequence

0

3.5 其他功能

1.1版还新增了许多动词方法:PUT、PATCH、HEAD、 OPTIONS、DELETE。

另外,客户端请求的头信息新增了Host字段,用来指定服务器的域名。

Host: www.example.com

有了Host字段,就可以将请求发往同一台服务器上的不同网站,为虚拟主机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3.6 缺点

虽然1.1版允许复用TCP连接,但是同一个TCP连接里面,所有的数据通信是按次序进行的。服务器只有处理完一个回应,才会进行下一个回应。要是前面的回应特别慢,后面就会有许多请求排队等着。这称为"队头堵塞"(Head-of-line blocking)。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减少请求数,二是同时多开持久连接。这导致了很多的网页优化技巧,比如合并脚本和样式表、将图片嵌入CSS代码、域名分片(domain sharding)等等。如果HTTP协议设计得更好一些,这些额外的工作是可以避免的。
四、SPDY 协议

2009年,谷歌公开了自行研发的 SPDY 协议,主要解决 HTTP/1.1 效率不高的问题。

这个协议在Chrome浏览器上证明可行以后,就被当作 HTTP/2 的基础,主要特性都在 HTTP/2 之中得到继承。
五、HTTP/2

2015年,HTTP/2 发布。它不叫 HTTP/2.0,是因为标准委员会不打算再发布子版本了,下一个新版本将是 HTTP/3。
5.1 二进制协议

HTTP/1.1 版的头信息肯定是文本(ASCII编码),数据体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二进制。HTTP/2 则是一个彻底的二进制协议,头信息和数据体都是二进制,并且统称为"帧"(frame):头信息帧和数据帧。

二进制协议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定义额外的帧。HTTP/2 定义了近十种帧,为将来的高级应用打好了基础。如果使用文本实现这种功能,解析数据将会变得非常麻烦,二进制解析则方便得多。
5.2 多工

HTTP/2 复用TCP连接,在一个连接里,客户端和浏览器都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或回应,而且不用按照顺序一一对应,这样就避免了"队头堵塞"。

举例来说,在一个TCP连接里面,服务器同时收到了A请求和B请求,于是先回应A请求,结果发现处理过程非常耗时,于是就发送A请求已经处理好的部分, 接着回应B请求,完成后,再发送A请求剩下的部分。

这样双向的、实时的通信,就叫做多工(Multiplexing)。
5.3 数据流

因为 HTTP/2 的数据包是不按顺序发送的,同一个连接里面连续的数据包,可能属于不同的回应。因此,必须要对数据包做标记,指出它属于哪个回应。

HTTP/2 将每个请求或回应的所有数据包,称为一个数据流(stream)。每个数据流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数据包发送的时候,都必须标记数据流ID,用来区分它属于哪个数据流。另外还规定,客户端发出的数据流,ID一律为奇数,服务器发出的,ID为偶数。

数据流发送到一半的时候,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发送信号(RST_STREAM帧),取消这个数据流。1.1版取消数据流的唯一方法,就是关闭TCP连接。这就是说,HTTP/2 可以取消某一次请求,同时保证TCP连接还打开着,可以被其他请求使用。

客户端还可以指定数据流的优先级。优先级越高,服务器就会越早回应。
5.4 头信息压缩

HTTP 协议不带有状态,每次请求都必须附上所有信息。所以,请求的很多字段都是重复的,比如Cookie和User Agent,一模一样的内容,每次请求都必须附带,这会浪费很多带宽,也影响速度。

HTTP/2 对这一点做了优化,引入了头信息压缩机制(header compression)。一方面,头信息使用gzip或compress压缩后再发送;另一方面,客户端和服务器同时维护一张头信息表,所有字段都会存入这个表,生成一个索引号,以后就不发送同样字段了,只发送索引号,这样就提高速度了。
5.5 服务器推送

HTTP/2 允许服务器未经请求,主动向客户端发送资源,这叫做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

常见场景是客户端请求一个网页,这个网页里面包含很多静态资源。正常情况下,客户端必须收到网页后,解析HTML源码,发现有静态资源,再发出静态资源请求。其实,服务器可以预期到客户端请求网页后,很可能会再请求静态资源,所以就主动把这些静态资源随着网页一起发给客户端了。
六、参考链接

Journey to HTTP/2, by Kamran Ahmed
HTTP, by Wikipedia
HTTP/1.0 Specification
HTTP/2 Specification

(完)
文档信息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
发表日期: 2016年8月19日
更多内容: 档案 » 开发者手册
文集:《前方的路》,《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社交媒体: twitter, weibo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相关文章

2019.02.18: ORM 实例教程
一、概述 面向对象编程和关系型数据库,都是目前最流行的技术,但是它们的模型是不一样的。
2019.02.07: 找回密码的功能设计
所有需要登录的网站,都会提供"找回密码"的功能,防止用户忘记密码。
2019.01.15: 数据库表连接的简单解释
关系型数据库最难的地方,就是建模(model)。
2018.12.24: git bisect 命令教程
git bisect是一个很有用的命令,用来查找哪一次代码提交引入了错误。

广告(购买广告位)

Go 语言课程
=“苹果学院”

React 框架课程
=“B.Match”
留言(61条)

bones7456 说:

搞个打赏吧,这篇文章我愿意付¥9.9。

2016年8月19日 10:08 | # | 引用

武小鹏 说:

一直喜欢看阮老师的博客,这里除了技术外还有很多人文气息,而且还把很多技术知识写的通俗易懂~赞

2016年8月19日 11:42 | # | 引用

scfhao 说:

只服阮老师

2016年8月19日 14:28 | # | 引用

胡子拉碴 说:

赞阮老师

3.2 管道机制翻译成流水线机制更合适,与CPU流水线一个意思

2016年8月20日 09:01 | # | 引用

disguiser 说:

确实通俗易懂,1024个赞,同时很诧异这么基础的知识自己居然一直懵懵懂懂也无心去了解

2016年8月20日 15:28 | # | 引用

杨中刚 说:

深入浅出,怒赞!!

2016年8月20日 18:07 | # | 引用

莊昌達 说:

您好,感謝您用精簡用易懂的方式讓我理解了 http 發展的脈絡
但我想要請問,您最後一點講的 server push 與 近來各種前端框架講到的 universal 的概念( server render ) 有直接的關聯嗎? 謝謝麻煩了

2016年8月21日 12:42 | # | 引用

闫晓光 说:

虽然前不久刚看过http协议的文章,不过这一次又学到了一些新东西。

2016年8月22日 08:21 | # | 引用

码龙哥 说:

阮兄务实写作的精神值得学习

2016年8月22日 09:34 | # | 引用

佚名氏 说:

阮老师能够顺道说说 WebSocket 吗?

2016年8月22日 12:07 | # | 引用

二点零 说:

阮老师写得很好,条理很清晰。只是像HTTP这些老生常谈的网络体系,每次看完总觉得还是模糊,对于这些知识,是不是应该感性去理解呢?

2016年8月22日 12:34 | # | 引用

cccc 说:

阮老师能发一下vue.js的教程吗?感觉现在前端工程师已经比较强调互交以及前后端的配合了

2016年8月22日 15:59 | # | 引用

Smart 说:

阮老师,想问您长时间源源不断地输出知识,您的学习途径都有哪些啊?谢谢!

2016年8月22日 16:28 | # | 引用

Steven Li 说:

“HTTP/2 将每个请求或回应的所有数据包,称为一个数据流(stream)。每个数据流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数据包发送的时候,都必须标记数据流ID,用来区分它属于哪个数据流。另外还规定,客户端发出的数据流,ID一律为奇数,服务器发出的,ID为偶数。”

阮老师,你好,我想请教一下,在客户端的数据流以及服务器的响应数据流中,是否带有所对应请求的唯一标识?

2016年8月23日 11:09 | # | 引用

玩笑 说:

赶角阮老师正在恶补 HTTP/2 ?

2016年8月23日 12:25 | # | 引用

AppDays 说:

拜读,作为码农多年,我居然一直没有主动去了解http协议,哎。

2016年8月23日 18:48 | # | 引用

吴建金 说:

通俗易懂,谢谢~

2016年8月24日 14:59 | # | 引用

L 说:

补充:
stack overflow 上有这么一条关于MIME的回答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3828352/what-is-a-mime-type

It serves the same purpose on the Internet that file extensions do on Microsoft Windows.

也就是说这个MIME Type就像win上面文件的后缀名一样,让人和浏览器知道这是什么文件,该作什么处理

2016年8月24日 15:58 | # | 引用

Null 说:

引用cccc的发言:

阮老师能发一下vue.js的教程吗?感觉现在前端工程师已经比较强调互交以及前后端的配合了

自己去看文档不就好了 = = 辣么详细

2016年8月24日 18:35 | # | 引用

null 说:

引用Smart的发言:

阮老师,想问您长时间源源不断地输出知识,您的学习途径都有哪些啊?谢谢!

没事多看书 = = 都是《HTTP权威指南》里面的

2016年8月24日 18:36 | # | 引用

null 说:

好的入门教程。

2016年8月25日 11:15 | # | 引用

海东 说:

经常看阮老师的文章,受益匪浅

2016年8月25日 17:53 | # | 引用

刘杰 说:

markkkkkkk,作为一个学后台的对HTTP还停留在GET,POST上实在太挫了

2016年8月26日 00:13 | # | 引用

Michael翔 说:

学到了一些知识,仍然有自己不明白的,希望,以后自己慢慢明白……

2016年8月28日 23:11 | # | 引用

aruko 说:

mark,支持阮一峰老师!!!

2016年8月29日 00:38 | # | 引用

Neo 说:

一如既往的学习你的专注还有认真!

2016年8月29日 22:38 | # | 引用

轻扬 说:

引用cccc的发言:

阮老师能发一下vue.js的教程吗?感觉现在前端工程师已经比较强调互交以及前后端的配合了

vue的官方文档不比阮老师的文章差

2016年8月30日 17:52 | # | 引用

王军 说:

阮老师,

您在管道机制中,提到http1.1已经支持管道机制;在同一个tcp中,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为什么3.6缺点中却又说,在同一个tcp连接中,必须按照次序发送请求,无法同时发送?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3.2 管道机制
1.1 版还引入了管道机制(pipelining),即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客户端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这样就进一步改进了HTTP协议的效率。
举例来说,客户端需要请求两个资源。以前的做法是,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先发送A请求,然后等待服务器做出回应,收到后再发出B请求。管道机制则是允许浏览器同时发出A请求和B请求,但是服务器还是按照顺序,先回应A请求,完成后再回应B请求。

3.6 缺点
虽然1.1版允许复用TCP连接,但是同一个TCP连接里面,所有的数据通信是按次序进行的。服务器只有处理完一个回应,才会进行下一个回应。要是前面的回应特别慢,后面就会有许多请求排队等着。这称为"队头堵塞"(Head-of-line blocking)。

2016年9月 4日 11:30 | # | 引用

小车厂 说:

@王军:

我理解是这样:管道机制下,在同一个时间点,tcp 包含多个请求,但是这些请求有先后的顺序(即使看起来好像是客户端同时发出的,但还是有先后顺序的),服务端在回应的时候就按照这种顺序一一回应。

在您说的里面,应该是按照次序回应请求,而不是发送请求。

个人理解。

2016年9月 8日 09:21 | # | 引用

Wray 说:

写得很清晰,浅显易懂!

2016年10月11日 10:36 | # | 引用

xkoma 说:

写的非常好,简介明了,又能突出重点,收获很大。

2016年10月27日 11:23 | # | 引用

enoorez 说:

从小就喜欢阮老师写的文章,描述的知识,主线逻辑清晰,让人一看就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重点引出的扩展点

2016年10月31日 11:24 | # | 引用

mactec 说:

引用王军的发言:

阮老师,

您在管道机制中,提到http1.1已经支持管道机制;在同一个tcp中,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为什么3.6缺点中却又说,在同一个tcp连接中,必须按照次序发送请求,无法同时发送?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3.2 管道机制
1.1 版还引入了管道机制(pipelining),即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客户端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这样就进一步改进了HTTP协议的效率。
举例来说,客户端需要请求两个资源。以前的做法是,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先发送A请求,然后等待服务器做出回应,收到后再发出B请求。管道机制则是允许浏览器同时发出A请求和B请求,但是服务器还是按照顺序,先回应A请求,完成后再回应B请求。

3.6 缺点
虽然1.1版允许复用TCP连接,但是同一个TCP连接里面,所有的数据通信是按次序进行的。服务器只有处理完一个回应,才会进行下一个回应。要是前面的回应特别慢,后面就会有许多请求排队等着。这称为"队头堵塞"(Head-of-line blocking)。

pipiline 不是同时发request,其实也是有先后的,强调的是不需要等前面的response,server对这些request还是按照顺序一一回应的,边界根据content-length或者长度为0的chunk划分
http 2.0 可以并发地发送/回应request,原因在于可以对数据包标记

2016年11月 1日 14:12 | # | 引用

Rabon 说:

通俗易懂,感谢阮老师的无私分享!

2016年11月10日 15:59 | # | 引用

子挑 说:

阮老师:

我看了你参考的那篇博客文章,关于头信息压缩的部分,原文是这样说的:

Unlike request and response, headers are not compressed in gzip or compress etc formats but there is a different mechanism in place for header compression which is …

我觉得他说的应该是,不同于response和request,headers的信息并不是通过gzip或者compress这种格式压缩的,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机制,这个机制是…

2016年11月14日 15:39 | # | 引用

子挑 说:

阮老师:

内个不小心就发送了。话说了半截显得很无理。。。。

然后我去这个网站看了一下https://http2.github.io/http2-spec/#HeaderBlock

里面好像也没有提到header用gzip啥的,直接介绍了那个头信息表。

不知道是不是有哪里看遗漏了,还望老师指点一二。谢谢。

2016年11月14日 15:51 | # | 引用

chris 说:

引用莊昌達的发言:

您好,感謝您用精簡用易懂的方式讓我理解了 http 發展的脈絡
但我想要請問,您最後一點講的 server push 與 近來各種前端框架講到的 universal 的概念( server render ) 有直接的關聯嗎? 謝謝麻煩了

我个人的理解是,http2中的server push只是发送过去了静态文件,渲染工作还是浏览器来做,而server render,渲染工作是服务器来做…菜鸟一枚,如有不对,欢迎指正

2016年11月25日 15:31 | # | 引用

wy 说:

引用:一方面,头信息使用gzip或compress压缩后再发送

http2头压缩不是用hpck协议吗?

2017年1月17日 20:53 | # | 引用

王业坤 说:

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 text/plain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25(等于十进制37)
This is the data in the first chunk (这是是35个字符)这里多2个字符是多了\r\n?

1C(等于十进制28)
and this is the second one(这是是26个字符)这里多2个字符是多了\r\n?

3(等于十进制3)
con(为什么这里没有多2个字符是多了\r\n)

8(等于十进制8)(为什么这里没有多2个字符是多了\r\n)
sequence

0(为什么这里没有多2个字符是多了\r\n)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懂http与https,这一篇文章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