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不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场景或者某一时刻遭遇一种情绪,似有似无、如影随形,就是孤独。说起来,孤独感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我们都遭遇过,却很少会深入思考、探究,古往今来,还有很多文人骚客把孤独入诗入词入画,变成了某种很高级的境界,甚至会“为赋新词强说愁”。

孤独在我们的文化中总是跟美好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曲高和寡”、“大漠孤烟直”、“高处不胜寒”“风萧萧兮易水寒”等等,阳春白雪、侠客、悲壮、英雄,我们普通人希望却达不到的境界,就会孤独,帝王更是称孤道寡,这就让我们每个人都对孤独不以为意,甚至隐隐求之。

有时候明明是一个人,不会觉得孤独;有时候身在闹市里、人群中、聚会上,却在一刹那抽离场景、躯壳,孤独噬魂销骨、无法忍受。

现代社会,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群体感到孤独的人要比老年群体更多。

事实上长期的孤独对人是一件有害的事,不但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和寿命也有损害,我们应该慎重以待,学会如何对抗孤独,甚至享受孤独。

从进化上来讲,孤独能传到现在,就跟疼痛、饥饿一样,是人类的一种生理预警机制。

人进化至今全靠协作,野外生存能力是比较差的,不像动物可以跑得快、有爪子、有獠牙,所以原始的人类,要群居协作才更安全,如果落单了,危险性会大大增加,可能会成为野兽的食品,所以孤独就是为了让人感到威胁和恐惧,赶紧回归群体。这也是为什么孤独常常会伴随着失眠的症状,因为从生理上强烈的不安全感,会让我们随时保持警觉,说白了,孤独的基因存在是保留下来救命的。

到了现代社会,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变得更加容易孤独。尤其是社交APP的重度使用者会有更大概率感觉孤独。像长辈们有固有的朋友圈,只是把互联网当做工具,偶尔查查资料、跟人联系,就不太会有孤独感;只有漫无目的地在社交网络上,而且加了一堆不熟悉、没见过真人的虚拟网友,看这些人的状态就像看不同的世界,才会产生浓浓的孤独感。因为在网上人总是会表现出自己的生活比看起来好,这容易激发出攀比和负面情绪,会觉得别人的生活很精彩,自己很孤独。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比老年人在现代社会更容易感到孤独的原因。年轻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习惯也过度使用网络的人更多,而且年轻人更可能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一份工作背井离乡,一个人到大城市生活,或者没有结婚,也没有伴侣,所以经常会感到强烈的孤独。

偶尔孤独没关系,但是长期感受孤独就有害了,为了摆脱孤独感,人们会更大概率做出危险举动和坏的决定,比如暴饮暴食、酗酒、吸毒等等,而且据科学研究,长期的孤独感相当于每天吸15支烟,孤独的人有26%的概率更早死亡,而且长期孤独对于一个人的头脑和基因都有损害。作为生理预警机制,孤独会影响体内的激素分泌和免疫系统,但目的是为了尽快回归群体,长期的孤独相当于人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体内的炎症就会增多,而且对负面信息和威胁的感受就会加强。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我们陷入更多的恐惧焦虑当中,也会变得更加孤独。

孤独让人回归群体,所以建立高质量的同侪圈是最有效的方式。对抗孤独需要的是社交关系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与若干个亲密的家人或者朋友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关系,而且社交时间的一半要给这些深度链接。

而最根本的就是寻找使命感,就是给自己的生活定目标,寻找你生命的意义,哪怕就是经常帮助别人,都可以帮你对抗孤独感。有使命感的人不容易迷茫,你会朝着一个确定的目标努力,古时候那些真正的孤家寡人,可以说和全天下博弈,他们就是全靠使命和意义支撑,比如武则天,斗遍天下,权力欲就是生命的全部。生命的意义才会让每一分钟都迸发出光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间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