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

[美]卡伦霍妮 《Our inner conflicts》

一句话,很有收获。
之前看的心理学的书,都只讲问题和原因,从来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
如作者所言,将一切归因于原生家庭、基因、人性本身,就自然导致了消极态度,不去积极解决和改善。
正中下怀。喜欢作者积极的态度,虽然本质里我也是消极,也对人生、人类持消极态度。但活着,总要有点希望吧?

作者简介: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本书目的

从冲突的角度解释神经症

  • 指出各种内心冲突
  • 以及各种冲突造成的恶果
  • 以及解决办法
目录
第一部分 神经症冲突和试着去解决
  • 激烈的神经症冲突
  • 基本冲突
  • 亲近他人
  • 抗拒他人
  • 疏远他人
  • 理想化形象
  • 外化作用
  • 和谐假象和辅助手段
第二部分 冲突得不到解决的后果
  • 畏惧
  • 人格衰竭
  • 绝望
  • 施虐倾向
  • 结论 如何解决神经症冲突

一些摘抄

人格的混乱和缺失,是造成神经症的原因。
只有饱受内心冲突煎熬的人,才会得精神疾病,那些内心安定、思想冷静的人是肯定不会有这种问题的。
现代理论认为,所有的神经症都是性格神经症,这与神经症的症状如何没有任何关系。

只有神经症患者有强迫性内驱力;它们其实是患者从孤单、失望、害怕、敌视等感觉中,得到的面对生活的方法;能不能得到满足不重要,因为安全感是它们最需要的;是隐藏在背后的焦虑感让它们产生了强迫性。

患者也在努力想办法,企图“平息”这些冲突,这种努力根本就是在制造虚假的和睦。
患者主要使用下面四中尝试来“平息”冲突:
第一种,试图将一部分冲突隐藏起来,把支配的权利,让给它们的对立面;
第二种,“疏远他人”;
第三种,“远离自己”,然后在心中创造一个理想形象;
第四种,“外化作用”,把自己内心的活动,当成在自我之外发生的事件。

需要把两个冲突中存在争论的那个放弃掉,我们必须这样做,一定不要舍不得。然而,我们的感情和信仰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很少人真正能够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并能自愿放弃存在争论的那个冲突。大家之所以不愿意安心地放弃冲突,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在安全感和幸福感方面有所欠缺。

主动去体验冲突,确实有可能会让人觉得很难过,但这却是一种才能,而且非常珍贵。想要让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强大的力量,就必须要在遭遇冲突时,拿出勇气去面对它,同时尽量去寻找解决办法。勇气越大,自由和力量来得越快。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虚假的冷静根植于内心的一顿,绝不是值得羡慕的,它只会使我们变得虚假而不堪一击。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 You Stronger


早期的自我排斥是后来疏离自我的直接原因。

神经症能够让一个人丧失内心的安宁,但有一种办法可以让他重新获得这种安宁,那就是自我疏离。依靠这种方式获得内心安宁,需要付出相应的沉重代价。还有,患者虽然蜷缩在自己的“魔法屏障”里,可他并不能彻底抛弃情感生活。自我疏离拥有一种力量,能够让他拥有某种独特的情感和创造性思维。

很多艺术家,通过疏离,产生奇妙的创造力


理想化形象固然是患者创造出来以应对基本冲突的,可实际上它的害处要远远大于它所能带来的好处,因为它在患者的人格中造成了新的裂隙,其危险性更胜从前。简而言之,当一个人无法容忍自己的真实形象时,他才会创造一个理想化形象。理想化形象的出现,貌似可以补偿他对真实形象的不满,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会变得更加无法容忍真实的自我,更加蔑视自己,不满自己,因为他把自己过分拔高了,而使得他根本无法达到心目中的自己,因此会越发苦恼。他在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痛苦挣扎,在自我欣赏和自我歧视之间左右徘徊,迷茫困惑的他找不到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
新的冲突也就此产生。一方面,他在两个相悖的倾向上同时做着努力,而且是强迫性的;另一方面,他内心的失衡让他固执己见,这种固执己见令他所做出的的反应,和一个人对政治独裁的反应别无二致。他时而在内心里认同这种独裁,即是说,觉得自己就表现为内心所告诉他的那样完美无缺;时而,他又会歇斯底里地要求自己向着那个标准努力;时而,他又会对抗这种内心的强迫,拒绝承担内心强加于他的任务。

因为有点符合我的强迫性努力,又爱又恨的努力。所以重点摘抄


超限自控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自我控制的目的或者说作用其实是抵抗分裂的危险。
能够同时消除外部干扰和内心忧虑的手段,就是绝对正确。冲突得不到缓解,患者必然会陷入怀疑和犹豫,当它们严重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令患者失去一切行动能力,而只能听从外部因素的支配。如果我们自身信念坚定,当然不会被轻易支配。但如果我们的人生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样,就会不知道该选哪一条,这时候我们很容易被某一外部因素所支配,当这种因素支配我们时,可能只拥有一瞬间的力量,但这一瞬间的力量已足以支配我们做决定。犹豫不单指某种行为过程,自我怀疑也是犹豫的一种表现,如怀疑自己的价值和权利。
所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可以破坏我们的生活能力。

这一段比较符合我当前的现状,情绪不稳定,每天心情看当天“身外之事”。显然,是我自己内心不够坚定。


想要理解患者对被揭露的恐惧,我们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什么样的事实令患者如此惧怕被揭露?假如被揭露,他将面临什么打击?
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患者惧怕遭到嘲讽、羞辱和鄙视这方面入手才能回答,这种惧怕是防御结构所衍生的另外一种恐惧。患者对平衡遭到威胁的恐惧,源自于防御结构不稳定,对被揭露的恐惧,源自于无意识的欺骗;而对遭到羞辱的恐惧,则源自于饱受跌堕的自尊心。
无论是理想化形象的产生,还是外化的过程,其实都是患者用来尝试修补受损自尊的方法,尽管这两种方法加剧了对自尊的损害。

患者除了惧怕改变本身外,还惧怕因改变带来的更糟糕的局面。他害怕理想化形象破灭后,变成自己最厌恶的那种模样;他害怕分析会让他体无完肤,变得一无是处;他害怕变得像其他人那样庸俗;他害怕任何未知的东西;他害怕现有的满足感和安全感遭到损害;最后他还害怕不能改变。现在我们明白了神经症患者有多么绝望,我们队这种恐惧的理解也加深了。
是尙未解决的冲突产生了这些恐惧。它们令我们无法面对自我,所以想要获得完整的人格,就必须拿出勇气直面这些恐惧。如果说它们是救赎路上的炼狱,那我们无论如何也要闯过去。

以上两段,是基于我之前想帮助别人,分析别人,跟对方沟通,但对方拒绝,以前不是很明白为什么,现在就知道了,理解了。


冲突本身,以及企图解决冲突的所有错误尝试,都是造成患者只能带着冲突生活的罪魁祸首,而这种生活方式无疑是在浪费生命。一个处于分裂状态的人,是不可能集中精力做事的。在同一时间内他可能有两个完全不相容的目标,甚至更多。他要么无意识地挥霍自己的精力,要么将精力分散在多项事情上。

这段话也特别符合我当前的情况,很迷茫,于是不知所措。没有方向,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毫无进展。虽然我纠结的是现实问题,应该不是神经官能症。


患者的思维方向普遍不清晰、不明确,不过也有一个明显的例外现象。神经症患者有时候会表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专注。比如,为了实现某一愿望,有些男性患者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尊严;女性患者为了获得爱情,可以牺牲其他任何东西;望子成龙的父母,可以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这些患者的表现,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们是专注的。但实际上,这同样是一种假象,他们的这种专注,不过是一种用以解决潜在冲突的欺瞒性策略。
他们的专注,并不意味着人格的统一,而只是一种绝望的体现。


内心冲突的人的低效率,犹如踩着刹车让车子前行。

来,一起唱: me me me me me me ……


绝望可能以另一种面目出现,比如玩世不恭、轻浮、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待人接物等,这种表现不仅在分析过程中经常出现,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另外,没有信息和勇气应对困难,也是绝望的一种表现。

周围好多这种消极态度生活的人


患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自己的绝望,尽管他意识不到为什么要绝望。这一类患者对待生活,很少憧憬美好的事物,通常都是被动接受生活的种种,而且是以忍耐的心态来接受;他有一种宿命感,往往是用哲学理论来抚慰自己,说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场悲剧,谁也不能改变,而不这么想的都是傻子。
他很可能给人一种非常人性的印象,因为即使一丁点不方面他都会十分反感,一丁点风险他都不愿意承担,一丁点代价他都不愿意付出。他不愿意作出牺牲是因为他不指望能从牺牲中获得什么。
他不满足生活他所生活的环境,也无法付出行动来改变什么,因为哪怕非常微小的困难,在他想来都是无比巨大的,实际上他只需要付出一丁点积极的努力就能改变他所不满的现状。

这段理解那些不作为的人,我以前谴责他们活该,其实也是未曾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这些问题,有些我看来很容易的事情,实际也很容易,可是他们可能有些心理阴影之类的原因,觉得很困难。


索伦·克尔凯郭尔在《致命疾病》一书中说,无法成为我们自己是一切绝望的根源。
未解决的冲突最坏的结果就是绝望。患者放弃希望,任由自己的人格继续分裂下去,这就是绝望的根源。
由于冲突在生活中不断受挫,最终产生绝望。
做不到理想化形象中的自己,同样会产生绝望。

重心转移也是患者陷入绝望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丧失了生活的原动力,转向外部寻找虚幻的重心。
他这种生活态度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可以认为这是精神上的死亡,但人们对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尽管他颓废绝望,但还可以继续打发日子。没有人注意到,从更深刻的意义上来讲,他是没有自我的。

现在社会上无数的网民,沉迷于追星、抖音、微博的人们,是不是就是这种?细思极恐


从弗洛伊德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分析疗法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心理学和哲学在本质上是悲观的。他的悲观主义建立在他的理论基础上,所以失望是必然的。他认为人受本能的驱策,本能至多只能通过“升华”得到调节;人寻求满足的本能倾向注定了要在社会中处处碰壁;他认为,“自我”夹在“本能”与“超我”之间,两头不讨好,永受浮沉之苦,“超我”的使命是压抑和摧残本能欲望,而“自我”除了被扯来扯去,被迫接受两者的修正外,毫无自由,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理想;所谓实现自我的愿望,只是一种自恋;人生来具有破坏欲;人受“死亡本能”支配,只能在自己受苦和毁灭他人之间做出选择。

这一段看着我心中好爽快啊,说出了我一直以来认定的“人,生而悲剧”的深层次理由。


与此相反,我深信神经症中的强迫性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这种倾向,可以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善而发生改变,由矛盾倾向带来的冲突也可以真正消除。

虽然我也持悲观主义,但是既然要活几十年,还是要努力一下吧……哈哈


严重的神经症之所以难以治愈,正是因为患者的绝望从中作梗,这具有广泛的思考价值。弗洛伊德企图用“阻抑"一词囊括所有阻碍患者好转的因素,但是我们很难将绝望也归为此类。阻抑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偏向于指代患者内心不愿改变现状的所有因素。所以,在分析过程中,阻抑与促进这两种力量,也即阻力与动力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患者的动力来源于他的内心,它是一种能够督促他获得内心自由的积极向上的力量,能够激发他的活力,用以克服阻力。而分析师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更深入地了解患者。内心活力是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可以帮助人承受成长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如果患者重新激发内心活力,他就有勇气和决心放弃曾经给予他安全感的态度,而以新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和他人。这一过程需要患者自主自发地去完成,分析师的敦促和强迫是没有意义的。而这种珍贵的力一被患者的绝望给禁锢了,可以说,它是分析师最强大的助力,能够协助他与患者的神经症做斗争,所以分析师如果不能识别这种力量并且以妥当的办法加以引导,就等于失去了一位强大的盟友。
解决问题不等于解释问题。

动力具体是什么?


……就像所有动辄便以儿时经历来解释成人反常表现的理论一样,都不能回答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导致早期残忍持续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醍醐灌顶,动不动就原生家庭,可以分析各种当前问题的原生家庭、幼年影响,可是,从来没想过,活了这么多年有那么多事情和问题,为什么最后就这些留到了现在?这个持续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就算患者将他的童年经历回忆得再仔细,也无助于解决他的冲突,最多只能令他更善待自己,对自己宽容一些。

也是道出了真谛了,我看了不少心理学的书,我也能慢慢分析自己了,也能原谅自己了,可是解决问题呢?只能靠自己渐悟……


分析师必须帮助患者找回自己,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需求,并且在此基础上,让他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扶正他与他人的关系。

有点玄幻,我对此没有具体的概念。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价值观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有待研究


弗洛伊德提出的建议,对于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进行分析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他将医学分析领域的一项高效原则纳人了心理学的分析中。该原则强调,在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两点非常重要:分析师所做的任何解释,都应该对患者有益;并且应该是无害的。换言之,分析师在进行分析时,必须时刻警醒自己注意两点:此时此刻让患者了解真相,他能否承受得住?我的解释对他有没有好处,是否能促使他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如何判断患者的承受底线,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至于如何促使他们进行建设性的思考,我们同样没有定论。而什么时候向患者做出解释时机最佳,由于患者的性格结构差异太大,我们依然没有较为可靠的参考标准。我们拥有的只有一项最基本的指导方针:只有在患者的态度上有了明确的变化后,我们才可以放心地与他探讨他的某些问题。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我们可以尝试一些较为常用的措施。

有用的指导建议


理想化形象还可能是唯一能使患者得到自尊的因素,而他依靠这一形象避免了在自卑中沉沦。

有理有理。需要重新研究下自卑了……


当患者意识到某一种神经症的特异表现时,通常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它是怎么产生的?”而不是直面它。他希望只要追溯到问题出现的源头,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他的这种希望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分析医生必须把他拉回来,不让他逃遁到过去之中,而要让他了解那种特异表现本身,包括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他对它的态度,以及他使用了何种方法来掩盖它。比如,假如患者对顺从的畏惧已明朗化,他必须看清在何种程度上他对自己的自卑感到恼怒、害怕和绝望。他必须认识到,为了消除自己的一切顺从表现以及与它有关联的那些倾向,他在生活中无意识地压抑了自己。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才表现出了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差异很大的态度。他处于一种麻木之中,不仅感知不到别人的愿望、情感和反应,还失去了关注他人的兴趣。他已窒息了自己对他人的好感,也窒息了想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好感的欲望。别人的善意和温情令他不屑一顾,别人的请求,他不加思考就予以拒绝。

我也会追溯原因,以为找到本质原因就能解决问题。


不过幸好,解决内心冲突并非只有分析疗法这一种办法。最好的“分析师”其实就是生活本身,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来完善自己的人格。

真实生活中体验过,我和朋友,一个不错的工作,一段工作中不错的人际关系,就能缓解很多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内心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