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的科学方法论

分享新观点,尊重不一样。这里是千语新说。


执行的科学方法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这篇文章的出发点,主要是来源于对“懒惰”的探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勤奋而非懒惰的,但“懒惰”可以说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秉性,而“勤奋”才是我们需要用意志力去促成的东西,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督促自己勤奋,就一定会逐渐懒惰。从这个角度来看,意志力成了划分我们懒惰或是勤奋的分水岭。

这几年日本的“寿司之神”以“匠人精神”在网上火爆了一把。带着对这种精神的敬佩和期待,有位记者去日本参观工厂。令他惊讶的是,工厂里看到最多的就是各种流程规范提示标语。就连洗手台上方,都有洗手的流程说明,任何一扇门后都有“随手关门,随手关灯”的提醒语。他问一个管理中层为什么这些不起眼的规则需要密集提醒,怎么不建立奖惩机制?这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回答说,如果把惩罚人当做目的,那奖惩机制更有效,但如果把执行当做目的,最有效的就是“反复提醒”。

我读到这个新闻,还是挺有同感的。近期我的学习整体进入了一个倦怠期,文章更新凑合居多,每日的英语练习也开始断断续续,虽然我心里对自己水平的把握还是有数,但这种坚持本身出现问题的状态让我有点不满意。恰巧连岳最近的更新也有讲这个问题,反复练习,坚持练习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所以需要经常督促、提醒、列计划、设定deadline等等各种方法来对抗自己与生俱来的“懒惰”。

而这些方法的使用,乍一听,好像又绕回了“意志力”这个点上。

反复提醒和意志力是什么关系?看起来没关系,对吧,但稍微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提醒和意志力的最终结果都是为了促成“执行”,只不过一个是外力,一个是内生动力。

那么对促成执行这个目的本身来说,“反复提醒”和“意志力”有高下之分吗?

回想我自己的人生经验,效率最高的是高三那一年。那时候我有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百日计划本。每天写上今日需要完成的,然后完成一项划掉一项,晚上简短做今日记录。有了这个实体的本子,每天任务是否完成就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个相对深刻的印象,不完成任务的负罪感会更强,晚上记录的时候看到那几个没有划掉的选项,感觉睡觉都不踏实了。如此这般,这个本子的存在就是一个外力,起到“反复提醒”的效果。

那么意志力的表现如何?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我一个月前读到公众号“身体使用指南”的一篇文章,讲饮食控制的,当时看完深以为然,给自己定下“控制脂肪摄入,稳定碳水和膳食纤维比例,戒掉含糖饮料”的大原则。因为认知指导行动,在一开始我确实很自觉地按计划执行,但渐渐的,一个月之后的现在,脑海中绷着的那根弦在不知不觉之间就松懈了,朋友聚餐,喝口饮料也没什么;天这么冷,不吃点零食感觉今天都过不去……

意志就是在放松的时候瓦解的。但这不是说意志力完全不可信,而是要将生活和工作纳入一种节奏。

我高三的时候,会每周抽两个小时时间看一部影片,每个月还要去电影院看一次线上电影。这个行为算是小众,但并没有影响我复习的大局,因为我的娱乐时间是有节制,也是有截止的。定时、定量,不超时、不超量。当然,更不会随意压缩。就最后的结果来看,我没有在高三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崩溃,有节奏的安排学习和生活功不可没。

将意志力纳入节奏,借助外力进行反复提醒。这就是执行的科学方法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执行的科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