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支付发展下,消费者、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有哪些转变?

在过去的五年间,第三方支付行业潮起潮落,最终向世界人民推出扫码支付的方法论。但96费改、断直连、备付金集中交存等一系列严监管政策出台,第三方支付机构通道成本增加,账户和备付金管理权丧失,利润空间被逐渐压缩。在聚合支付的发展下,消费者、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有哪些转变呢?
聚合支付发展下,消费者、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有哪些转变?_第1张图片

转变一、消费者期望快速、简单和安全的结账选择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已经开始期望所有支付渠道都能获得快速、无缝的结账体验,这意味着等待时间和支付体验的简易性有可能影响销售。例如,62%的受访顾客在排队等待付款太久后没有购物就离开了商店,而85%的顾客把商品留在购物车里没有完成在线交易。

由于顾客使用刷脸支付结账,便利店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奖励,因此公司要求所有店员都要积极推荐用户使用刷脸支付结账。部分位于重点商圈的便利店,甚至将推荐用户使用刷脸支付纳入店员的KPI考核。

消费者普及率的高低,和商家用不用刷脸支付设备没有必然联系。刷脸支付的出现到普及,对于消费者而言,市场的成熟只是他们改变支付行为的开始,因此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转变二、银行发力用户端和商户端

银行:新的支付机构的出现给银行的支付清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银行业若依旧“闭门造车”,势必会被市场淘汰。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银行在用户端和商户端发力。在用户端,银行通过多种措施提高用户数,提升用户活跃,但因为种种原因(例如支付行业的马太效应,银行金融业务的低频特征等),银行在用户端的举措收效甚微。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难理解商户端布局对银行的重要性。在商户端,商业银行的重要布局是聚合支付业务,通过聚合多种收款渠道,实现资金在商户端的“一码聚合,统收统付”。

银行的优势:银行的聚合支付依托于银行账户,资金进入本行结算的存款账户,实现存款资金回流,这对于银行增加资金沉淀是非常有利的;进一步来说,银行通过支付可以获得商户的日常交易数据,数据对于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银行的多种金融服务有“数”可据。

转变三、第三方支付力求自我突破

2013年之前,第三方支付主要基于互联网支付,该行业的增长速度主要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为主导。 2013年之后,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迅速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一些互联网终端的支付规模已经转移到了移动终端上。

2017年,经过几年的发展,移动支付行业已经基本被支付宝、微信两大支付巨头垄断,其他的拉卡拉、苏宁支付、快钱等机构各自割据一方。

作为交易中的重要环节,支付被赋予了更加广泛的功能和责任。在合规发展的大前提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启了“支付+”的创新模式,推动了新零售、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

**第三方支付机构聚焦企业服务:**支付公司服务未来产业生态,总体形式上一定是基于云和开放API,提供整合式的支付核心能力和相关数据分析能力,也就是支付即服务模式。

不论是消费者、银行还是第三方支付,在聚合支付的发展之下,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转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银行和第三方支付致力于聚合支付行业都是很好的证明。如果你对聚合支付行业感兴趣,欢迎点击关注、留言、评论,后期将推荐更多精彩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聚合支付,第三方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