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 简介

网络协议栈架构

OSI 七层模型

 TCP/IP 简介_第1张图片





  可见 TCP/IP 被分为 4 层,每层承担的任务不一样,各层的协议的工作方式也不一样,每层封装上层数据的方式也不一样:


(1)应用层:应用程序通过这一层访问网络,常见 FTP、HTTP、DNS 和 TELNET 协议;


(2)传输层:TCP 协议和 UDP 协议;


(3)网络层:IP 协议,ARP、RARP 协议,ICMP 协议等;


(4)网络接口层:是 TCP/IP 协议的基层,负责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
TCP/IP 简介_第2张图片

IP地址

网络上每一个节点都必须有一个独立的 IP 地址,通常使用的 IP 地址是一个 32bit 的数字
域名
互联网给每个 IP 地址起了一个别名
域名与计算机的 IP 地址相对应,并把这种对应关系存储在域名服务系统 DNS(Domain Name System) 中,这样用户只需记住域名就可以与指定的计算机进行通信了。

MAC地址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或称为物理地址、硬件地址,用来定义互联网中设备的位置。
在 TCP/IP 层次模型中,网络层管理 IP 地址,链路层则负责 MAC 地址。因此每个网络位置会有一个专属于它的 IP 地址,而每个主机会有一个专属于它 MAC 地址

端口号

服务器的默认程序一般都是通过人们所熟知的端口号来识别的。例如,对于每个 TCP/IP 实现来说,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服务器的 TCP 端口号都是 25,FTP(文件传输协议)服务器的 TCP 端口号都是 21,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服务器的 UDP 端口号都是 69。任何 TCP/IP 实现所提供的服务都用众所周知的 1-1023 之间的端口号。这些人们所熟知的端口号由 Internet 端口号分配机构(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NA)来管理。
常用协议对应端口号:

SSH 22
FTP 20 和 21
Telnet 23
SMTP 25
TFTP 69
HTTP 80
SNMP 161
Ping 使用ICMP,无具体端口号


封装和分用

封装:当应用程序发送数据的时候,数据在协议层次当中从顶向下通过每一层,每一层都会对数据增加一些首部或尾部信息,这样的信息称之为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缩写为PDU),在分层协议系统里,在指定的协议层上传送的数据单元,包含了该层的协议控制信息和用户信息。如下图所示:

物理层(一层)PDU指数据位(Bit)
数据链路层(二层)PDU指数据帧(Frame)
网络层(三层)PDU指数据包(Packet)
传输层(四层)PDU指数据段(Segment)
第五层以上为数据(data)


TCP/IP 简介_第3张图片


分用:当主机收到一个数据帧时,数据就从协议层底向上升,通过每一层时,检查并去掉对应层次的报文首部或尾部,与封装过程正好相反

RFC

RFC(Request for Comment)文档是所有以太网协议的正式标准,并在其官网上面公布,由 IETF 标准协会制定。大量的 RFC 并不是正式的标准,出版的目的只是为了提供信息。RFC 的篇幅不一,从几页到几百页不等。每一种协议都用一个数字来标识,如 RFC 3720 是 iSCSI 协议的标准,数字越大说是 RFC 的内容越新或者是对应的协议(标准)出现的比较晚。


所有的 RFC 文档都可以从网络上找到,其官网为IETF。在网站上面可以通过分类以及搜索快速找到目标协议的 RFC 文档。目前在 IETF 网站上面的 RFC 文档有数千个,但是我们不需要全部掌握,在工作或学习中如果遇到可以找到对应的解释,理论与实际结合会有更好地效果,单纯阅读 RFC 的效果一般。


你可能感兴趣的:(TCP/IP网络协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