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博物馆
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精品文物展
西夏,我们对它所知甚少。中学历史课本中,提及西夏也不过“辽、宋、西夏、金并立”等寥寥数语。很多人对西夏的印象来自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书中的西夏是一个称霸西北的大国,李秋水遁走西夏当上了王妃,慕容复、段誉等人也曾前往西夏应选驸马。
和武侠小说相比,更靠谱的当然是考古发现,真实的西夏还得去博物馆里找。
杭州博物馆新展《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精品文物展》,集中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96件(套),从文字、工艺、佛教、建筑等方面,展示了西夏灿烂而独特的文明。看完展览,你会发现,历史上的西夏远比小说里更为灿烂而独特。
历史上的西夏王朝,于公元1038年由党项族建立,军事强劲、雄霸河朔。西夏前期与北宋、辽朝对峙,后期与南宋、金朝鼎足,是当时中国的第三大势力。但它的辉煌只持续了两个世纪,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人所灭,文物典籍遭到大规模破坏,后世对西夏也仅有粗疏记载,这个王朝被逐渐掩埋于历史尘埃之中。
《天龙八部》中提及西夏文字时,有这样的描写:“风波恶取过黄纸,见纸上用朱笔写着弯弯曲曲的许多外国文字......从头至尾看了一遍,说道:‘果然是西夏国王招驸马的榜文。’”
风波恶,你确定你看的是西夏文而不是藏文?
因为,西夏文字并非“弯弯曲曲”,反倒是方方正正的,看展览中的“西夏木雕版”就知道了。雕版上的西夏文乍看上去和汉字相似,同样结构方正,细看却发现撇捺等斜笔较多,无法读懂。
西夏木雕版
西夏建国以后,比较注重发展本国的文化教育,专门设置了负责雕版印刷的官府机构“刻字司”。西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置刻字司的王朝,可见西夏对出版印刷的特别重视。目前出土的西夏文木雕版主要出自西夏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宁夏贺兰县的宏佛塔,其中宏佛塔出土最多,约两千余残块,且大多数有火烧后炭化的痕迹,但是文字大都可以辨识。西夏的木雕版种类很多,有的正反面都刻有文字,各雕版的版式不同,字体大小也不一样。根据字号大小,学术界把它们分为大、中、小号字版。
西夏文字在创制之初,确实借鉴了汉字。它由开国皇帝李元昊倡导创制,共有6000多字,在整个西夏时期被广泛应用,即使在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仍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但遗憾的是,此后西夏文就逐渐失传,成了“死文字”。直到1804年,清代学者张澍偶然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才使西夏文又为世人所知。20世纪初,黑水城大量西夏文献的发现促使各国学者纷纷研习,西夏学正式形成……如今,随着西夏文献的不断成功解读,晦涩难懂的西夏文字逐渐变得清晰、鲜活起来。
西夏王朝重视文教,不仅自创文字,还格外注重出版印刷,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置“刻字司”的王朝,这块雕版就是见证。目前出土的西夏文木雕版主要出自西夏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宁夏贺兰县的宏佛塔。
铜牛(国宝级文物、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
石马和铜牛可能是西夏贵族、重臣墓葬中的主要随葬品之一,它们不仅反映了西夏党项族对马等家畜的珍爱,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西夏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西夏建国后,景宗元昊十分重视发展农业,不仅在中央政府专门设置农田司管理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而且还在汉唐水利设施基础上进行疏浚整治,使其境内的河渠水道形成网络。西夏所属的河套地区和河西、河外十三个州“地饶五谷,尤宜稻麦”。西夏所实行的广辟农田,兴修水利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西夏壁画中的农耕图,反映了西夏同中原地区一样,使用“二牛抬杠”犁地,这对发展农业经济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畜牧业是西夏的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政府设有“群牧司”统管全国的畜牧业。西夏境内分布着广阔的草原,适宜畜牧业的发展,所生产畜牧产品除自己使用外,大量用于对宋、辽、金的商品贸易,以换取自己所需粮食、布帛等生活日用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等广大地区都有西夏遗址和文物的重要发现。展览中有一件一级国宝“鎏金铜牛”,说的则是西夏农业的事。西夏的地盘在西北,并不是只有“风吹草低见牛羊”,河套地区“地饶五谷,尤宜稻麦”,西夏的农业和畜牧业一样发达。这只铜牛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且还是被工作人员一脚踹出来的。四十年前,考古学家进入西夏王陵时,发现其中的文物早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一位工作人员气得狠狠踹了一脚木门,结果发现了门后遗留的“鎏金铜牛”。
铜牛可能是西夏贵族、重臣墓葬中的主要随葬品,它反映的是当时西夏的农业状态。另外一只石马和扁壶表现的是游牧人的生活,石马威风凛凛,脖子上的鬃毛清晰可见,扁壶形状独特,特别适合挂在马背上。
石马
西夏扁壶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制作精美,产量较大。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有的壶腹部正反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有的只有一侧有圈足;也有小型扁壶没有圈足的。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之上,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携带,是西夏人所喜爱的用于装水、盛奶、灌酒的生活器皿。
由此可见,西夏并非是小说中中只会打仗、民风彪悍的国家。西夏的器物,虽不比中原精致,但有着特别的灵性,尤其是与佛教有关的。展览中有一个迦陵频迦,有着半人半鸟的造型,让人想到西方的胜利女神,他是佛经中说的妙音鸟。
所有这些,都还只是西夏王朝的“冰山一角”。这个神秘王国的更多,还是去看展览吧。
迦陵频迦
迦陵频迦又称为“歌罗频迦”、“羯罗频迦”、“迦罗频迦”等,均是梵文Kalavinka的音译,巴利文译作Karavika,藏语名Ka-La-vin-ka。《正法念经》云“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迦,出妙音声,如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所及者,唯如来音声”。可见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胜于常鸟,佛经中名曰美音鸟或妙音鸟,其形象多为人首鸟身。迦陵频迦通过其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舞姿娱乐佛、供养佛,以达到“法音宣流”的目的。
据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迦陵频迦纹饰,出现在北魏的石刻上。唐代,迦陵频迦图案的使用日渐广泛,最为典型的造型是佛经故事中人首、半人半鸟首的迦陵频迦原型与唐晚期凤鸟花叶形尾重新组合而产生的新的艺术造型。多用于壁画、金银器的装饰上。2001年在西夏陵区所发现的迦陵频迦,是以建筑构件的形式存在的,具有装饰效用,这一发现尚属首次。目前从西夏陵区出土的迦陵频迦的形态看,它们与唐代敦煌壁画和李德裕众禅寺银椁上所刻的有相似之处。可见,西夏迦陵频迦形象应是延续了唐代的传统。
西夏泥塑(彩绘泥塑佛头像与彩绘泥塑罗汉像)
西夏是一个佛教兴盛的国度,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其寺庙数量十分可观。兴庆府(今银川市)及其周围是西夏时期的佛教中枢,这里不仅有笃信佛教的皇室,还有管理西夏佛教的行政机构——功德司。有关西夏文献的记载中,这里就有“戒坛寺”、“高台寺”、“承天寺”、“大度民寺”、“温家寺”等佛教寺院。而据史金波先生考证,宏佛塔所在处极有可能就是西夏时期的一座等级很高的皇家寺院——“大度民寺”或“温家寺”,西夏仁宗时曾在大度民寺做过大法会。
随着佛教寺庙的发展,泥塑作品在西夏比较普遍,并且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西夏泥塑在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武威和张掖、黑水城遗址、西夏陵区、贺兰山拜寺口双塔、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的绿城遗址及达来呼布镇以东附近的一古庙中皆有发现,相比之下,宏佛塔泥塑毫不逊色。宏佛塔西夏佛教泥塑既继承了唐宋彩塑的传统手法,又具有西夏造型特征。每一尊塑像都是一件独立完美的艺术形象,观之令人陶醉而神往。
唐卡
唐卡是最富有藏族特征的一个画种,其构图对称紧凑,装饰满而繁,线描细致有力,敷色浓艳对比强烈。唐卡一般是在宽约60、长约90厘米的画幅中心位置画一主尊像,然后把一段故事从唐卡的左上角开始围绕主尊像,顺时针布满一周,每轴画一般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们一般用青绿色画山石、树木、天空和地面;人物、建筑及大面积的主尊像则施以红、黄暖色调。线描是西藏传统绘画的基本手段,唐卡大多采用铁线勾勒人物,景物则用富于变化的粗细线条勾描。另外唐卡中用金的地方很多,不论主尊像还是周围故事画里的人物服饰,大多用金线勾描,建筑、树木、山石也往往用金线、金点加以装饰。
瓦当、滴水是西夏最为常见的建筑构件,制作精美、纹样多变。用于屋脊、角梁的鸱吻、套兽及迦陵频伽、摩羯、海狮等各种动物脊饰,是西夏建筑构件中匠心独运的重彩之笔。其质地有琉璃、红陶、灰陶等,均采用分模的方法制成,模具的雕刻线条刻画或精细,或简洁粗犷,形象气势威猛生动。
西夏建筑遗址和建筑物多用灰陶素面方砖和长条砖,少见琉璃质的,其明显特征是多数砖背有手掌印纹,这在他朝是极少见到的,因而它也就成为西夏砖的一个明显特征。建筑基部多用绳纹条砖,所印绳纹清晰整齐,正面中部往往有一印模,其中印一阳文汉字,计有“州、任、牛、黄”等字,疑为工匠之姓氏。
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精品文物展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4月20日
展览地点:杭州博物馆(杭州粮道山18号)
展览内容: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96件套,其中包括从素有“东方金字塔”美誉的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牛等国宝级文物和国家一级文物27件。
开放情况:周二至周日 9:00-16:30
__________
西夏又招驸马了
(长按图片一键支持我们)
__________
出品:林梢青
本辑统筹:郑施诗
编辑|制作:付玉婷 郑施诗
__________
ART一点
专注全球优质艺术展览体验
现已开通评论功能
留言分享你的看展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