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学习笔记:需求优先级方法(需求做还是不做)

敏捷开发学习笔记:需求优先级方法(需求做还是不做)_第1张图片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DMyNTE4Ng==&mid=401739882&idx=1&sn=531e9ea49456e55a8437cd8b995c5237&mpshare=1&scene=23&srcid=0306Xub1QrGlx3FpBAAux7W1#rd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question.",描述的正是哈姆雷特遇到的困境。其实我们在软件开发中,也经常需要做这样的抉择:“这个需求做还是不做:就是这个问题”。

  1. 每个需求都是为了带给我们客户和系统价值,但这个价值如何衡量?这是个问题。

  2. 麻烦的是,做个需求并不是免费的,它是需要工作量的,是需要成本的。成本有多大?这是个问题。并且投入到这个需求,很有可能就没有精力投入另一个需求的工作了。还有,我们如何正确的评估工作量?

  3. 最可恶的是,需求一旦提出,是有交付时间要求的。需求什么时候能够交付;这是个问题。这个很麻烦。如果我们能全职投入这个需求,或许我们能够承诺一个时间,但往往时间投入并不完全控制在我们手里,因为有多方面的需求来源,我们根本忙不过来。


怎么办?我们处在一个困境中,而且这个困境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地发生在我们的身上。遍体鳞伤之后应该有所经验了吧?我们还是需要持续学习的。本文会介绍几种办法和思路,供你参考。


1. 卡诺模型:需求必要性分析


首先,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实现了这个需求能带给我们的收益,更要考虑如果我们不实现这个需求又会怎么样,这就是成熟的卡诺模型方法的本质。比方说,你看到一件新衣服或者一款新手机等等,你特别喜欢,特别想买,这时不妨问问自己,如果不买会怎么样?如果不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就不买呗,这能防止一时的冲动。

卡诺模型的本质就是把必要性分析系统化。当接到一个需求的时候,卡诺模型建议你考虑两个问题:

  1. 正面问题:如果实现这个需求,用户会有什么感觉?

  2. 反面问题:如果不实现这个需求,用户会有什么感觉?


针对这两个问题,你会有以下其中的一种反馈:

  1. 喜欢(Like):做为用户,我喜欢(I like it that way)。

  2. 基本期望(Expect):做为用户,我觉得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I expect it to be that way)。

  3. 没感觉(Neutral):做为用户,我没什么感觉(I am neutral)。

  4. 可容忍(Tolerate):做为用户,我可以容忍(I can live with it that way) 。

  5. 讨厌(Dislike):做为用户,我会讨厌(I dislike it that way)。


比方说,如果在手机或笔记本中,运营商或者厂商安装一些所谓的免费应用,对于这个功能,

  • 如果实现的话,用户会很[讨厌],很反感。

  • 如果不实现这个需求,反而你觉得是一个[基本期望],本来就是应该这个样子的。 

再比方说,一个手机能够非常智能的帮你美拍。

  • 如果实现这个需求,用户会很[喜欢]。

  • 如果不实现的话,用户有可能觉得[无所谓]。


如图所示:不同的需求会有不同的正反面的反馈。横轴表示假如没有这个需求,用户的态度是什么;竖轴表示假如有,用户的态度又是什么,两者交叉就得出了这个需求的用户价值,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地决策:这个需求,做还是不做的问题。


敏捷开发学习笔记:需求优先级方法(需求做还是不做)_第2张图片


在每个交叉点,卡诺模型区别需求必要性的类别如下:

  1. 有吸引的-Attractive(A)

  2. 必需的-Must-be(M)

  3. 正向的-One-dimensional(O)

  4. 无所谓:Indifferent(I)

  5. 反向:Reversed(R)

  6. 可疑:Questionable(Q)


按照卡诺正反面矩阵,我们刚才的例子可以区分为:

  • 免费应用属于[反向]需求

  • 美拍功能属于[有吸引的]需求



在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应该先实现[必需的]需求,然后[正向的]需求,然后[有吸引的]。

  1. [必需的]需求不实现不行。一台手机不能够通话是不行的。

  2. [正向的]需求往往是性能需求,性能越好,用户越喜欢。当然,哪些性能指标要达成,达到什么程度,那是由【必需的】需求来商定的。

  3. [有吸引的]需求能给产品添增一些点缀,给用户一种友好的感觉。


2. ROI需求性价比分析

在文章的开头,我说过做一个需求是有代价的,是需要成本和投入工作量的。在考虑需求和必要性的时候,两个需求之间,哪个优先级比较高,不仅仅要考虑它的价值,还要考虑它的成本和工作量。

  1. 两个需求,如果工作量一样,选择价值比较高的。

  2. 两个需求,如果价值是同等,选择工作量比较低的。

  3. 如果两个需求工作量和价值都不同的话,我们可以考虑他们的性价比(ROI-Return On Investment)。


敏捷开发学习笔记:需求优先级方法(需求做还是不做)_第3张图片

工作量可以通过故事点、功能点、理想人天等来评估。不管大家对工作量的评估能力如何,准确性如何,大家应该有工作量评估的经验。但是,对于价值这方面,相信大家相对比较陌生。性价比(ROI)排序使用的前提是一个价值体系。

每个产品都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以价值定义也不同。我简单的介绍一个供参考价值维度的定义:

  1. 目标符合度:每个产品通常有些规划的演进方向,这个需求是否符合演进方向。

  2. 有用度:这个需求对用户有多大的用途。

  3. 好用度:使用这个需求的时候,用户必需要费多少力。


以下表格以一个类似Instagram的社交分享的应用为例。对每个维度,你可以简单的打个分。


敏捷开发学习笔记:需求优先级方法(需求做还是不做)_第4张图片


比方说,“美拍功能”已经在今年的规划当中,所以目标符合度很高。相反的,“黑白照相”不在规划中,所以相对低。“一键式分享上传”对用户非常有用,而且能提高用户体验(好用),所以在这两个维度它的分数是很高的。综合价值是三个维度的乘法。性价比是综合价值除以工作量。从这个例子,你可以看到“一键式分享”的性价比远远超过其他需求,所以就立刻把它实现吧!

3.  容量分配和预测

团队的开发投入不仅仅是一直增加新功能。他们也必需投入一些技术的演进预研(比如从Java7升级到Java8,从SQL数据库升级到NoSQL数据库)。功能和技术演进基本上是两回事,该如何比较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容量分配。比方说,每轮迭代分配50%的时间开发新需求,20%的时间进行架构优化,30%用来解决遗留问题。

敏捷开发学习笔记:需求优先级方法(需求做还是不做)_第5张图片
这样一来,不同的新需求相互之间排序,架构优化工作相互之间排序,遗留问题相互之间排序。

不同种类的工作比重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调整。以下图例是当前一个迭代和后续三个迭代的容量分配预测。有这样的预测,你才能够有一个或许可靠的需求完成时间预测。


敏捷开发学习笔记:需求优先级方法(需求做还是不做)_第6张图片


不可回避地是,需求的实现,客户或领导是有交付时间要求的。往往这个时间要求是完全不考虑你当前在忙什么,当前有多少时间安排来实现他的需求。需求方和领导觉得他有你百分之百的时间,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容量预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这个容量预测必须透明化。每轮迭代有可能交付的需求和他们的工作量也必须透明。只有在这样一个公开环境的基础上,双方(需求方和实现方)才能够共同的向上改进。


4. 要点总结

软件开发中,需求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介绍了几种方法,我肯定它们能够在你的运作当中派上用场。

  1. 卡诺模型考虑,某个需求不做又会怎么样。

  2. ROI性价比排序,有工作量作为分母,促进需求的最小化。

  3. 容量分配,把团队能够做的事透明化,减少需求方不合理的压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敏捷开发学习笔记:需求优先级方法(需求做还是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