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简介
二、函数
1. asctime([tuple]) -> string
2. clock() -> floating point number
3. ctime(seconds) -> string
4. gmtime([seconds]) -> (tm_year, tm_mon, tm_mday, tm_hour, tm_min, tm_sec, tm_wday, tm_yday, tm_isdst)
5. localtime([seconds]) -> (tm_year,tm_mon,tm_mday,tm_hour,tm_min, tm_sec,tm_wday,tm_yday,tm_isdst)
6. mktime(tuple) -> floating point number
7. sleep(seconds)
8. time() -> floating point number
9. strftime(format[, tuple]) -> string
10. strptime(string, format) -> struct_time
time是python自带的模块,用于处理时间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操作时间的函数。以下说明针对于 python2.7,其他版本可能有所差异。模块提供了两个种表示时间的格式:
1.时间戳:
以秒表示从“新纪元”到现在的时间,称为 UTC 或者 GMT。这个“新纪元”指的就是1970年1月1日。所以时间戳指的就是从“新纪元”到某一个时间一共过去了多少秒,可能是一个整数,也可能是一个浮点数。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有兴趣的可以读下这篇文章:戳这里
2.一个包括 9 个元素的元祖,这 9 个元素分别为:
将元组格式的时间转换成字符串格式。
例如:
time.asctime((2016,5,11,12,30,50,5,163,0))
如果 tuple 没有给,将调用 localtime() 方法,获取现在的时间。
这个有点特殊,会因系统的不同而不同,在 win 平台中,第一次调用,返回的是进程运行的实际时间。而第二次之后的调用时是第一次调用以后到这次调用时间。(实际上是以WIN32上QueryPerformanceCounter()为基础,它比毫秒表示更为精确),代码示例:
import ti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time.sleep(1)
print "clock1:%s" % time.clock()
time.sleep(1)
print "clock2:%s" % time.clock()
time.sleep(1)
print "clock3:%s" % time.clock()
输出:
所谓的进程运行的时间,我觉得更像运行第一次调用的这段代码所需的时间,因为不管在第一次调用前用 sleep 停顿又或是进行一其他操作,其输出变化也不大。
import ti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b = []
for x in range(1000):
b.append(x)
time.sleep(1)
print("clock1:%s" % time.clock())
time.sleep(1)
print("clock2:%s" % time.clock())
time.sleep(1)
print("clock3:%s" % time.clock())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误还是其他,现在先这样理解着,有问题我以后再改正。而在 Unix 系统中(虽然 win 也是由 unix 发展而来的),它返回的是“进程时间”,它是用秒表示的浮点数(时间戳)。面是一段实验代码:
import time.urllib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start at:',time.ctime())
try:
ur_open = urllib.urlopen('http://www.facebook.com')
except:
print('error',time.ctime())
time.sleep(1)
print("clock1:%s" % time.clock())
try:
ur_open = urllib.urlopen('http://www.facebook.com')
except:
print('error',time.ctime())
time.sleep(1)
print("clock2:%s" % time.clock())
try:
ur_open = urllib.urlopen('http://www.facebook.com')
except:
print('error',time.ctime())
time.sleep(1)
print("clock3:%s" % time.clock())
我试图多次打开一个“不存在”的网站,看看所谓的“进程时间”是什么:
可以看到我时间花费了1分多种,但是进程时间到最后却只有 0.03 秒,参照这篇文章(戳这里),我觉得应该是进程占用 cpu 的时间,因为打开远程网页属于远程 I/O 操作,并不需要大量的 cpu 计算,所以进程时间就很短了。当然这是我的推测,暂时没有找到相应的文章说明,就先这样理解着吧,以后有错再改。
将一个时间戳(默认为当前时间)转换成一个时间字符串。相当于 asctime(localtime(seconds)) 。
将一个时间戳格式的转换为UTC时区(0时区,中国为 UTC+8)的元组格式。如果没有给参数,则默认为本地时间。
然而我实际的时间是14点,14 = 6 + 8。所以要注意下时区。
将一个时间戳转换为当前时区的元组格式。如果没有给参数,则默认为本地时间。
将一个元祖格式的时间转换为时间戳格式。
线程将推迟指定的时间后运行,单位为秒。其精度为亚秒级。
关于精度级别:
分钟级:以分钟为单位,即速度按分钟计算,7200转/分
秒级:以秒为单位,即速度按秒计算,1GHz/秒
亚秒级:没有达到秒的速度,即1GHz/1.2秒
返回当前时间的时间戳。
如果系统的时钟支持,可能会出现分数的形式。
把一个代表时间的元组转换为指定格式的字符串,如果没有传入tuple ,将调用localtime() 。如果元组中任何一个元素越界(不在范围内),将抛出 ValueError 错误。
关于format的表格:
格式 | 含义 | 备注 |
%a | 本地(locale)简化星期名称 | |
%A | 本地完整星期名称 | |
%b | 本地简化月份名称 | |
%B | 本地完整月份名称 | |
%c | 本地相应的日期和时间表示 | |
%d | 一个月中的第几天(01 - 31) | |
%H | 一天中的第几个小时(24小时制,00 - 23) | |
%I | 第几个小时(12小时制,01 - 12) | |
%j | 一年中的第几天(001 - 366) | |
%m | 月份(01 - 12) | |
%M | 分钟数(00 - 59) | |
%p | 本地am或者pm的相应符 | 1 |
%S | 秒(01 - 61) | 2 |
%U | 一年中的星期数。(00 - 53星期天是一个星期的开始。)第一个星期天之前的所有天数都放在第0周。 | 3 |
%w | 一个星期中的第几天(0 - 6,0是星期天) | 3 |
%W | 和%U基本相同,不同的是%W以星期一为一个星期的开始。 | |
%x | 本地相应日期 | |
%X | 本地相应时间 | |
%y | 去掉世纪的年份(00 - 99) | |
%Y | 完整的年份 | |
%Z | 时区的名字(如果不存在为空字符) | |
%% | ‘%’字符 |
备注:
参考资料:戳这里
例子:
将字符串格式的时间转换成元祖格式的。是上面方法的逆向。
总结:
import time
def tic():
globals()['tt'] = time.clock()
def toc():
print '\nElapsed time: %.8f seconds\n' % (time.clock()-globals()['tt'])
使用示例
from mytictoc import tic, toc
tic()
for i in range(100000):
pass
toc()
运行结果
Python 2.7.2 (default, Jun 12 2011, 15:08:59) [MSC v.1500 32 bit (Intel)] on win32
Type "copy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 ================================ RESTART ================================
>>>
Elapsed time: 0.01879716 secon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