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等一回--通过货币发展变迁史窥探央行数字货币DCEP

前言

10月28日,上海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会上演讲“数字化重塑金融全球生态”主题中,着重提及了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一种全新的加密电子货币体系。底层的技术据我分析,应该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等。
货币,或者说,是大部分人一生的牵绊。货币到底是什么,DCEP“看不见摸不着,挺虚的,纸质人民币用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发展?”,正好笔者大学里学的是货币银行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双专业,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所以试着就其发展脉络分析一下。

货币的“表”和“里”

通过分析,我发现货币的“表”和“里”。人们熟悉的往往是货币的“表”,也就是货币的具体形态。过年了,我们问小孩子什么是钱,可能小孩子会扬一扬手中的几张红色毛爷爷,说“钱就是这个”。大人们喜欢钱,可能是因为钱能换到很多好东西。
其实说的都是货币,只不过一个是说货币的“表”,而另一个,说的是货币的“里”。

看了很多材料,对货币的阶段划分我总觉得还是太复杂,也不怪那些作者,货币的发展变迁是以千年为维度的。依我看就3个大阶段,按技术的习惯,我称之为,大版本号。 依据的是货币的“里”的变化。这3个大阶段下,其“表”的变化,又可以在某个大版本号下细分小版本号。

  • 1商品货币(含实物货币(1.1)、金属货币(1.2)两个阶段)
  • 2信用货币(纸币以及其他法偿货币)
  • 3数学货币

为什么这么划分呢?货币,其本质是“里”,最重要的是“里”被人信任,有信任则这种货币会产生、发展,无信任,则这种货币会消亡。所以大阶段划分依据是人们对货币的信任问题。

商品货币,除了做货币外,其本身也是中商品,有自身的价值,也就是其信任问题是靠内在价值解决的

信用货币,是靠主权国家的信用作为后盾的,本身没有价值

数学货币,其信任问题是设计之初就考虑在内的,是靠其内在运作机制和计算机密码学来保证的(无法超发、身份验证、共识机制、无法篡改)

注意,一种货币替换另外一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是出现两者的杂交种,然后慢慢过渡到后一者的纯种。

以人类历史发生过的信用货币替换商品货币(主要是金属货币)过程,延续了近千年。 宋朝出现了交子,有人说是最早的纸币,其实交子更像是汇票,到最后要兑换成金银的。也就是说其信用,最后还是靠金银本身价值,而不是宋朝政府的信用。

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立法规定美元的法偿性,才有了真正成形的信用货币,而之前的纸币可以称之为代币,属于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的混合体(但偏向金属货币)。另外像信用卡和支付宝之类,都只是支付工具,还没到货币这一层(有点像交子之于金银)。

半个世纪后,人类社会开始出现数学货币,第一个是比特币,最近央行在研究数学货币,由国家发行,那这个中国数学货币其实也是信用货币和数学货币的混合体(但偏向信用货币)

后记

  • 信用货币是当前的主流,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虽然比较非主流,但笔者并不认为信用货币是货币的终极形态。参考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对多元货币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就像当代计算机技术,分布式应用取代了集中式应用,也许下一个千年之后,货币也能以分布式的方式发行,相信那时候的国民经济运行必将更加有容错性,健壮性,去掉了信用货币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弊端,甚至能用编程的方式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 货币所用的技术,必将是人类社会技术的集大成者(谁叫钱这玩意这么重要呢,去钱币博物馆看看,任何和钱相关的物件,那个制作精美啊),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央行的DCEP是高度依赖于技术的,也会带动国内的密码学,网络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DCEP不“虚”。期待央行的DCEP早日实现。
  • 货币的发展变迁是以千年为维度的,历史的长河中大部分的人,从生到死,其对货币的认知是没有大的变化,我们这代人能遇上货币形态的一点变化,也算是千载难逢。

你可能感兴趣的:(区块链,互联网开发,分布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