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镜常常串联使用多个磁透镜来达到更高的灵活性。例如,用二级或三级聚光镜可以带来更好的照明效果,可以在多个模式之间灵活地切换;位于电镜成像末端的图像放大系统,常使用四个或更多的透镜来满足日常多变的需求,一系列的放倍数,色差等成像畸变的校正,现图像旋转等。物镜是一台电镜的核心部件,形成了样品的第一次成象的图像,就决定了最终成像的分辨率和反差强度。有一系列用于标示物镜性能的指标,分辨率和最大样品倾角等。
首先来介绍一个概念,景深。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景深是指远近两端样品聚焦清晰的距离。如图
取决于辐射的波长和物镜数值孔径,般来说,波长越大,物镜值孔径越小,镜的景深越大。
在电镜观察实验中,要景深大于超薄切片样品的厚度(0.1微米),其中所有特征都可以聚焦成像。同时,透射电镜使用较小的光阑使得样品能在沿光轴很长的一段距离内(大于一米)都能成可聚焦的像,而使得成像系统投影镜下方有额外的空间安放各种图像记录装置。
不同照明光源产生不同波长的光波,可见光波长在纳米到纳米之间。德国物理学家阿贝尔在光的波动性基础上建立了第一套光学成像理论,结束了人们关于玻璃透镜本身是光学成像分辨率限制的主要因素的认识。人们发现可见光较大的波长才是这个最根本因素。于是,为了提高成像分辨率,必须寻找一种光源,能够产生波长更短的波,就为电镜的出现提供了契机。电子是一种带电粒子,此运动电子轨迹可以被电磁场弯曲。利用这种性质,人们制造了加速器,透镜和象散校正装置。电子的电量约为库仑,而电子的质量为千克,相比之下会较质量为其倍的中子会对样品产生更少的损伤。通过电子对荧光物质的冲击,以将电子的能量转换为光子,其成像;电子也能激活感光颗粒,得影像在胶卷中显现出来。电子作为带电粒子,穿透样品时会与样品中的原子发生相当的相互作用(约为X射线的1000倍)。通过电子或激发X射线,这些电子与样品间的强相互作用将使样品结构相关信息传播出去,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透射电镜反差图像,激发射线谱,射花样)。
2018-12-1715:37:35
之后是夫郎禾费衍射:
先解释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惠更斯原理主要内容为:行进中的波阵面上任一点都可看作是新的次波源,而从波阵面上各点发出的许多次波所形成的包络面,就是原波面在一定时间内所传播到的新波面。如图
菲涅耳对惠更斯原理的改进
菲涅耳在惠更斯原理的基础上,补充了描述次波的基本特征--相位和振幅的定量表示式,并增加了"次波相干叠加"的原理,从而发展成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这个原理的内容表述如下:
面积元dS所发出的各次波的振幅和相位满足下面四个假设:
(1)在波动理论中,波面是一个等位相面。因而可以认为dS面上各点所发出的所有次波都有相同的初位相(可令其为零)。
(2)次波在P点处所引起的振动的振幅与r成反比。 这相当于表明次波是球面波。
(3)从面元dS所发次波在P处的振幅正比于dS的面积,且与倾角θ有关,其中θ为dS的法线N与dS到P点的连线r之间的夹角,即从dS发出的次波到达P点时的振幅随θ的增大而减小(倾斜因数)。
(4)次波在P点处的位相,由光程nr决定。
说白了,一个是对子波的振幅和相位做了定量的描述,另一个就是说明空间上的任意一点的振动都是由所有子波在该点叠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