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若干语句组成的语句块、函数名称、参数列表构成,它是组织代码的最小单元。
完成一定功能
结构化编程对代码的最基本封装,一般按照功能组织一段代码
封装的目的为了复用,减少冗余代码
代码更加简洁美观、可读易懂
内建函数,如max()、min()、sum()等
库函数,如math.ceil()
自定义函数,使用def关键字定义
def 函数名(参数列表):
函数体(代码块)
[return 函数值]
函数名就是标识符,命名要求一样
语句块必须缩进,约定4个空格
Python的函数若没有return语句,会隐式返回一个None值
定义中的参数列表称为形式参数,只是一种符号表达(标识符),简称形参。
def add(x,y): #函数定义,创建一个标识符 add 指向 函数对象
return x+y
add(3,4)#函数的调用,函数名后使用小括号,小括号中填入实实在在的参数,简称实参
def add(x,y):
pass #返回None
函数的定义,只声明了一个函数,它不能被执行,需要调用才能执行。
调用:函数名+(实参)
调用时写的参数是实际参数,简称实参。
函数是可调用的对象。查看是否可调用callable()。
函数在定义是要约定好形式参数,调用时也提供足够的实际参数,一般来说,形参和实参个数要一致。
add(4,5)
add(x=4,y=5)
add(y=5,x=4)
要求位置参数必须在关键字传参之前传入,位置参数是按位置对应的。
缺省值也称为默认值,可以在函数定义时,为形参增加一个缺省值。其作用:
参数的默认值可以在未传入足够的实参的时候,对没有给定实参的参数赋值为默认值
参数非常多的时候,并不需要用户每次都输入所有的参数,简化参数调用
def add(x=4,y=5):
return x+y
add(),add(10),add(10,y=6),add(11,10)
能否这样定义def add(x, y=5) 或 def add(x=4, y)?
def add(x=4, y)
SyntaxError: non-default argument follows default argument
#位置参数必须在关键字参数之前传入
可变位置参数
在形参前使用*表示该形参是可变位置参数,可以接受多个实参
它将收集来的实参封装成元组
可变位置参数不能用关键字传参
def fn(x,*args):
print(x)
print(args)
fn(3,args=4) #error
def showconfig(**kwargs)
print(type(kwargs))
print(kwargs)
showconfig(a=1,b=2)
def fn1(x,**kwargs):
print(x)
print(kwargs)
fn1(5,kwargs=7) #这里是将kwargs作为一个key
参数顺序:普通参数、可变位置参数、可变关键字参数
def showconfig(username,password,**kwargs):
pass
def showconfig(username,*args,**kwargs):
pass
有可变位置参数和可变关键字参数
可变位置参数在形参前使用*
可变关键字参数在形参定义前使用**
可变位置参数和可变关键字参数都可以收集若干个实参,分别返回tuple、dict。
混合使用参数的时候,顺序为参数顺序:普通参数、可变位置参数、可变关键字参数。
def fn(x,y,*args,**kwargs):
print(x,y,args,kwargs)
fn(3,5)
fn(3,4,5,a=3,b=5)
def fn(*args,x,y,**kwargs):
print(x,y,args,kwargs)
fn(3, 5)#Error
fn(3, 4, 5, a=3, b=5)#Error
fn(3, 5, y=6, x=7, a=1, b='abc')
在Python3之后,新增了keyword-only参数。
keyword-only参数:在形参定义时,在一个*之后,或一个可变位置参数之后,出现的普通参数,就已经不是普通参数了,称为keyword-only参数。采用关键字传参。
*后所有的普通参数都变成了keyword-only参数。
def fn(*, x, y):
print(x, y)
fn(x=6, y=7)
def fn4(**kwargs,x):
print(x)
print(kwargs)
fn4(x=1, y=2, z=3)#Error 语法错误,可变关键字参数将关键字传参全部收集
参数列表参数一般顺序是:普通参数、缺省参数、可变位置参数、keyword-only参数(可带缺省值)、可变关键字参数。
注意:
代码应该易读易懂,而不是为难别人
请按照书写习惯定义函数参数
def fn(x,y,z,*args,m=4,n,**kwargs):
print(x,y,z,m,n)
print(args)
print(kwargs)
定义最常用参数为普通参数,可不提供缺省值,必须由用户提供。注意这些参数的顺序,最常用的先定义。
将必须使用名称的才能使用的参数,定义为keyword-only参数,要求必须使用关键字传参。
如果函数有很多参数,无法逐一定义,可使用可变参数。如果需要知道这些参数的意义,则使用可变关键字参数收集。
必须在传实参的时候使用
def add(x, y):
print(x,y)
return x+y
add(*[4,5]),add(*(4,5)),add(*{4,5}),add(*rnage(4,6))
def add(x, y, *args):
print(x,y)
return x+y
add(3, 4, 5)
add(*{'a':3,'b':4}) #-->add(*{'a':3,'b':4}.keys())
add(**{'x': 1}, 'y': 4)) #-->解构成x=1,y=4,只有dict可以使用,但是字典的key必须和函数的形参一致
在给参数提供实参的时候,可以在可迭代对象前使用*或**来进行结构的解构,提取出其中所有元素作为函数参数
使用*解构成位置传参
使用**解构成关键字传参
提取出来的元素数目和参数要匹配
python函数使用return语句返回值
所有函数都有返回值,如果没有return语句,隐式调用return None
return语句并不一定是函数语句的最后一条语句
一个函数可以存在多个return语句,但是只有一条可以被执行。如果没有一条return语句被执行到,隐式调用return None
如果有必要,可以显示调用 return None,可简写return
如果函数执行了return语句,函数就会返回,当前语句之后的其他语句就不会被执行了
函数不能同时返回多个值,看似返回多个值,实则隐式的被封装成一个元组
一个标识符(变量)的可见范围。
每个函数都会开辟一个作用域,函数内部的变量不能超出函数的范围。
基本原则:
一般来讲外部作用域变量在函数内部可见,可以使用,
反过来,函数内部的局部变量,不能在函数外部看到。
def outer():
x = 100 #局部变量,local变量,临时变量
def inner():
x = 200 #赋值即定义
print('inner',x)
inner()
print('outer',x)
outer()
从执行结果来看:
外层变量在内部可见
内层作用域inner中,如果定义了x = 200,相当于在当前函数inner作用域中重新定义了一个新的变量x,但是,这个x并不能覆盖掉外部作用域outer中的变量x.只不过对于inner函数来说,其只能可见自己作用域中定义的变量x。
其实,inner不过就是一个标识符,就是一个函数outer内部定义的变量而已。
x = 100
def inner():
#x += 100 #error
x = x + 100 #赋值即定义
print('inner',x)
inner()
原因分析:
x += 100 相当于 x = x + 100(赋值即定义)在inner作用域中,定义局域变量x,但是x并未被赋值 ,可以理解为 None = None + 100
x = 100
def fn():
print(x) #error
x = 200 #赋值即定义
print(x)
fn()
print(x)
原因分析:
在fn作用域中,定义局域变量x,执行print语句时,x并未被赋值。
使用global关键字变量,将foo内的x声明为使用外部的全局作用域中定义的x
全局作用域中必须有x的定义
def fn():
global x
x = 200
print(1, x)
fn()
print(2,x)
使用global关键字定义的变量,是全局变量,不再是局域变量
x += 1 这种是特殊形式产生的错误原因?
先引用后赋值,而python动态语言是赋值才算定义,才能被引用。解决办法,在这条语句钱增加x=0 之类的赋值语句会重新定义局部变量x,但是,一旦这个作用域中使用global声明x为全局变量。
def fn(y=[]):
y.append(1)
return y
fn()
fn()
print(fn()) 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1,1,1],fn函数中y.append(1)语句,y是引用了[]的地址。
y = []
def fn(x):
x.append(1)
return x
fn(y)
fn(y)
print(y)
c = 100
def inc(a):
return a + 1
c = inc(c)
c = inc(c)
print(c)
自由变量:未在本地作用域中定义的变量。例如定义在内层函数外的外层函数的作用域中的变量。
闭包:就是一个概念,出现在嵌套函数中,指的是内层函数引用到了外层函数的自由变量,就形成了闭包。
def counter():
c = [0]
def inc():
c[0] += 1
return c[0]
return inc #返回inc函数对象,注意这个函数对象并不释放,因为m记着,引用计数不为0
m = counter()
m()
nonlocal 不在本地作用域中定义,在上级作用域中定义,但不在global作用域中定义
def counter():
c = 0
def inc():
nonlocal c
c += 1
return c
return inc #返回inc函数对象
m = counter()
m()
m()
print(m())
def foo(x=1):
x += 1
print(x)
foo()
foo()
def bar(x=[]): #引用类型,x引用[]的地址
x.append[1]
print(x)
bar()
bar()
为什么第二次打印是[1,1]?
l3 = []
l3 += 5 #相当于l3.extend(5) 就地修改 列表可修改
c = 'abc'
c += 'd' --> c = c + 'd' #字符串不可变,生成新的地址
外层的内层能看见,内层的外层看不见
Local,本地作用域、局部作用域的local命名空间。函数调用时创建,调用结束消亡
Enclosing,Python2.2时引入了嵌套函数,实现了闭包,这个就是嵌套函数的外部函数命名空间
Global,全局作用域,即一个模块的命名空间。模块被import时创建,解释器退出时消亡
Build-in,内置模块的命名空间,解释器启动时创建,解释器退出时消亡
所有一个名词的查找顺序就是LEGB
定义一个函数就是生成一个函数对象,函数名指向的就是函数对象
可以使用del语句删除函数,使其引用计数减1
可以使用同名标识符覆盖原有定义,本质上也是使其引用计数减1
Python程序结束时,所有对象销毁
函数也是对象,也不例外,是否销毁,还是看引用计数是否减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