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袁隆平的落选与路甬祥的遗憾》想到我的认证之路

本文属spanzhang(张友邦)原创,发布地址为:http://blog.csdn.net/spanzhang。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原文之出处,谢谢!

刚刚看到新浪博客头条推荐《袁隆平的落选与路甬祥的遗憾》(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c360d701008ut2.html),想到了很多,却不知道该怎么说。国人是喜欢被麻木的,趁现在还有一丝未被麻木的神经,写一点胡乱的感受。

袁隆平的遭遇是一个典型的人才问题。我不知道袁隆平本人是不是希望或者看重这个院士头衔,但大多数中国人是希望的。而结果是体制或者环境的一些特殊原因造成了亿万人民认同的科学家落选科学院院士称号。习惯麻木的可以阿Q的想,获得广大人民认同比一个科学院院士称号更有意义。所谓科学院院士,似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研究成果。被冠以那么一个毫无价值的称号也许是一种弱弱的侮辱。人民心安理得,院士们更心安理得。而有一丝醒悟或者未受感染的神经会在激烈颤动之后无可奈何,慢慢趋于麻木。

对于职称的评定,对于搞IT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是很熟悉。至少我不熟悉,也不是很在乎。但是国有体制转型过来的人大都很在乎职称,因为它直接牵涉到的是“利益”两个字。虽然在IT界,对职称没有太多的关注,但同样对学历和认证非常关心。好些人就因为不是本科学历被招聘方拒之门外,但他们的能力我看已经很不错了。和很多高学历的人共事过,能力真的参差不齐。差的无法想象,好的也无法想像。

人才的价值体现是多方面的,社会的认可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面,所以各种IT认证满天飞。任何认证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都还不错,可到后来都会贬值。随便也回忆一下当年考证的经历,颇有戏剧性。当年我考微软认证的时候没几个人知道那个事,我因为新浪潮赞助篮球比赛的事情知道了这个认证。当时没事做,也是出于一种寻求认可的心态就报了名。微软当时出的参考资料也都还是英文的,还没有人翻译。到了考试那天,早早的跑过去了,接待我的那个工作人员还挺漂亮的说。后来就进了我这辈子进过得最小的考场,里面就两个人参加考试,和我一起考试的另一个人是男的,所以没和他搭话。没想到考试一结束就知道那一门考试的结果,当时觉得好快啊。后来拿了证之后就没再管微软认证的相关消息了。但听朋友说后来变味了,考题到处都是。虽然在考试之前签了协议不泄漏考题,但考过的人还是把记得的题目全放出来了。结果大家备考就成了背题库。

99年抱着玩的心态报了个中级程序员,后来考试基本上就是基础知识加上C语言。没到半个小时我就出考场了,因为我知道结果已经没有悬念了。第二年的软考本来想报一个高级程序员的,后来发现高级程序员和系统分析员的报名费是一样的,所以就干脆报了个系分。当时找不到任何参考资料,唯独有一个涵盖面巨广的考试大纲。后来没有做任何复习准备,因为大纲实在太大,不知道怎么去准备。另外,当时在系里的教研室做一个模式识别的课题以及在学校基础部做一个监控方面的系统,也没什么时间准备那个学校之外的考试。到考试那天差点没去,一方面觉得没把握,另外被窝也很暖和。最后还是挣扎着起了床向同学借了辆自行车跑过去了。等找到考场的时候考试已经开始了几分钟了。三场考试下来,感觉良好。后来得知我和计算机系的那个师兄(叫王益,失去联系多年)都过了,湖南省另外还有5个人也过了。现在软考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划分了很多花样出来,参考资料也很丰富。但总觉得没当年的感觉了。

总的说来,我觉得作为IT从业人员来讲,认证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本身的能力占更重要的地位,因为我们都需要做事情,而一做事情就肯定能看出水平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袁隆平的落选与路甬祥的遗憾》想到我的认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