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儒家,佛教之比较

中国五大盛世:

1.战国盛世

2.西汉“文景之治”发展到汉武帝而极盛

3.唐代“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

4.明代“永宣之治”称盛

5.清代“康雍乾盛世”


五大盛世的国教:

1.战 国时的学术与文化,真正展现了盛世景象。自春秋以来,各种学派纷纷出现,逐渐形成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争鸣的景象。胸怀专门知识的“士”,自 由探讨对自然界、对人世间及人的思维方式的新认识,自由表达学术见解,提出一系列治国谋略和济世方案。他们或招收学生传授学说,或到各国传播思想,或整理典籍,潜心著述。各国国君广招天下贤士,形成“养士”风气。齐宣王招学者千余人,聚都城稷门外,自由讲学,形成“稷下学派”。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 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等贵族皆以“养士”而闻名。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都很开放、繁荣。春秋至战国的文化与学术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对后世影响很大,并一直延续至今。

2.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在刘邦吕后的时候很是推崇老黄之说,也就是道教,不过到了汉武帝时候,为了巩固统治,重用了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准儒术”

3.唐太宗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唐高祖制定的“老先、次孔、末后释宗”的政策,让道教居首位,儒教(即儒家)居次席,佛教居第三.但与此同时,又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特别重视儒家

4.虽 远不如盛唐,亦并非无所建树。《永乐大典》,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空前规模的系统整理。这部巨制类书,集中了各层次学者2100多名,历时3年而成。明成祖 还组织学者编篡《明太祖实录》、《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天下郡县志》、《列女传》等史地、论理纲常、阐扬儒家思想的书约30多种。

5.康 乾时期的文化,发端于顺治时修《明史》,康熙时,著手整理前代典籍,篡修历史与阐扬理学之书,已初具规模,以《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为代表,所修不下数十种。经雍正至乾隆前期,掀起整理古籍的热潮。高宗以国家进入“全盛”而转向“文治”,大兴“礼乐”,其目的正如他借用宋代大儒张载的话说:“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高宗以此为宗旨,组织各方面专业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规模空前的编篡与整理历代文献典籍的活动


 总结:儒家pk掉道家,佛教

一家之言,勿要扔砖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