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心理学大师一起体悟生命的意义

跟心理学大师一起体悟生命的意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近花了四天阅读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跟着存在分析学说的领袖,意义疗法的心理学大师弗兰克尔一起体悟生命的意义,这种感觉棒极了。合上书本那一刻,心情百感交集,迫不及待想分享此书带给我的一些追寻生命意义的思想碰撞和发光智慧。

一个感动我的瞬间

弗兰克尔在自序中写道:在希特勒占领奥地利后,他有机会逃离集中营险境移居美国集中精力发展他的意义疗法。但是,当他发现父亲从犹太会遗址捡回来的大理石上镌刻了《十诫》的部分内容,其中的一条写着:“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他觉得这是上苍给他的暗示,此刻他生命的意义是有责任留下来保护自己的父母。当他用平静地文字回忆这段为什么身陷三年地狱般非人遭遇的集中营生活时,我打心里佩服这位勇士。生命有时就是要活得那么洒脱和奔放。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孝敬我们的父母,尤其当人生面临两难选择时,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选择陪伴父母左右,与他们一起渡过难关。因为“孝”就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链,永无连接。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没有现在的我们。所以,请大家好好爱自己的父母吧。

一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为狱友们集体开展心理疏导治疗这段记述我觉得非常精彩和有启发性。他首先引用尼采的话:“那没有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告诉大家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我们所遭遇的难以挽回的损失,如健康、家庭、幸福、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其次,引导狱友们一起乐观看未来,即使只有渺茫的机会存活下来,不试过,谁知道这个“好运气”是不是你呢?接着,他还谈到过去和现在,他觉得每个人的经历,不管是苦难还是欢乐,都属于你的独一无二和无可替代。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苦难、剥夺和死亡,我们应该正视现实严峻的处境,想着我们所爱的人正看着我们的表现,我们应该骄傲地而不是悲惨地面对苦难,并且清醒地知道如何对待死亡。最后,他讲到苦难和死亡是有意义的,但不是白白死去。狱友们听了之后,蹒跚地向他走去,眼含泪水,充满感激。

我想,此刻弗兰克尔应该感受到了这是他研究意义疗法的一个很好场所。可以说正因为三年集中营的特殊环境生活练就了他洞察人性的能力。他不断地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绝不放弃也绝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他认识到自己必须努力为未来而活下去,也从对妻子的爱、要完成自己的意义疗法著作的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还从艺术和大自然瞬间的美丽中发现了意义。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不论发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他把这不仅看作一个选择,而且是“担当自己生活重负担”的责任。出狱后他用9天时间写出了这一部发人深省的意义疗法心理学著作。这是上天回馈他集中营磨难的一份最好的礼物,也是他自己追寻生命意义的一个最佳表达方式。

一个实用的治疗恐惧症的“矛盾意向法”

书中介绍矛盾意念法在治疗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恐惧症方面有效,尤其是对预期焦虑症导致的病症有效,但它也不是万能药方。意义疗法中的“矛盾意向法”的治疗手段的技术基础源于两方面的事实:一方面,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变得不可能;另一方面,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让患恐惧症的人关注他所害怕的事情,哪怕只是一小会儿。这个过程实际是逆转患者心态的过程,直到他以相反的愿望取代原来的害怕。这样的治疗有效地降低了焦虑之帆上的风力。不过这样的治疗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类特有的幽默感中的自我审视能力。即患者要与他困扰的意念做斗争,停止与强迫做斗争,转而以自嘲的方式去取笑它。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的这种设法让患者强化症状的心理治疗方法很有效果。如有失眠患者,就建议他不睡觉看天花板;有网瘾患者,就建议他比平时上网的时间还要长;有洗碗强迫症的患者则建议他不停地洗碗。事实上,这样的反向治疗方法会神奇地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网瘾症或强迫症等等。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症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也并不会对人产生多么大的伤害,而使患者痛苦、焦虑的则是患者对症状的恐惧及对症状的看法和态度。就像古希腊哲学家爱比泰德说的:“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斯宾诺萨在他的名著《伦理学》上也曾说过:“我们只要把痛苦的情绪,塑成一幅明确清晰的图像,就不会再痛苦了。因此,一个人对这个事物的看法很重要,只要我们刻意地去强化这种痛苦、恐惧或焦虑情绪。患者的这种情绪也会随着对事物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一个告诉你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的意义疗法

意义疗法主要强调“追求意义”,意义疗法治疗师就如眼科医生,试图让患者去观察世界实际是什么样子的。激励他有待完成的潜在意义,唤醒他内心潜在的追求意义的意志,及时地提醒他所忽视的东西。意义疗法的治疗师的义务与责任就是帮患者赋能,增强自我选择的能力,继而去设定实现这种目标的意义。即在如何选择做有成就的工作,如何好好爱人,如何在苦难中选择活下去的理由这些自我选择过程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调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或适应社会和环境。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其主要的动机,而不是什么本能驱动的“次级合理化”。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对个体而言生命的意义既是独特的又是动态的。

我记得从小我比较欣赏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上说的一句话:“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经常把它抄写在作文本的扉页作为我的一种激励和鞭策。我想,这大概是我对生命意义的基本看法。我认为,人生短短几十年,活着的时候就应该活出夏天盛开的花朵那样的灿烂和奔放,努力以最好的方式享受生命体验的过程,积极主动地善待生命、珍惜生命。而面对死亡时,就可以像秋叶般静美地接受所有的结局,因为你已经经历了你想要的一切,所以死亡来临也不再遗憾。

负责任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意义疗法强调自己的一个责任:自己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我们说人要担负起责任,要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是强调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人类存在之自我超越。在读这本书时,脑子里不断浮现电影《美丽人生》中那个乐观负责的父亲形象。他为了给幼小的儿子一个美丽人生,他把集中营辛苦的生存模式编织成一个与儿子一起外出度假做游戏赢大奖的美丽谎言。在片中把父爱的责任表达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牺牲生命的伟大意义。

这是一本心理学教科书,也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启迪书。不仅洞察了真实又微妙的集中营囚犯的三个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从刚开始的恐慌到后来的冷漠再到释放后的彻底放松,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把人性的解读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角度。在这个集中营特定的环境下,让我明白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人是一种非常有弹性和韧性的物种。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就如作者所说: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心理学大师一起体悟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