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1张图片
弗吉尼·亚伍尔芙

身为伦敦布鲁姆斯伯里文艺圈健将,伍尔芙深受美学、弗洛伊德、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

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是英国20世纪初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位女性作家,是女性主义的创始人,更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开创者和代表作家。她生于1882年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在1941年投水自尽。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2张图片
(电影《时时刻刻》场景)

小说以意识流创作为主

创作早期,著名短篇小说《邱园记事》和《墙上的斑点》,是她进行实验的两个经典。

1922年,伍尔芙推出第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雅各的房间》

1925年,她出版了艺术上非常成熟完美的《达罗威夫人》

1927年,出版了在复杂性方面胜过以前任何一部作品的长篇小说《到灯塔去》。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3张图片

“好,要是明儿天晴,准让你去,”拉姆齐夫人说。“可是你得很早起床,”她补充道。

这便是小说的开头,从生活中直接截取一段插入,非常突然,就跟《达洛卫夫人》的开头“达洛卫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一样。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4张图片
(电影《时时刻刻》场景)             

这突兀的开头,体现出意识流作家对人生、对艺术的看法:他们认为生活是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局的,只是绵延不绝的过程。因此,艺术同样也不用去设定人生的开始与结果。这便是意识流小说的典型特征之一。

《到灯塔去》的小说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窗,第二部分岁月流逝,第三部分灯塔。

第一部分“窗”,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写了九月的某个下午和黄昏,在拉姆齐的海滨别墅,人物则包括拉姆齐夫妇,八个孩子和几位客人。而客人莉丽则把窗口的拉姆齐夫人和其小儿子的画面作为她油画的背景。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是十年之后,占全书不到十分之一的篇幅,交代了一些重大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齐夫人去世,普鲁难产而死,安德鲁在战争中牺牲,诗人卡迈尔赢得了拉姆齐先生所渴求的声望,拉姆齐一家重返别墅来完成他们窗的部分中错失的到灯塔去的宿愿。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5张图片
(电影《时时刻刻》场景)


第三部分“灯塔”则是一个早晨,拉姆齐先生命令詹姆斯和凯姆一同到灯塔去,画家莉丽则在别墅外继续十年前未能完成的那幅母子油画。

小说的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它们中充斥着大量的人物内心想法的描述,对于故事情节则进行了淡化处理。小说中充满了纷繁复杂的意象,优美如散文诗一样的语言让我们进行着一次非凡的阅读之旅。这部长篇小说,详细描绘的时间只是一个下午和黄昏以及一个十年之后的上午。这种写法与常规的传统小说有着巨大差异,但却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十分深入,人物得个性也向我们展露无疑,虽然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人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


一起来欣赏小说中的一段描写:

拉姆齐夫人经常觉得,一个人为了使自己从孤独寂寞之中解脱出来,总是要面前抓住某种琐碎的事物,某种声音,某种景象。她侧耳静听,此时万籁俱寂,板球赛已经结束,孩子们正在沐浴,只有大海的涛声不绝于耳。她停止了编织;她举起红棕色的长袜子,让它在手中晃荡了一会儿,以便仔细端详。她又看见了那灯光。她的审视带有某种讽刺意味,因为,当一个人从沉睡中醒来,他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就改变了。她凝视那稳定的光芒、那冷酷无情的光芒,它和她如此相像,又如此不同,要不是还有她所有那些思想,它会使她俯首听命(她半夜醒来,看见那光柱曲折地穿越他们的床铺,照射到地板上),她着迷地、被催眠似地凝视着它,好像它要用它银光闪闪的手指轻触她头脑中一些密封的容器,这些容器一旦被打开,就会使她周身充满了喜悦,她曾体验过幸福,美妙的幸福,强烈的幸福,而那灯塔的光,使汹涌的波涛披上了银装,显得稍为明亮,当夕阳的余晖褪尽,大海也失去了它的蓝色,纯粹使柠檬色的海浪滚滚而来,它翻腾起伏,拍击海岸,浪花四溅;狂喜陶醉的光芒,在她眼中闪烁,纯洁喜悦的波涛,涌入她的心田,而她感觉到:这已经足够了!已经足够了!

这是拉姆齐夫人在独处时看见灯塔光芒时的意识流动,可以发现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注重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淡化情节。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6张图片

另外,《到灯塔去》中存在大量的意象,比如灯塔、晚宴、油画、诗句等等,几乎无所不在。这些需要读者仔细地去品位,而且必须了解许多的背景知识,这也是意识流小说的另一个典型特征。

《到灯塔去》给我留下最深印的另一个部分,就是无比流畅自然的视角转换。比如书中晚宴的部分描写:

为什么他不能添盘汤,拉姆齐夫人问道。当然他们可以让他再来一盘,要是他需要的话。他最恨人家大吃大喝,拉姆齐先生皱着眉头向她暗示,他痛恨这样拖拖拉拉没完没了。但是他把自己克制住了,拉姆齐先生要求她注意到这一点,虽然他那幅模样很不雅观。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明白地把自己地厌恶心情显示出来呢?拉姆齐夫人要求他作出解释。(他们俩隔着长桌望着对方,用眼色来传递这些问题和答复,对方的感觉如何,都能精确地领会。)人人都看得出他在生气,拉姆齐夫人想道。露丝盯着她地父亲瞧;罗杰也在瞅着他;她知道,再过一秒钟,他们姐弟俩就会忍不住狂笑一阵,于是她果断地吩咐他们(真是非常及时):

“把蜡烛点起来。”他们一跃而起,在碗橱里寻找摸索。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7张图片
(电影《时时刻刻》)

类似的视角转换次数更多、更复杂的例子在小说中特别多,但都十分的自然流畅,完全不生硬,体现出伍尔芙高超的创作技艺。而时光,就在这些碎片似的心理流动中自然、缓慢流淌。

《到灯塔去》的创作背景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8张图片
(电影《时时刻刻》场景)  

伍尔芙在《达洛卫夫人》中描写了自己和她丈夫的一部分性格,她在《到灯塔去》中描绘的则主要是她父母的性格。她在日记中写道:“这部作品将是相当短的;将写出父亲的全部性格;还有母亲的性格;还有圣·艾夫斯群岛;还有童年;以及我通常写入书中的一切东西——生与死,等等。但中心是父亲的性格。”这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拉姆齐夫妇的原型,就是伍尔夫的父母。

作者常常处于一种内心的敏感和精神上的极度不稳定状态,但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却意外的酣畅淋漓。因为这部作品的内容她太所熟悉,是心头积蓄了多年的感受,因而有了在她日记中这样的描述“终于能以我一生中最快的速度、最无拘地进行着创作,比任何作品都写得快速而淋漓酣畅——超过以往的20倍。”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9张图片
(电影《时时刻刻》中的伍尔芙)  

伍尔芙的成长经历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10张图片

她13岁丧母,22岁丧父,而且在母亲去世后,13岁的伍尔芙出现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她的家庭在其写作生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成长于一个中上等资产阶级的有八个孩子的组合大家庭。

伍尔芙的父亲斯蒂芬与前妻育有一女——劳拉,她的母亲裘丽亚则与前夫育有二子一女,在斯蒂芬和裘丽亚结合后,夫妻二人又增加了二女二子,伍尔芙是四人中的老三,还有姐姐文尼沙和哥哥索比,以及弟弟安德里。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11张图片

维吉尼亚小时候,每年夏天都会跟家人到英国康沃尔的圣·伊文斯的泰伦屋,过两个多月的假期:“划船、钓鱼、在海边玩耍;白天观看过往的船只,晚上凝望戈德威灯塔的光束。有时父亲还带他们去登山。既有对海的好奇,又有玩板球的愉快,还有各类来访者带给大家的一些离奇逗乐的时刻。一切都深深地嵌入他们家每个人地记忆深处。尤其是那次到戈德威灯塔的旅行,没让弟弟去,他的失望,首先被记录在孩子们自己的刊物——《海德公园门新闻》上”

这样的日子连续了十几年直到母亲裘丽亚去世。这与伍尔芙的小说中的故事非常的一致:拉姆齐家有八个孩子,住在海边地一栋能看到灯塔地别墅中。《到灯塔去》这部小说写的便是关于到灯塔去而不得的故事,这与伍尔芙的人生经历几乎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人物的名字而已。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喜欢这位优雅、美丽,又才华横溢的意识流女作家,强烈安利你们以下作品:

《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易晓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超级推荐!!!)

《Virginia Woolf:a biography》,Bell,Quentin.(英语传记,英语好的看)

《时时刻刻》2002年奥斯卡获奖影片(主演: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

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_第12张图片

这些书和电影可以帮助大家更进一步接触、更深刻地了解伍尔芙的经历、思想和创作哦~

今天,花花酱就写到这里啦,下回再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飞天小女警007,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 | 来自优雅与疯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