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ah黑板报#Day 85 如何看待冰山上的知识?

你觉得冰山上的知识没有冰山下部分重要吗?

能在网上搜到的就不用学了吗?

学习真的要那么“聚焦”吗?

-------------------------Why-------------------------

大家对于冰山模型一定不陌生,提到冰山模型时一定会强调水面上的知识技能好衡量,而水面下的动机,特质,价值观等等才是关键,这点我不否认,但问题在于这种论调,容易引导他人忽视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冰山上的部分,难道不会反过来影响冰山下的部分嘛?

#Sarah黑板报#Day 85 如何看待冰山上的知识?_第1张图片
熟悉的冰山模型

想起多年前,一次和同事一起参加公司交通志愿者活动,我们站在闹市路口,交通支持仅是志愿工作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有很多路人来问路,我个性乐于助人,可无奈自己是路盲,对于道路交通完全弄不清楚,反而我同事(特质上未必比我更爱助人)非常清楚,他总能很好的回复路人的问题,此时,我开始不再主动,当有人要来问路的样子,我会特意避开眼神接触,结果当然都在我同事这里获得了满意的答复,而我则是艰难的“熬”过了这1个多小时。什么阻碍了我?就是对于交通路线的相关知识!如果我知道,一定不会逃避。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长此以往,也不是没有可能改变冰山下的特质价值观,有本书叫《具身认知》就是讲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外在的行为也会对内心理念认知产生影响。

现在互联网非常普及,知识信息触手可得,不少我们培训的老师也常会说这么一句话:“这个你们网上搜的到,我就不讲了”,看似是节约学员的时间,只讲干货,但我对这种做法不敢苟同,理论上网上什么搜不到?关键是去伪存真,在海量的信息中进行甄选和辨别。这本身就需要已有知识作为储备和铺垫。当下网上直接搜的信息,能用大家都明白的话语解释清楚吗(概念思维)?你能抓住信息的本质吗(分析思维)?能和其他相关知识作区分吗?能随心所欲自由应用、和其他知识形成连接,触类旁通吗?难道我和他人,比如客户沟通的时候,还要说,“请等下,我上网查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试问,没有知识,想象力以什么为依据?!任何想象还是局限在人的现有认知范围中的,就好像二维世界的生物怎么去想象三维世界?在最近的畅销书《知识大迁移》中,关于知识积累量大与小的个体,在收入地位等各方面的显著差异实验也都论证了自身知识储备的作用。

#Sarah黑板报#Day 85 如何看待冰山上的知识?_第2张图片
searching everything online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说,“我没有说知识不重要”,我也知道没有人会真认为知识不重要,结合自己切身体会,我想表达的是,知识比你想象中更重要!

-----------------------What-------------------------

古典老师在其新书《跃迁》中提到一种“功利读书法”,基于一个现实问题去找答案更有效率,这其实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思想,我也不否认其高效性,这种方式,或者说观念,在职场上也是大行其道,有多少学员上课是只希望老师告诉我How的?有多少学员是只学和我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的?但我仍然想指出一点,不要认为真的遇到问题了,我再专门去研究,平时就不用学习读书了,你看看这些“大牛”有谁年阅读量不在几十本以上的?study less learn more《高效学习》的作者,1年学完4年MIT课程,说自己平时不怎么学习,可人家一年的阅读量也在70,80本书,我们熟悉的经济学家吴晓波一年读书更是超过1000本,想必宣导“功利读书”的古典老师,阅读量也不会小,而且应该不会只集中在某个方面。

这就谈到学习的“专”与“博”,有两种人才,一种是“刺猬型”人才,指的是在某一个领域深耕的专家,一种是“狐狸型”人才,掌握复合型知识;刺猬遇到任何问题,只会卷起身体,用一种应对方式,印证了那句著名的,自己是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而“狡猾”的狐狸,则会根据情景使用不同的应对之术。也可以说刺猬型“T”的横线很短,竖线很长;狐狸型“T”的横线很长,竖线可能很短。无论哪种模式,这个“T”都是站不稳的,我推崇做一个平衡完整的“T”型人才,不要被二元论的非此即彼束缚住,当然这需要持久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的支持,这是“样样都要”需要付出的代价。要聚焦但是不要只聚焦一个点,要多元但不要广博到什么都是浅尝即止的三脚猫。

#Sarah黑板报#Day 85 如何看待冰山上的知识?_第3张图片
T型人才

-------------------------How---------------------------

对于此,我提出也努力实践两种解决方法,第一种是之前有我提出的“学习三圈模型”,中心是深入学习某一领域(如研究方向或者本职工作)、第二层是延伸学习和该领域相关交集的内容、最外层是也许和工作没什么关系,但却是自己非常喜欢感兴趣的内容。第二种是“密集学习法”,可以以主题为单位,一段时间内密集高强度学习,形成质的突变,深入“骨髓”,想忘掉都难,未来只需更新这个领域的新信息即可,然后一个个主题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网络和体系。

#Sarah黑板报#Day 85 如何看待冰山上的知识?_第4张图片
学习三圈模型

一直想写这些文字,表明我对于“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重要性以及平衡性观点,希望每个人都能热爱学习,不断思考,积极实践,也是提醒和鼓励我自己,最早的开始时间,就是现在!

#Sarah黑板报#Day 85 如何看待冰山上的知识?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Sarah黑板报#Day 85 如何看待冰山上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