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本无物,何处惹尘埃。
我对佛教,佛经都没什么研究,但是不妨碍我对这首诗的喜欢,小时候喜欢是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好玩。现在喜欢,是背上包袱,想象随时能卸掉的喜欢。
今天我想讲讲这首诗的典故。
自汉代起,中国四大望族是“崔,卢,王,谢”,其中卢氏出了大量的将军,丞相,从三国到唐代,宰相就有12人之多。
慧能,当时还未出家,不叫慧能,他的爸爸就是出自卢氏,但是却做官不顺,各种作死,被从京都贬到了岭南。苏东坡写过一首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意思是说如果能吃到荔枝,岭南的苦也不算什么了。
卢爸爸贬到岭南后,娶了一房大字不识的妻子李氏,她是慧能的妈妈。本来卢爸爸还在等皇上的召回,没想到等来的是“不再录用”的通知。一口老血呕尽,慧能没了爸爸。
李氏带慧能到广州投奔亲友。走在大街上的时候,集市上一匹马突然惊了,冲向行人。慧能见了,二话不说,抱起一颗大树横在马前面,挡住了惊马。路人都很惊奇,哪里来的力士?
事后慧能也吓出一身冷汗,他回头再去抱这棵树,树却纹丝不动。
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一次他上山砍柴,不知不觉停下砍柴的动作,盘腿坐在了林间。砍柴的小伙伴们发现他的时候,吓出了一身冷汗。一头猛虎在静坐的慧能对面,甚至气息都喷到了慧能的脸上,他居然完全没有感觉。
小伙伴把他摇醒,他大笑,我知道了,我那时候只想到拦住马,没去想能不能搬动树,所以才轻而易举的把树搬起来了。
后来慧能踏上求法的路程,到了黄梅找五祖弘忍大师。
弘忍大师见了他,略带羞辱的问他,你这南蛮之人,还想成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没有南北之分,蛮人和和尚一样都是人,为什么不能成佛?
这个回答让弘忍大师试出了慧能的根性。
慧能的根性在当时弟子里也很出色,为了保护慧能,弘忍大师安排慧能做最不起眼的工作-舂米。一干就是八个月。
八个月后,弘忍大师宣布让大家当众写一首偈子,由此决定象征传承的衣钵继承人。
当时寺里最红的是僧人神秀,其他人都认为继承人是神秀,都放弃了尝试的念头。
这几天,神秀一直在内心嘀咕,写了吧,好像显得我很重视这个职位,不写吧,又不甘心。最后他决定偷偷写在墙上,又能让大家看到,又不太张扬。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大家看了纷纷叫好,弘忍大师看了,心想,完了,跟我这么久,这门还没有进,怎么搞。
在后厨舂米的汇能见大家很激动,问怎么回事,原来他不识字!他叫人读给他听,听完以后,他说“不对不对,这还没入门呢”。
其他人一听,就凭你个文盲,还敢说神秀没入门?
他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场鸦雀无声。弘忍大师看后,心中有了答案。
当晚三更,他召慧能开示《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同时嘱咐他速速离开,去南方弘法。
为啥要速速离开?因为其他师兄弟不服啊。
禅宗历史上出现了凶险的一幕,一群和尚手持刀剑,漫山遍野的追杀慧能,要抢回本来属于他们的衣钵。这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怎么能给你个文盲和尚?
慧能祖师不识字,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用通俗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佛法的魅力,传递了佛法的奥义。史称六祖慧能。
他曾经说过,我们不应该执着于经中的文字,也不应该认为,别人照着我们的话就能解脱。
历史讲完了,不识字的慧能也能把象征智慧的桂冠给摘走。
佛说家常事,希望你喜欢这个历史故事。
————————————————
我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学习的计划,学习时长是十年。相当于给自己定了一个博士学位。
不敢说绝不断更,而是允许偷懒。
看看第一次偷懒是什么时候。
制定的学习成长计划是,每周推荐一篇文章,一篇演讲,一部电影,一个人物,一场游记,一个历史,一个城市(区域)。
内容不限,唯一标准就是,学到了一个新知识。
我自己会对文章负责任,原则是宁缺勿难,不敷衍。
我很贪心,什么好玩,好看的,都想了解,没经历过得,都想试试。
你要一起围观吗?
大家手里有好的文章、纪录片、对话节目,值得分享的内容,都欢迎推荐给我,电影也行,自评,或者精彩影评。消遣类的不要。
现在不敢说能有什么回报,如果能坚持下来,我就能完成成长的壮举。
如果内容采用,我会把推荐人的联系方式也放在文末,以后文章的浏览量大了,也能算是帮您做一个小小的广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