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能从大学得到什么”系列之三

外在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以便能够在我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尽可能多地从大学现有的资源中汲取营养。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学里开设的课程,究竟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由于笔者是理工科出身,所以本文只局限于理工科专业。文科不敢班门弄斧,不过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大学开设的课程,大致可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公共选修课。公共课就是大家都要上的课程(除非他的专业就是这个),目前有英语、体育和政治,理工科的一般还有大学物理。理工科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数学,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会有所取舍,如有的专业只上高等数学,有的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干脆用数学分析(数学专业的专业课)来取代高等数学。专业课就是代表这个专业的主干课程,计算机专业如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等等。一般各个学校会根据自身师资和学生情况对课程有所取舍,如笔者本科期间就没有上过算法设计与分析。专业方向课就是关于本专业某个具体方向的课程了,计算机专业如UNIX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JAVA等)。专业方向课有时又称专业选修课,可供本专业同学根据自身特长选修。公共选修课就是在全校范围内供大家选修的课程,一般跟自己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选修时完全凭个人爱好。这类课程是为了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内容范围也很广。

首先强调的是,不管是什么课程,只要用心钻研,你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说不定,还能在钻研的过程中培养出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课程都是“有用的”。关于这个意义,以下就不再赘述。现在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下,不同种类的课程(除公共选修课外),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1、首先说说英语。

英语可能是很多同学、尤其是某些男同学最头痛的科目了。学习英语很耗时,而且容易遗忘,但却还有四级的硬杠杠堵在那里,真是难缠啊!有人认为,我以后工作了基本用不上英语,那我还学英语干什么呢?这里有一种说法值得我们借鉴。大意是说有人曾问过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你们招聘的岗位用不上英语,为何还要求求职者通过英语四级?得到的答复是:能够通过英语四级,就表明这个人是有毅力来完成一件事情的,这难道不重要吗?是的,英语学习不仅耗时,而且需要坚持不懈。能完整地把这个过程走下来,对人的毅力不仅是个考验,也是个锻炼。人要想干好工作、做出点成就,没有毅力能成吗?而且,四级是全国统考,自然参考价值大于各个学校自行组织的学业考试。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今天看起来用不上的英语,说不定将来就是至关重要的。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那为什么不在学习时间最为充裕的大学期间把英语准备好呢?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将来是要从事技术工作的,那么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为大量最新、最权威的文献、技术资料,都是用英语写的;你的好思想、好点子要想让大家都知道,也必须要用英语表达出来。这一点在计算机领域尤其明显——你看看计算机领域最顶尖的学者(如图灵奖获得者)有多少美国人、计算机工业的领导厂商有多少是美国的,你就明白了。所以说,英语水平的高低,是你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说到专业英语,顺便提一下的是,我认为专业英语是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内容都是你熟悉的专业知识,这就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而且还的确能够学到知识,帮你解决一些专业上的问题,这会让你感到学有所值,加大学习英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笔者现在坚持看优秀原版图书,学到很多知识;也有过浏览英文网页,找到问题解决办法的经历。因此,我对在校大学生的建议是,最好在大二过六级,至少把四级过了。因为到了大三,一般就不开公共英语课了,而会有大量的专业课涌上来,导致很难再抽出时间来对付英语。此时想把英语学好的难度就增大了,很有可能自信心被打击得一点不剩,干脆就放弃英语了。英语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借着专业英语的东风,多看看国外的文献。一来免得长期不用英语忘了,二来也可以为将来的工作或读研做准备——考研对英语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哦!笔者身边就有,或听说过,虽然专业课好,但考研梦断在英语上的例子。

2、接下来是体育。

相信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男生是很喜欢体育的。培养几个体育爱好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提醒大家对体育的热爱不要只局限于看球赛,而更要身体力行地参与——不仅是一种休闲、减压的良好方式,还能把身体锻炼好。要知道,工作之后,好的身体是干好工作的有力保证,而且工作之后锻炼身体的时间也少了很多。更进一步说,体育对于团队合作和顽强拼搏精神的培养,也是很有意义的。

3、公共课中的政治类课程。

这类课程可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大学课程了,也是大学生们逃课率最高的课程。其实我认为从开拓眼界、活跃思维的角度来看,哲学课程和经济学课程还是可以研究下的。

4、大学物理。

理工科专业还有一门公共课是大学物理。这门课程难度比较大,而且在毕业后基本用不上,但学分却不少,所以很多学子对其牢骚满腹。物理代表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认识,是自然科学中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推动力,例如计算机芯片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学习物理,对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素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和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大有裨益的。目前国人普遍科学素养差,这是多少年来伪科学、反科学的闹剧、骗局一再上演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最好还是好好学。不过操作起来难度的确比较大,因此可量力而行。

5、数学类课程。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所有理工科生都要面对的数学类课程。据我所知,数学对于物理专业是最重要的,离开了数学就寸步难行。但似乎对很多其他理工类专业用处不大。比如计算机专业,数学课上了不少,但直到当上了程序员似乎也没用到什么。但数学难学,学分又多,是不是又有人牢骚满腹呢?

数学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理工类专业的学习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当然是比较高的。例如C语言中,有的人对于稍微复杂点的链表处理程序就难以理解,在我看来,就是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尤其将来从事技术类工作。而在计算机领域,当研究到一定的深度时,数学就开始大显身手了。计算机学科的两位开山鼻祖,图灵和·诺依曼,不都是数学家吗?因此,理工科学生,数学一定要重视!

6、专业课。

下面就该来讨论专业课了。专业课是代表着这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本意是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提供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不牢固可能一时半会儿看不出差别,但长期来看它决定了你在这个专业能达到的高度。比如,不学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等,也能找个像模像样的程序员当当。但也决定了他很难达到更高的层次,可替代性强,也就没什么竞争力了。因此,专业课是要好好学的。不过,我认为中国高校的专业课开得过多,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因此,读者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侧重。

7、专业方向课。

至于专业方向课,一般来说相对于其他课程是最接近于实际应用的。如果刚好是你喜欢的方向,建议多加研究,而且不要局限于课堂上讲解的那点东西。或者某个方向学校没开,但自己感兴趣,也可以自学。不要因为考试不考就不学。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考试。如果上了大学连这点觉悟都没有,那这大学算是白上了。这些知识和技能,说不定找工作就用上了。如果实在没有兴趣,那就保证及格吧。

综上所述,总结一下就是:英语和数学最重要,一定要学好;物理量力而行;专业课也很重要,不过可有所侧重;专业选修课看兴趣。

需要提及的是,实验类课程是理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头戏,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这是因为,首先,做实验的过程,就是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期间可能会发现知识有缺漏,那你就需要通过自学来弥补了。在此过程中,也会遇到未知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要求你首先尝试独立解决,甚至必须独立解决;而解决的前提,是首先要找出问题的原因。而这往往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是很困难的,但这个过程却很能锻炼你发现问题的能力(调试过程序逻辑错误的童鞋,你懂的)。你还可以尝试对前人的方法做出改进,甚至探索出一条新路来。这不就是创新吗?——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创新。因此,对于实验类课程,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需要独立完成的综合类实验(涉及较多知识的实验),和老师布置的一些课程设计性质的小项目。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不管学习任何知识,都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对于前人总结出的东西,要敢于质疑,多思考它是否还适应当前的形势,有意识地寻找改进方法或开辟新途径。可大可小,但都是创新。在这个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世界里,这两种能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上面主要还是从能力的角度来讨论大学教育中“剩下的东西”。至于健康的人格,在我看来,对于人的意义比能力更为重大。人格健全的人,即使能力不强也会很幸福;人格不健全的人,即使能力很强也很难幸福,甚至对社会危害巨大。而健康人格的培养,则依赖于有效的人文教育。关于此部分内容,敬请读者阅读下篇博文——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



【我们能从大学得到什么】系列之一:国人对高等教育的普遍误解。

【我们能从大学得到什么】系列之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能从大学得到什么】系列之三:大学课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们能从大学得到什么】系列之四: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

这笔投资你算过吗?―写给二本院校的苦逼青年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笔投资?

上大学=读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