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旗最近向我透露了离职的想法。理由是觉得周围的人都不能理解她的辛苦。
小旗在一家辅导机构已经工作两年了,每天除了做备课,讲课的基本工作以外,还要负责一些诸如招生,活动策划等零碎工作。
辅导机构不像普通学校,生源就是他们的经济命脉,而学生则需要工作人员一个一个去招,每个人都有固定的招生人数。小旗则需要每天联系30个学生。
因此,小旗的日常状态常常是这个样子:8点到学校开始准备讲课,4个小时下来,口干舌燥,然后开始写这个学生的分析表,写完就开始对照通讯簿挨个联系30个学生。家长的工作最难做,常常一个电话就要打半个小时。等到全部联系完,早就过了下班的时间了,于是急匆匆赶回家写第二天的教案。周末加班招生,讲课就更是正常了。
有一次,主任让小旗写一份暑假招生的活动方案,催的很急。小旗就抛下手头的工作开始冥思苦想,终于在下班前交上了一份自己很满意的方案。可是,主任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扫了一眼方案,就对其进行了否定,让小旗修改。小旗又参考了其他的成功案例,对文案进行了一番细致的修改,再次去交的时候,主任说方案已经定好了,这个就不用了。小旗很委屈,觉得自己一下午的时间都被浪费了,自己的心血也付诸东流。
最令她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第二天主任竟然以小旗没有按规定联系30个学生为由,扣了她的奖金。
小旗觉得主任特别不能体恤自己,明明那天招生方案催的那么急,自己辛苦写了一下午不采用不说,还扣除了她的奖金,难道主任以为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48小时吗?
受了莫大委屈的小旗决定离开这个无法理解自己劳动成果的公司。
我劝她打消这个念头。
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理解,处的位置不同,想法自然就不同。小旗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觉得自己很辛苦,不被老板理解,而老板从领导的角度出发,觉得做好本职工作是员工的分内之事,自己督促员工却要被员工腹诽,同样觉得不被理解。
所以,不管小旗跳槽到哪家公司,这个问题都不会被妥善解决。
“理解”这个词,和“感同身受”一样,只属于词典而不属于生活。别人不理解你,就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如果有一个人哪天对你说:“我很能理解你,我和你感同身受。”那他八成是在和你靠近乎,你可千万别当真。
02
我有一个朋友叫小菜,从小就非常喜欢研究古文字,10岁已经可以熟练书写大篆,小篆,隶书和金文,12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琢磨甲骨文了。高考后,她难违父母之命,填报了金融专业,但是私下里一直没有放弃对古文字的研究。大学毕业后,她拒绝了到银行工作的机会,如愿考取了某知名大学的古文字专业,倾力于甲骨文的研究。
周围的人都很不理解,常常私下议论小菜:她是不是读书读傻了,银行那么好的单位,别人想进都进不去,她还不愿意去;真不知道学那些老古董的玩意,有什么用;学那个就算是博士毕业,又能找到什么对口工作啊……总之,大家对她议论就没有消停过。
我本科期间也学过一年古文字的课程,确实难学又没什么用,只能偶尔拿出来装装逼。所以,我也带着不能理解的心态问过小菜:“小菜,生活还是很现实的,爱好不能当饭吃啊,你真的不考虑去银行工作?”
“不,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小菜推推鼻梁上厚厚的眼镜,一脸坚定地回答我。
“可是没有人理解你,大家都在背后议论你,你不觉的孤独吗?”我问。
“你要是觉得自己做的没错,那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理解你呢?别人不理解又会怎样,我就不继续做下去了吗?如果别人都理解我,那又能怎样呢?我还是会继续做我的研究啊,所以别人理不理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理解你自己。”
现在,小菜已经硕士毕业,直接被保送读博了,她还因为表现突出,研究成果丰硕,常常被导师带去各大国际学术论坛去做报告,俨然学术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而当初在背后议论小菜的那些人,现在提起小菜,都是溢美之词,带着满满的羡慕之情,纷纷对小菜投身学术事业表示理解与支持。
所以,别人不理解你,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很多时候,选择你所追求的,就是选择了孤独。如果你心里不平衡,总想着求理解,那大概是还不够喜欢,不够坚持。叔本华说过:“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03
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正是因为这样,才很难相互理解。如果每个人都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啊?
正是因为不理解,所以你才是你;正是因为独特,所以你才会孤独。
就像小菜说的那样:别人不理解你,你就会停止自己的追求吗?别人理解你,你就会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吗?所以别人理不理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理解你自己。
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意见不同的人撕逼。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三观不同,不必强融。一个20岁以上的人,思维早已经基本定型,很难被别人说服,当然也很难说服别人。因此,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我们与其做无谓的争执,不如保持礼貌,继续做自己的坚持。
很早以前网上流传着这个段子:
鲁迅说:“晚安!”
语文老师:“晚安”中的“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晚,黑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暗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了人们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则体现了鲁迅对人们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
这当然是个带有嘲讽意味的笑话,也是多年以来各届学生都烦的事情:对鲁迅文章的过分解读。
老师常常带领我们挖掘鲁迅文章的深刻含义,努力去理解他所表达的含义,试图贴近文学巨匠的心。然而我们的理解虽然深刻,却不一定是先生的本意,就像一句原本简单的“晚安”。可是我们还在努力去试图理解着他。
为什么鲁迅写“我的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就会被大家理解,而你写就是病句?因为鲁迅的文学成就已经难以企及,我们总是在以仰望的态度去试图理解大师。没人试图理解你,说明你还不够优秀。
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只要你坚持做下去,取得成果之时,大家自然都能理解你并效仿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