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柜要走的路还很长

快递柜要走的路还很长_第1张图片

只是支持手机寄/存/派/取,并不足以称上智能快递柜。如果把它看作用户与服务的连接点,就像智能手机,则能够尝试做一些事情。

把快递柜看成用户与物品连接的连接点,它的意义在于锁定了用户前端的出口和入口:由第三方直接面向用户,降低了用户对后端服务的感知。

锁定用户

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是商业活动三大流。电商是较完美的交易模式,覆盖了三大块:商品的信息、传递、交易。

从交互的频次看,三者的顺序是:信息 > 资金 > 物流。每一项与互联网结合都是对产业进一步升级,物流同样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离交易越近的产品,越容易产生价值,也更容易获取利润,自然离用户越近。

十年前,充话费要去服务厅。移动互联网兴起后,用户在手机就能充话费,如果不是必需,没有人再去服务厅了。用户现在用微信发语音和消息,对运营商服务感知变得越来越弱。

同样的场景也可能发生末端。末端向用户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减少用户的选择成本。用户寄件时,只需要提供简单信息:寄什么东西,寄给谁,寄到哪里,希望什么时候到?然后付款即可。

用户不需要对比各家快递公司,选择不同的产品类型,满足物流用户两大诉求:快捷和安全。至于服务背后具体的快递公司选择,时效的约定,统一由末端来决定和保障。这种方式阻断了快递公司与用户直接连接,可能的结果是,快递公司成为跑腿的运输公司。

短期内,应该是看不到这种情况发生。物流的末端服务是个又重又累的苦活,个性化服务太多。

快递柜的压力

2017年全国的快递包裹量为400.6亿,平均每天要派1.1亿件。一线城市快递员平均每天派件量为100-120件。以100件来算,去年负责派送的快递员至少需要110万人。如快递从业人员结构来算的话,快递员的实际人数可能在140万人左右。

如果每年包裹量以25%速度增长,到2020年,平均每天要派2.2亿件,至少需要280万个快递员。这对快递业是个很大挑战:

  1. 全国适龄的劳动人口逐年在减少。

  2. 从事快递业的年轻人意愿越来越小。

  3. 即时派送在不断抢夺快递员。

在快递员数目保持不变情况下,到2020年,每个快递员平均每天要派200件。 要想达到这个数字,需要进一提升末端配送效率,目前可行的方式有2种:

  1. 共同配送。需要多个快递公司达成联盟合作,对某一地区集中配送。去年,在浙江地区,已经有通达系联合成立共配公司,开始实验这种模式。

  2. 站点投放。在住宅和商业社区,与便利店进行物流合作。或者与相应的物业公司合作,投放快递柜,方便快递员派送物品。

目前市场上快递柜大约有20万个,每天派件量在1000万左右,在快递总包裹量中占比不足8%。在一线城市的住宅区,快递柜铺设的密度已经较大。

尽管相较于包裹的数量,快递柜是供不应求。但是快递柜的投放成本较高,铺设速度无法跟上包裹量的增长速度,这就需要大幅度提升柜机格口的周转率。

快递柜行业主要营收是快递员的派费,不足以覆盖柜机的投放和运营成本,总体处于亏损状态。如果快递柜无法满足包裹量派送需求,中长期又无法找到盈利模式,就存在被其它形式的服务取代风险。

智能在哪里?

智能快递柜智能在哪里?为用户提供了什么智能服务?

如果说只是支持手机收取件码,然后去取快递,柜递柜算不上智能快递柜。

就像功能机跟智能手机一样,打电话,发短信是最基础的服务。智能的部分应是基础服务之后,与外部的连接。快递柜作为一个固定连接点,可以开放自身的存取能力,连接各方:

  1. 连接末端上游,直接分拣到柜机,提升派件效率。

  2. 连接社区物业,提供线下社区服务。

  3. 连接本地化服务,转化用户流量,服务本地化商家。

柜递柜的用户来源快递员投递的被动流量。所以,用户端的大部分来源于线下取件,用户每次取件时间在10秒左右,运营空间较小,挑战较大。

运营的第一步是将将用户从线上转移到线上,这一点在于如何挖掘用户主动诉求,激励用户关注公众号或下载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快递柜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