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的发展简介

 在20世纪世纪70年代局域网出现了各种技术,主流的有以太网、令牌环和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随时时间推移,以太网技术逐渐成为了局域网的主流技术。所以本文主要介绍以太网的发展历史。

     以太网(Ethernet)是在20世纪70年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的局域网组网规范。Xerox公司在实验室中想要把Alto计算机连接到Arpanet(Internet前身),于是在ALOHA(无线电网络系统)系统的基础上连接了众多Alto计算机,这就是最初的以太网实验原型。该网络以粗同轴电缆为传输介质,70年代末,随着“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型信息包交换”论文,”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专利的陆续发表,也就标志了以太网的正式诞生。

    在70年代末出现数十种局域网通信技术,以太网也是其中一员,DEC、Intel、Xerox三家公司联合发布了“以太网,一种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范”也称为DIX(三家公司的首字母)版本以太网1.0规范。DIX规范定义了以太网发传输速率为10Mbps,在1982年DIX发布了第二版也就是EthernetⅡ。

    DIX虽然发布了以太网的标准,但不属于国际标准,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IEEE802(LAN标准相关的组织)成立802.3分委员会,在DIX标准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以太网技术的IEEE标准,即IEEE10BASE5。该标准与DIX的EthernetⅡ在技术上有差别甚小,其中速率仍然是10Mbps,传输介质也是同轴电缆,节点间的最大距离为500米。EthernetⅡ的源地址后面跟着type,而802.3后面则跟着Length。1984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原本的粗同轴电缆的背替换成了细同轴电缆,因此IEEE也发布了10BASE2标准。节点间允许的最长距离为200米。

    10BASE5和10BASE2都为连接在以跟总线上,共享同一传输介质的总线型拓扑结构,如果其中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而且节点移动、新增都必须重新布线。所以后来IEEE先后发布了1BASE5、10BASE-T,出现了星型结构化布线解决原本出现的问题,使得以太网能够快速发展。随着光缆的发展,随后又出现了10BASE-F等运行在光缆上的以太网标砖。

    物理星型拓扑结构和总线型拓扑结构都是共享带宽,属于一个冲突域,后来出现了多端口网桥,用于多个lan互连,在90年代初期,共享以太网开始向lan交换机发展。后来全双工技术的出现,使能传输速率在理论上翻了一番。

    从90年代开始,以太网开始向快速以太网发展,出现了百兆以太网、千兆以太网等。由于以太网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局域网技术了。

附录1通信标准

以太网标准 日期 描述
实验以太网 1973 同轴电缆(同轴)总线上的2.94Mbit / s(367kB/ s)。单字节节点地址仅对单个网络唯一。
以太网(DIX) 1980 粗轴电缆上10 Mbit / s(1.25MB/ s)。框架具有“type”字段。此帧格式通过Internet协议套件中的协议用于所有形式的以太网。六字节MAC地址。
IEEE 802.3标准 1983 10BASE510 Mbit / s(1.25 MB / s)厚同轴电缆。与Ethernet II(上面)相同,除了Type字段被Length替换,802.2LLC报头在802.3报头之后。基于CSMA / CD流程。
802.3ac 1998 最大帧大小扩展到1522字节(允许“Q-tag”)Q-tag包括802.1QVLAN信息和802.1p优先级信息。

转自:公众号:嵌入式俱乐部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