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所谓联系,是因为阿德勒曾经是弗洛伊德的学生,还一度是弗洛伊德思想的捍卫者;所谓区别,是因为阿德勒发现了弗洛伊德这位比自己年长14岁的老师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中,过于强调了人类的性欲和本能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却忽略了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的巨大作用。

而且,阿德勒还发现,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本能会严格受限于自己的某种思想认知,而这种思想正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这个人的社会兴趣。假如一个人热爱生活,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对社会有浓厚兴趣的;倘若一个人对社会缺乏兴趣,就会对生活持悲观的态度,进而影响自己的健康……

它雄厚的实践基础、缜密的理论思维,使它一经诞生,立即风靡欧洲,并很快漂洋过海传播到美洲、亚洲、非洲、澳洲等地。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正如阿德勒博士所说,要面临三大问题,分别是生存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婚姻问题。 要解决这三大问题,就需要我们热爱所生活的社会,积极地投入与他人的合作之中,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使别人获得发展,进而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基于这种和谐,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我们属于哪个性别,无论我们是何种肤色,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所以就有共同合作的必要,从而让我们一起努力,消除贫穷、落后、疾病、饥饿、歧视、误会等,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变得更加美丽。 我也欣喜地看到,任何一种期望保持生命力的学术思想总要在自我挣扎中获得新生,包括弗洛伊德思想也正在日益重视社会性对人性的影响等。

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一分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必然是能够为别人所分享,且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东西。 任何人来到世界上,都会受到三个客观条件的约束,并构成了我们要面对的最基本现实。 第一个,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 第二个,既然我们都是人类中的一个成员,单个人的力量又常是弱小的,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社会兴趣,重视与他人的合作。 第三个,虽然人类数量众多,但性别只有两个,即男和女。 个体心理学经过研究,把这三个问题归结为人类的三大任务:职业、人际关系和婚姻。实际上,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均是围绕这三大任务展开。举例来说,一个人爱情和婚姻不如意,工作上不顺心,人际关系又紧张,朋友很少,那么这个人会觉得“活下去”是件痛苦的事情。

每个人都在努力使自己变得重要,并赢得他人的认可,但这种“重要”取决于他对别人所做的贡献。如果一个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误入歧途。可见,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解释,会导致不同的意义。

任何真正的“生命意义”都应该有种共同的意义,即能够为别人所分享与接受。如果不能满足这一点,所谓的“生命意义”就是个伪命题。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感兴趣,在于相互合作。”可能有人觉得这样做的话会泯灭个性。

形成的童年经验 ,当一个人的不愉快经历能对将来有些启发时,他才会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而且会想:“我们要努力消除这些不幸处境,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好的条件下成长。” 经验绝非成败之因。 我们决不会被自己的经历限制,只会决定于我们所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1.身体缺陷。 个体心理学并不鼓吹缥缈的“天才”理论,而是坚信任何出类拔萃的人,都是在战胜自我的基础上获得了成长。我们确实发现不少优秀的人曾经备受病痛折磨,甚至英年早逝。但他们的人格在与各种困难抗争中得到了升华。 身体或内分泌有缺陷的儿童,其中的大部分没有得到正确规导,他们的困难也不被人了解。 2. 还有一种对生命进行错误诠释的情况,那就是被宠坏的孩子。他们从小受到娇惯,期望自己的愿望就是法律,甚至认为不需要努力与贡献,就可以受到重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一旦发现自己不再是注意的焦点,就会惊慌失措、患得患失。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一马当先,要被大家认为是最重要之人,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3.被忽视。 这样的孩子不知道爱与合作究竟为何物,所以他们一旦面临生活中的困境,就会全力以赴,但往往忽略别人的善意,甚至不信任别人可以帮助自己。 。母亲在孩子年幼时要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先让孩子感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他人”。然后,她要将这种信任感拓宽加深,直到涵盖孩子周围的一切之物。如果她的第一项工作——赢得孩子的兴趣、感情与合作——以失败而告终,孩子就会难于发展社会兴趣,以及对周围人的认同感。实际上,任何人都有对别人产生兴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得到培养与练习,否则其发展就会受到挫折。 因此,那些有过这种经历的儿童,为了他们今后的生活考虑,确实需要花费较大的工夫来修正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比如说,帮助他们更确切地了解生命到底为何物。

因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凡是那些自认为重要的,才会放进自己的记忆库,而这些自认为重要的记忆,显然对自己人格的塑造有重要意义;一个人产生什么样的梦境,总与他对某方面的关注有关,而且,梦境里无须像现实中那样要承受很多外在压力,人们在梦境里会更加坦然,所以也最能暴露出自己的真实人格。 只有与弱者在一起才能自如,同时可以依赖母亲。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一个人拥有想与别人在一起的欲望,并不一定表明就对他人真正感兴趣。 综上所述,在了解了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时,我们就找到了了解人格的一把钥匙。 我们暂且以被宠坏的小孩为例: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对别人则明显地缺乏兴趣,而且在上学后,他们会把这种态度带到学校。在学校生活中,他们只对功课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成绩好了,老师就会喜欢自己。 由于一开始就曲解了生命的意义,他们此后也就不再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独立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难以应付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和挫折。

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心灵只能在肉体的能限之内指使肉体。 而且,肉体的每一次行动均受心灵影响。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里所说:“当然你有情感,否则你无法行动。”

人类的所有奋斗都在朝向一种安全感,即期望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安全地到达目标。为此,人们要求自己一切行动和表现都要协调统一。于是,我们经常磨砺自己的心灵 。由于人们的判断能力强弱不同,有些基于心灵选择的方向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失误与错误均是心理上的错误,以至于选择运动方向的错误,最后误入歧途。 4~5岁时,就已形成稳固的心灵与肉体间的关系。此时,他赋予生命以意义,而且他所追求的目标、他的行事风格、他的情感特征,也都已成定局。 。所以,我们只要注意一下他看和听的方式,以及什么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就可以对他产生大致的了解。 如果他们朝一个身外的目标努力,他们自然会通过强化内心来训练自己的身体,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在这个时候,困已。反之,如果他们的兴趣只在强调自己的障碍,那么他们与这些障碍抗争只是为了摆脱它们,此外没有什么升华的意义,如此一来,他们就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一个人的情绪就形成于他赋予生命的意义以及他为自己定下的奋斗目标。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情绪可以操纵肉体,但并不依赖肉体,它主要依赖个人的目标及其生活方式。 如果一个人通过悲哀来实现他的优越目标,他决不会为自己实现目标而感到愉悦和满足。只有在痛苦万分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幸福!

而他产生的感情与其目标也完全一致。 当然,这也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心灵要放在正确的方向上,诸如有社会兴趣、重视与别人的合作,倘若不是这样的话,就很难对大脑产生有益的影响。

“愿周围的人都肥壮,脑袋光滑,通宵安眠。” ,我们之所以称其为外向者,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并未导致焦虑感。 克雷奇默认为这类人很可能性格内向,喜欢内省。他们一旦有了心理障碍,就容易患神经分裂症。对于这种人,凯撒大帝则描述说:

“他又高又瘦,思虑过多,这种人很危险。” 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是基于这种合作精神的强弱。 在个体心理学里,我们要研究的是统一的心灵,以及个人赋予世界和自己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他们的目标和奋斗方向。

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 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强的原因。 凡是那些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往往会显得驯服、安静、拘束、不令人讨厌。 当然,由于这种优越感缺乏现实的基础,结果只能使其自卑感更加强烈。正是因为导致自卑感的根本原因依然存在,所以他采取的每一步都无异于自我欺骗。 如果一个问题出现,某个人对此无法适应或无法解决,他在自己的意识中也承认无能为力,那么他这时表现出的就是一种自卑情结。 在困难面前,最彻底的退缩方式就是自杀。 如果一个人害怕认真地面对世界上的爱情问题,他就无法消除自己的神经症。 他们所受的教养使他们相信自己的愿望就是法律,但他们从未意识到,在家庭范围之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情感和爱情。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懂得必须抓紧学习,并取得相应的进步。我们科学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无一不是与现实处境对比后的结果,进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使我们更加了解宇宙,更加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实际上,不管我们在进行何种努力,我们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生存的环境而奋斗。 实际上,生命的乐趣正是因为存在诸多不确定。所以,我们活着,便是不断地把这些不确定的事情变得确定。任何结果,经由一定过程得来,才变得有意义,否则,便会让人觉得淡然无味。 他们对生活中问题的认识处于很肤浅的水平,所以,他们常会觉得生命异常沉重。对于正常人来说,一旦遇到问题,就会设计出越来越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并不断地从中找到新的答案,最终,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感觉和本身需要,充满勇气地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

坦率地说,一个人越健康、越正常,那么当他的努力在某一方向受阻时,他就越能为自己的努力找到更多的新途径。在这个问题上,只有神经症患者才会盯着自己设定的目标说:“我必须得到这个,否则我将一无所有。” 所以,一个人对于优越感的目标一旦确定,他所有的行动都会力争与这一目标一致。为实现其明确目标、这个人的所有习惯和行动都完全正确,无可非议。

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可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影响。所以,经验本身没有比留于记忆的生活意义来得更重要。

实际上,即使我们看到不少青少年在模仿成人的方式做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懂得做这些事情的意义。比如说,这时的男孩一般开始喜欢大手大脚地花钱,开始学会与女同学调情、谈恋爱等。

各种记忆里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述说其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第一件记忆总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 当然,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若真正了解一个人时,并非易事。 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医生只有真正关心患者,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打开患者的心扉,才能实现治疗的成功。基于此,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来找到对我们有益的信息。 如果一个人在梦中成功地通过了一场考试,那么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他很有可能充满信心。在梦对一个人情感的影响方面,过去的记忆也可以起到类似的影响。

人的生命旅程中会经历很多事情,选择记住哪些事情,与他的生活风格密切相关。 那么,最能说明问题的,通常是他怎样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回忆起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可以说,一个人能够一开始就回忆起什么样的事情,基本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因为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表露,也可以让我们看出,他以什么作为自己的起点。所以,我在了解一个人的个性时,总会问他最初的记忆是什么。 以,我们只要用心的话,就会发现,了解身边很多人的生活风格,包括他们对人生的态度,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如果一个小孩经常被“炫耀”,那么令他感兴趣的恐怕只有被社会欣赏了,而不是为社会做贡献。

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料定,即便是现在,他仍然讨厌与别人交往。而且,我们还能发现,只要他与别人在一起,就会局促不安,尤其是注意自己的形象,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他的内心里,一直认为自己应该表现出众,又时常觉得这种要求过于沉重。久而久之,他与人相处时,就逐渐失去了一种轻松感和平等感,会经常有种压抑感。 而且,她最初记忆的唯一行为几乎都发生在家庭圈子里,所以她可能不太适于社会生活。      也许她很独立,勇于改错。这个性格可能显示出她一生的特征。她似乎在说:“我是犯了错,但我一发现错了便会纠正。”假若果真如此,她也会具有极好的性格:主动、勇于奋斗,迫切地想要提高自己、改善自己的处境,过一种美好而有益的生活。 我们还发现他患有近视,正因为这一缺陷,他对可以看见的事物就更为注意了。他儿时养成的这个习惯深深地影响了他,以至于在他长大后应当工作时,他仍想继续观望,而拒绝工作。

同样,在一个人的思维里,如果把两种概念截然对立起来,就会产生神经症,这在我们遇到很多神经症患者时,已经可以从中得到验证。很多神经症患者正因为在自己的意识体系内,造成了这种绝对的割裂,结果,造成他们精神与思维分裂,从而丧失了思维能力。

人的个性具有一贯性和因果性,个体的所有思想、语言与心理都具有统一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个体心理学解梦的方法 1.增强生活方式。 基于此,我们做梦的一个意图,便是为了解决问题,并增强自己的生活方式。 现实里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梦里却出现了,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荒诞。从这个意义上说,梦与常识可谓一对冤家。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发现,一个喜欢以科学方式做事的人很少做梦,甚至不做梦。那些不想运用常识来解决问题的人,则会常常做梦。 2.符号与暗喻。 这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在梦中,我们都是诗人。” 运用暗喻是为了美,为了想象,为了幻想。 当然,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错了,即生活价值观错了,这时运用暗喻和符号就会十分危险。 由此可见,梦经常是用来欺骗和愚弄自己的,就像人类本来不能像鸟儿一样飞行在天空上,可在梦中,我们却可以在天空中飘来飘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梦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但在指导我们行为时,最好还是依靠常识。 还有些人在梦里经常发现自己变得瘫痪,或者错过了某趟火车,对于这样的情景,一般意味着:“如果我不要做什么,这个问题就会过去,那我真是太高兴了。我要走一条弯路,并且晚点到,这样就能免于遇到这个问题了。我一定要让火车开走。”

假如两个都想控制别人的人碰到一起,肯定要出问题。 她在家里排行最小,是家里的宠儿。由于从小一直被宠着,她像一个男孩一样调皮,并常觉得自己就是个男孩子。 然而她却幻想自己成为一个男孩,以男性化的方式控制别人。从这点上来说,她不是很在意自己外貌的漂亮。 这在一些女孩子身上表现为“我是一个与身为女人的种种不利抗争的人”。

实际上,母亲也是第一次让孩子同别人接触,也第一次对自己以外的人产生兴趣。因此可以说,母亲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 我们所说的母亲的技巧,也就是母亲与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能使孩子与自己合作的能力。实际上,这些技巧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只要她真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并希望孩子能获得好的发展,她才可能获得这些技巧。 因为一个称职的母亲在教育女孩时,会对她进行母亲式的教育,并要使得这个女孩将来愿意做一个母亲。这样的话,小女孩长大后,才不会对做一个母亲的角色而失望。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把原因全部归咎于母亲。 所以,整个人类社会都与女性如何看待母亲这个角色有关。 因为母亲的这种消极态度可能来自很多原因,比如说,她从小没有被健康地对待,她在婚姻生活中很少有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她可能经常有种无助感、一种绝望感。这对孩子都会有相应的影响。 可见,虽然母亲与孩子间的联系很密切,但却不应该过分强调。这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孩子,否则的话,两者都无法更好地生活于这个社会。母亲一定要知道,与自己相关联的,除了孩子,还应该有丈夫、朋友,以及整个社会。

如果这样做的话,父母双方可能会竞争得更激烈,并彼此比着看谁更宠爱孩子。说实话,处于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对孩子的发展显然不利。因为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竞争大于合作,人与人之间,恶意大于善意。 不仅如此,小孩对于婚姻和异性伴侣的概念也是从父母开始的。假如小孩看到父母间的不幸婚姻,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对婚姻感到悲观。即使长大后,这些孩子也会认为,婚姻注定是不幸的,从而躲避异性、躲避婚姻。可见,假如父母间的婚姻存在严重问题,彼此缺乏合作,这种环境下的小孩在发展上也会面临很多障碍。

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是,婚姻是一种伴侣关系,双方没有所谓的优越,应该持一种平等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家庭生活的一切行为中,务必要知道,一定不要使用权威。假如家庭里面,有一方很受尊重,优越感突出,这其实是很不幸的。假若一个家庭里,父亲脾气暴躁,总想控制家里的其他人,那么,这个家庭里长大的儿子就会得到错误的观点,女儿则会更加深受其害。

这种家庭长大的女孩会把男子视为暴君而加以排斥。对她们而言,婚姻意味着被征服和奴役。于是,她们在长大后, 可能会对女性产生性的兴趣,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事实上,很多女同性恋者总有类似的生活遭遇。

假如在家里,母亲飞扬跋扈,对家里人总是絮絮叨叨,那么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女儿也大多会效仿母亲,变得尖酸刻薄。这种家庭里长大的男孩则会警惕性很强,随时提防别人控制自己。在有的时候,不仅母亲如此,家里的其他女成员也是如此,那么这种环境里长大的男孩就会变得内向,并对所有女人的唠叨反感。这样的话,他就会希望避开所有的女性。 不仅这样,在看待很多问题的时候,他总会在潜意识里问自己:“我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他总会把人际关系视为非胜即负,长期这样的话,他自然就不会有忠诚的朋友了。 所以,他必须平易近人,好交朋友。他结交朋友之时,就是使自己的家庭成为更为广阔的外界社会的一部分。他不应当与人隔绝,受缚于传统观念。家庭之外的影响应当能够进入家庭,他也应当给孩子指明如何培养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 通常情况下,孩子对父亲的期望是,希望父亲接受过专业的职业训练,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有能力养家糊口。一般情况下,妻子或许也可以帮他一把,但重任还是应该在父亲身上的。在我们西方文化中,养家的责任一般都是落在男人身上。 实际上,婚姻中两性和谐的关键,在于要对对方的兴趣超过自己。只有这样,你对对方的兴趣,才可能被对方感受到。

然而生病期间,这个男孩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别人关注的焦点,家里人都来照顾他。这时,这个男孩才发现自己原来受到很多人注意,他也明白了自己的价值。

假如父亲很成功的话,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取得父亲那样的成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变得气馁,他对未来生活的兴趣也会减弱。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名人的子女总会让父母大失所望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形成的这种反抗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能贯穿终生。通常来说,一旦一个孩子学会了反抗,他就会把这种反抗精神逐渐运用于所有环境,也可能会因此而对任何人不感兴趣。在反抗过后,他又会生出些失望,比如,认为别人不能给予真情。于是,这样的孩子会变得暴躁易怒,性格偏于内向,而且不喜欢与人合作。我们有时会看见,一些孩子年纪很小,就仿佛与世隔绝,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老二在某些方面总有过人之处,而且老二总比老大更有才华,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一些被宠坏的孩子很难独立起来,而且缺乏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我们也会发现在男孩中长大的女孩,要么特别女性化,要么十分男子气。而且,她在一生中总会有种不安感和无助感。 所以,我们学校要培养出的人不应该仅仅是希望他们能够谋生或者找份工作,还要使其成为能够为大众谋利益,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

我在这里特别想提到一个小孩,他来自一个自认为每个人都对他有敌意的家庭,也自然地认为学校里的每个人也对他有敌意。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常会面临这种处境:在学校考试成绩不好,回到家后,又受到一系列惩罚。

与老师评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没有老师的评语,孩子们仍会对彼此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比如说,他们会知道谁的数学好,谁的拼写、绘画好,谁最会玩游戏,也会知道班班级里的强弱排序。然而,他们共同的错误是,在某个阶段,他们似乎坚信跑在自己前面的人仿佛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们坚信自己无法超越。这种态度或许会伴随孩子终生,甚至在孩子成人后,也会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落在别人后面。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这种成绩排名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天赋,更不会认为这种排名会预测孩子以后的发展。这种排名只能说明孩子们在某个阶段相对静止的状态。 因为人们一旦想逃避责任时,就难免对人的行为举止抱一种宿命观,这时,性格特征的遗传理论便迅速抬头。简言之,这种论调也就是相信,孩子从一出生就已注定是善是恶。这种观点显然很容易证明是在胡说八道,只有那些拒绝奋斗,仅想逃避责任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认识。 其实,“善”与“恶”是相对而言的,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有意义。他们隐含的意思是,这个人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人”,还是“有损于他人”。

在出生后,他具体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会依赖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对自己经历的认识,依赖于自己对世界的解释,尤为重要的是,依赖于他所受的教育。 那么在研究智力的遗传时,我们发现,智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兴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兴趣受阻,就会表现出在这方面能力的不足;如果在某方面存在兴趣,就会显露出在这方面的优势。由此不难看出,这里面起作用的因素,是“兴趣”,而非遗传。 我们若发现一个人在某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在这方面独特的遗传因素,而是因为他对这方面兴趣坚持不懈地培训。 他们的这种兴趣可以持续很久,他们对这种兴趣的训练也逐渐自发而广泛。为了追求自己的兴趣,他们即使遭遇过挫折,也能不气馁、不犹豫、不后退。

如果这些受宠的小孩感到没有人格外关注他,或者说他们没有了听众,就会无法工作。一般情况下,数学会给这些孩子带来巨大的困难,而对于那些适合记忆的句子,他们却会记得很精彩。但若让他们去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他们就会束手无策。 假如一个小孩比较懒,那么这个小孩一般会表现出雄心勃勃,却又害怕失败的特征。这样的孩子在未能超越别人时,就会觉得自己遭遇了失败;即使自己成功了,倘若别人比自己做得更好,他们也会认为这是一个失败。实际上,懒惰的小孩从未品尝过真正的失败,因为他们几乎从未面临过一次真正的考验。为此,他们喜欢避开问题,不与别人发生正面比较。与此同时,几乎他身边的很多人都相信,假如他没有这么懒的话,就一定能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这些懒惰的孩子也常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假如我想做,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即使他遇到了失败,他也会尽力把失败化小,并安慰自己:“我只是懒而已,并非没有能力。”这样的话,也就维护了自尊,让自己心安理得。 在我过去的观察里,那些慢班的学生,智力迟钝的孩子与出身贫寒的孩子扎成一堆;而在快班中,除了一些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孩子外,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比较富裕。对于这种情况,或许也不难理解,比如说,贫穷的家庭里,孩子们对持续接受教育还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而且父母困难重重,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来教育孩子,也可能是自己教育程度不高,帮助不了孩子。

并将这些分析与教师进行了讨论,包括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生活、性格发展,以及孩子出现问题的具体情境 。此外,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见识过很多学生,假如富有技巧的话,便可以与很多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所以,一个孩子早期形成的错误,是继续下去,还是予以纠正,关键取决于老师。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而造成的。 在青春期,孩子们正在逐渐接近生活的最前沿,他们生活中的错误也正在逐渐显露。所以,这些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我们必须让孩子们对青春期有个正确的认识,才可以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 相应地,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成熟了,就不可避免地会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特征以及突出自我。 父母越是希望证明这些长高了的孩子仍是小孩,那么孩子便越会以一种过激的行为来证明父母是错误的。从这种争斗中,孩子产生了一种反叛感,于是,我们可以知道这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反叛”。

如果有些孩子对成人生活还未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当一些成人要面临的问题,比如立业、友谊、爱情、婚姻等问题袭来时,他们常会惊慌失措。他甚至还会丧失一切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 比如说,有些青少年面临社会问题,可自己还未掌握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孩子就会表现出神经症症状,以此来逃避面临的社会问题。这种情况会让人变得高度紧张。在青春期的时候,身体结构会对这些压力非常敏感,因此,所有的器官会因此受到刺激,整个神经系统也会受到影响,这可能导致接下来的挫折和失败。 一个本来被认为很优秀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会非常害怕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这个时候,如果仍然有人继续鼓励他们、赞扬他们,那么这些孩子才会继续前进;如果没有了这些外力的支撑,这些孩子就会选择后退。对于那些童年时表现平常的孩子来说,进入青春期,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而且,很明显,由于他们在童年时就没有什么过人的表现,所以进入青春期后也不必担心外界的太大压力,反倒可以更好地发挥青春期赋予的勇气与创意。

很多妓女早在童年时期,就坚信没有人喜欢自己。她们认为自己出身低微,不会有任何男子对自己有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她们为什么会自暴自弃,轻视性道德,并将此作为一种赚钱方式。 男孩以表现出男子汉的气概为理想,经常怀疑自己是否强壮,并时常为自己的心灵与肉体不够坚强而自卑。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主动给青春期的孩子讲性知识。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孩子感到好奇时,自然会表现出好奇,这时,我们不妨把一些正常的生理知识告诉孩子。这就要求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需求,对于一些粗心的父母来说,可能很难发现这一点。 对此,我认为父亲在家里起的作用很重要,一定要用心关注孩子的发育问题,绝不可自我欺骗,最终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青春期。

生命中无论哪个阶段都是生命的延续。从这点上来说,每个阶段或许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但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应该发现什么东西,应该赋予这个阶段什么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

假如小孩已经学会将自己视为社会中平等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明白自己承担的要为社会付出贡献的任务,尤其是把异性视为平等同伴和可以合作的人。事实上,每个人只有青春期这么一个机会,可以使其为自己的将来设计一个富有创意而独立的答案。如果一个人对青春期还没有准备好,或者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错误的认识,那么,这个孩子就难以独立地完成这些工作。 正因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一种安全感,从而更好地保全自己。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一定要奋斗,让自己从自卑到达优越,让自己从下层努力到达上层。

生活在贫困而父母又经常吵架的环境,有些孩子可能会意志消沉,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也要陷于这种状况,并认为社会上的很多人都难以信任,甚至对他们怀有敌意;也可能还有些孩子认为,自己以后一定要努力奋斗,争取摆脱这样的环境,也尽量避免别人再遭遇这样的环境。可见,面临几乎一样的环境,孩子们做出的解释、采取的行动不同,那么这些孩子的未来也会不一样。

母亲还可能想办法宠他、惯他,不给他任何独立的机会。可见,如果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的合作精神必然受到很大影响。 另外,假如父母常在孩子面前抱怨世道艰难、生活辛酸,这也会使孩子对社会的兴趣形成障碍。假如父母常在孩子面前搬弄是非,说亲戚的坏话,诋毁别人,对他人表示恶感和偏见,这样的话,也会对孩子形成灾难性的后果。假如这样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孩子长大后,为什么会对别人的形象进行扭曲地理解了。事实上,假如父母真的这样做了,我们也不会奇怪,这些孩子最终还会以相似的方式反抗自己的父母。这是因为,一旦孩子的社会感受阻,那么孩子就会演变为以自我为中心。

在这个时候,孩子会觉得:“人心叵测,我为什么要去帮助别人?”事实上,孩子在生活中形成了这样的心境,会对成长造成很大不便。他会觉得,去奋斗的话,阻力重重;而去伤害别人,显然要容易得多。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活不过是一场战争,那么在战争里,任何伤害的行为都将不足为怪。

在他看来,自己在婚姻上得以超越哥哥,是自己一个难得的“胜利”。可实际上,他对结婚并未做好准备,所以在婚后总是与妻子吵架。

我要强调的是,所有罪犯实际上都是懦夫。他们之所以去犯罪,是因为他们在逃避问题,他们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唯有做出反常的行为,仿佛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罪犯总是因为没有受到好的教养,没有学会达到适当的合作程度。正是由于合作精神的缺乏,才最终导致了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父母单纯地宠爱孩子,生活中围着孩子的喜好打转,就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人,无须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别人的赞扬。如果这样的话,这些孩子就会渐渐丧失拼搏努力的精神,而且一旦发现事情不如自己的意,就会归咎于别的事情或别的人,难以从自身找原因。 他们会喜欢上一个喜欢玩乐的女孩。这是因为,他们糟糕的经历使他们很希望与一个追求快乐的人在一起。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会根据常识引导自己,比如说可以四处多找些兼职工作,从而多赚些钱。但这个男孩却想轻轻松松地多赚些钱。 对于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来说,或许可以经受住诱惑,但对于一个曾经长时间在这方面动过心思的人来说,情况就会不同了。 需要对我犯罪生涯负责的,应该是压抑。我的欲望被压抑了这么久,结果才被压抑成罪犯。 每个犯人都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方式不是有益的生活,他们也知道有益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只是,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过上这种有益的生活,当一想到自己要过正常人的生活时,他们不免露出胆怯之情。此外,要过上有益的生活,需要学会合作,可他们显然在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 。我相信这次要被绞死,但遗憾的是,那个人穿的衣服那么精美,我一辈子都没有穿过这么精美的衣服。”于是,他不再说自己的饥饿与疾病,转而说到了服装。

实际上,并非经济困窘就会导致犯罪。诚然,经济困难时,人们的犯罪率会增加,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某些时候,犯罪率与小麦价格的增长成正比。这只是一种宏观形势的推测,并不能直接说经济形势不妙就一定导致犯罪。我们倒可以这样理解:经济形势不佳,人们的合作能力会受到一定限制,也就是说,一旦达到这个限度,人们就无法再在合作中产生更多供自己消费的价值。于是,有些人丧失了合作的机会,便走向犯罪。 在这里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才是影响他们采取行动的关键。 假如我们考虑一下罪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发现,除了社会问题,没有什么是他们无法解决的。

对他们而言,一份有益的工作意味着要对别人感兴趣,为别人的幸福而承担风险,而这正是罪犯人格中所缺乏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合作精神上的缺乏。实际上,大部分罪犯都没有为接受正常工作而准备好,甚至未接受过相应的职业训练,难以胜任有益的工作。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实际上,孩子与母亲的联系是第一次同别人获得联系,可母亲却不愿把孩子的社会兴趣扩展到孩子的父亲、其他孩子与其他人身上。这样的话,孩子的合作精神在早期就受到阻遏。 在这里,对孩子起作用的不是环境本身,而是孩子对这种环境的解释违背了常识,父母又未能及时纠正,才最终导致孩子日后走上犯罪道路。 2.贫困因素。 一般情况下,在大都市里,贫富悬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罪犯数量为什么会比较多了。当然,如果孩子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正确解读,就不会生出忌妒之心,反而会激励自己更加前进;如果这些孩子对这种环境进行了误读,并幻想通过不劳而获的方式获取财富,显然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3.生理缺陷。 4.社会缺陷。    在此,我需要重申的是,那些在合作精神方面有特殊困难的儿童,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生理缺陷儿童;第二类,被溺爱的儿童;第三类,被忽视的儿童。 事实上,这些相貌俊好的罪犯有不少是被宠坏的孩子。由于长时间在社会兴趣上的缺失,使得他们逐渐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因为他们的犯罪生活方式形成很长时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改变。如果要真正地改变他们,我们只有找到其思维方式的根源才行。 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失败,也是社会的悲剧,因为我们竟然不能够使孩子们作为一个正常人那样生活于社会,反倒将他们逼到罪犯这一社会公敌的行列。 由于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在孩童的成长时期,都会在某个时候莫名其妙地感到气馁,比如,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毫无用处。 正因为此,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在艰难的世道,犯罪量便会急剧攀升,这是因为人们无法获得一定工作机会,也随之失去了很多合作的机会;一旦他们长时间面临合作缺位,久而久之,就会对正常的合作心生抵触。而这也往往是从宏观角度看待犯罪问题时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假如我们做到了这一点,罪犯数量便可以大大减少。绝大部分罪犯是因为正常的工作受阻,才导致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所以,我们的整个社会要为改进经济条件,以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努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让孩子为以后的职业接受必要的训练,这样的话,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才不至于手足无措而恐慌,也可以使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加从容 。实际上,这些发展上出现问题的儿童,正是长时间因为环境在不断地挑战自己,才会让自己生出一种消极态度。 通常来说,罪犯的心理本来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伤害,假如我们对他们鄙视、敌意,不能对他们施以人道的话,其结果只能把他们往相反的方向推。 人们在15~28岁之间,犯罪率最高;我们要知道,一旦孩子接受了正确的教育,得以健康成长,他们的家庭也会受到好的影响。比如说,在家里,父母可以得到一个好的帮手;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面对懂事的学生;在社会上,人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

还有些孩子不愿担任领导职位,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前面有一个带领人,然后自己做他们的下属。其实,这也不是孩子眼中健康的发展态势,我们要打击这种奴性思维。 假如孩子的这些思维不加以阻止,那么长大后,他们就难以在组织中起到主导作用,并仅满足于选择一个小职员的职位,从事一些无足轻重的例行工作。 从我们得以生活在地球上的常识可以知道,一种符合逻辑的思维是,我们注定要工作、合作与奉献,只有这样,人类的生活才能够延续。

那些文学与艺术天才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他们洞悉人性,所以他们的作品才可以打动人心。 我们还可以发现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的乐趣,并艰苦地训练自己,包括磨炼自己的判断力,努力深入探索种种问题,从中寻求答案与理解它们。 从天才的这些早期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才华和天赋无一不是自己通过勤奋创造出来的,并非生来就有。正是因为他们的艰苦奋斗,我们现在才得以享受他们带来的价值。

当孩子到十二三岁时,会更加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如还不知道自己的职业方向时,常会感到一种悲哀。当然,或许这样的孩子表面上没有什么雄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毫无兴趣,他们也可能野心勃勃,只是不愿说出自己的野心罢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对他们的兴趣加以训练。 由此可见,我们早一点问孩子长大后想干什么,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起码不至于让孩子以后面对社会时,对职业一片茫然 。实际上,只要孩子认为的这种宝贵的东西对人类有益,我们就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因为只要符合社会的正当需要,我们也无法说清哪些职业高尚、哪些职业低下。 我们相信,只要孩子们专心为自己的选择去努力,并致力于为别人的幸福做贡献,他就和别人一样,完全是有用的、重要的。

如果一个家庭过于强调金钱的重要性,那么孩子可能会只凭赚钱的多少来判断职业的价值。如果这样的话,就会大错特错,因为这会偏离孩子追求有益于人类利益的兴趣,并可能使孩子误入歧途。的确,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谋生,但我们必须将其建立在为社会谋福祉的基础上,绝不能使自己在谋求生存时危害别人的正当生存。 假如一个孩子只追求赚钱之道,就会很容易陷入自私的旋涡,凡事仅追求一己之利。再者,要是这个孩子唯一的兴趣就是“赚钱”,并丧失了其他社会兴趣,谁又能够保证他不去偷、不去抢?纵使他们的情况没有这么极端,那么,一个腰缠万贯,却又无比吝啬,从不肯对社会、对他人有丝毫贡献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显然与我们追求的大众利益没有太大关联。 一些怀着正确人生态度的人也可能难以迅速获得成功,但我们相信,那些对生活持正确态度的人一定会在人生之旅中坚定地保持勇气,并且不失自尊,最终迎来自己充实而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认为,当我们从微观上改善个体合作能力的时候,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还要持续向前发展,从而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尽力使社会上没有失业者,确保每个人都有工作可做。

这无疑要涉及职业培训问题。因为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使得很多工作的专业性日益增强,人们往往只有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才可以胜任。所以,我们的社会应该持续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以改善这种状况。

事实上,社会上存在的失业者大多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没有什么职业特长。如果他们长时间这样下去,会看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对社会的兴趣越来越淡。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未受过职业训练的社会成员对人类是个很大的包袱,也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很大隐患。在这些人中,常会出现高比例的罪犯、神经症患者、不学无术者和自杀者。

在生活中遭遇到最大困难并做出损人利己之事的人,就是对其同胞不感兴趣的人。 这可以看出他们在合作精神上的淡漠,也就是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这些仅关心自己而不关心别人的人,在生活中常会面临最大的发展困境,也给别人带来伤害。应该说,人类的所有失败几乎都要归咎于这些人。

通常来说,这种在人际关系方面失败的人总以自私作为动力,这是个人与社会取得进步的最大障碍。实际上,我们要取得进步,就一定要对别人感兴趣,唯有如此,我们的各项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2.精神障碍。 她患这个病有8年之久了。当我见到她时,发现她像狗一样狂吠,吐口水,还撕裂自己的衣服,甚至要吃手帕。这都反映出她在对人的兴趣方面严重缺乏,而且扮演了狗的角色。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病人对待医生的态度总是取决于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

于是,我常会对他们说:“假如你晚上睡眠不好,你可以把所有时间用来考虑怎样取悦别人。这样的话,你的健康会明显改善。”在第二天见到他们时,我会问:“你是否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了呢?”

他们一般回答:“是的,我昨晚想了一下,很快就倒床睡了,竟没有像往常一样失眠。”当然,要起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和病人沟通时,必须真诚、友善。 3.犯罪性疏忽。 可见,社会感缺失的人,极容易给他人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

实际上,社会感并非遗传,但社会感方面的潜能却是遗传而来的。这种潜能的发展还会与下列因素相一致:父母是否对孩子感兴趣,以及孩子对所处环境的判断。 一个人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可能真正意义上面临生活,并努力寻找到促进他人幸福的有效途径。 假如一个人可以通过有益的工作与幸福的婚姻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就不会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会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友善。 的确,这个世界存在邪恶与困难、偏见和灾难,但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世界,通过改善它们,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可以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爱情,及其成果婚姻,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挚爱。这种感情表现于肉体吸引、伴侣关系,以及生儿育女中。在人类进程中,爱情与婚姻不可或缺,事关人类的幸福。 很明显,假如一个人能够关心别人,那么,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尽力照顾到别人的利益。假如这样,很多夫妻间的矛盾也就可以随之化解。

可以说,要真正处理好两性关系,任何一方都应当在关心别人方面胜过自己。这是爱情与婚姻成功的唯一基石。如果两人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双方在伴侣关系上才可能真正意义上平等。而且,双方都应该竭力让对方生活得舒适,这样才能让彼此觉得互相需要,无可取代,并认为对方是自己真正的朋友。

倘若父母婚姻和谐的话,我们对婚姻的准备就会更充分些。实际上,孩子对婚姻的印象最初来自父母的生活。我们发现,大部分的生活失败者都与他们破裂的家庭有关。的确如此,要是父母不懂得合作,又怎能教会孩子两性合作?所以,我们看一个孩子是否适合婚姻生活,一般看一下他在什么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以及他对父母与兄弟姐妹的态度怎样就可以知道。

当然,正如我们前面所论述的,一个人并非决定于其所处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诠释。不同的诠释会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些孩子的父母关系很紧张,但若孩子将这种境况解释为自己在以后的家庭生活里要更加用心,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在为以后的婚姻生活积极地做着准备。

友谊是培养一个人社会感的重要途径。在友谊里,我们能够学会怎样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怎样聆听对方的感受。假如小孩在孤独中长大,身边没有伙伴与朋友,他就难以产生认同别人的能力。他会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而且热衷于保护自己的利益。

从广义上说,每个人并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受其教养的影响来进行抉择。此外,我们在择偶时,也常从自己的审美观出发,这种审美观又常是基于我们对健康和进步的渴望。这正是永远吸引我们的美。

美满婚姻是养育下一代的最好方式,任何婚姻都必须具有这一个目标。其实,婚姻也有其法则和规律,倘若我们在里面有所忽视,便会触犯合作这一永恒的规律。 基于此,我们会知道,甜蜜的爱情关系总是具备这样的特征:忠诚、正直、可靠、不自私、关爱……

还有些婚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铸成了错误,所以到最后只能草草收场。比如,那些被宠坏的孩子在婚姻里常觉得自己受到了忽视,而且容易变成婚姻里的暴君,另一方则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虐待,从而起来反抗。 我们还发现有些人无法与一个人进行恋爱,只有同时与两个人相爱,并从一个人那儿跳到另一个人那儿,他们才会觉得自由,认为自己不必承担爱情的全部责任。实际上,一个人在爱情里脚踩两只船,结果只能一无所有。

假如不是因为对爱情勇敢的执着,而只是对外界的恐惧才结婚,显然也是一种错误。这起码表明,他们不是真正的合作。假如他们选择酗酒,或者是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远不如自己的人,这其实也是一种对爱情和婚姻的恐惧,进而希望自己在婚姻中受到特别的尊崇。假如这样的话,则会破坏婚姻里的两性平等。

从一个人与异性的接触方式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勇敢程度和合作能力的强弱。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在求爱时会有独特的表现。一个人在恋爱中的行为方式,会揭示出他对未来是乐观、充满信心,还是自私自利、临场退缩。 我们从那些在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中,可以发现,凡是能够自发关心人类幸福的人也是最可能生儿育女的人,而一些对别人不太感兴趣的人则会拒绝生育的负担。 实际上,爱情本身并未解决一切问题,步入婚姻后,很多实际问题才得以解决。另外,解决婚姻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依靠工作、兴趣与合作。

有些人在结婚的时候,怀有不正当目的;还有些人为经济原因而结婚;有些人是同情别人而结婚;还有的是想得到一个仆人。坦率地讲,这都是对待爱情与婚姻错误的方式。 肯定地说,我们一定不能低估爱情问题,它将决定我们一生的幸福,因此,要将其置于重要位置。 这意味着她们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不满。是的,假如人类的一半都失望沮丧,痛恨自己的社会地位,痛恨另一半人被赋予了更多自由和权利,我们又怎能完美地解决爱情与婚姻的问题?假如女性认为自己不过是男性的玩物,认为自己受到性别歧视,认为男人都是花心的,必然会使爱情与婚姻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卑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