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50%的人将会被AI全部代替全部工作或部分工作”
“5秒以内做决定的工作将会被AI替代”
“全职工作将消亡,合作制将畅行”
类似的新闻标题充斥着媒体各个版面,看得多了也不至于觉得耸人听闻,就像三体舰队一样离我们还遥遥无期。
“京东晒黑科技:全球首个无人货仓”
“中移在线开启用户众测,打造最牛智能语音客服”
“用AI代替HR筛选求职简历,Harver获810万美元A轮融资”
身为招聘HR的我此时颤栗了。。。尽管现在还没有看到哪一款技术可以替代人工筛选简历,但是时候考虑一下未来自己该何去何从了。
在反省我们自身之前,让我们看看有些组织在干什么,是否能得到一些启发。
曾在媒体焦点之下的乐视在做电视;
网易在养猪,最近又在做成人用品;
科技界跨界之王马斯克能除了做线上支付,还能做汽车,还是无人驾驶的,还能发射火箭,人类已经无法阻止马斯克。
跨界,不时最近几年才有的。再举个例子:
电子琴,钢琴,音响,摩托车,厨房用品,木艺,高尔夫球配件。。。我想这可能是当代企业界的跨界鼻祖,他叫雅马哈。
不一一列举了,相信大家已经脑洞大开,跨界的组织与名人不胜枚举。
回到我们自身,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是普通人,仅仅学了一门专业或一项技能,有那么一两项尚不能赖以为生的业余专长,在工作中是一颗螺丝钉,最多在某一领域独当一面,有n个理由告诉自己,完全不可能跨界。
说远一点,视野再广阔一点,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大进步都伴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说社会分工精细化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也对),再次引用前面引用过的标题“5秒以内做决定的工作将会被AI替代”,未来的工作将会大变样。
但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离开复所说的阶段有多远?过程将会是怎样的?谁也很难讲清楚。
因为目前我们身处于一个VUCA时代。
去年曾有幸听过北大国发院战略管理吕教授讲授的《VUCA时代,无战略时代》的讲座,很受启发,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自己,对职业生涯颇有兴趣,希望能在个人战略即生涯规划方面思索更多。
宝洁公司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Robert McDonald)借用一个军事术语来描述这一新的商业世界格局:“这是一个 VUCA 的世界。”VUCA 指的是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 ——引自百度知道
虽然每一次生产力变革都会提升人们的工作环境与生活质量,但也不能回避会对一部分人的工作及阶段性收入产生直接影响的事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政党或企业需要使命、愿景及战略,我们个人也需要支撑我们前行的战略,即职业生涯规划。来回答“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怎么去”。对于“规划”这个词,小编我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原因在于影响我们个人职业生涯路径的不可控及未知因素太多,身处VUCA时代如何设计未来的职业道路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
职场中总会见到这样的例子,在专职领域倾注了很多心血,可总是因为自身并不匹配或是外界的变化致使本职事情没有处理好,然而由于一些因素,或是激发了自己从未看见的潜能,亦或顺势,竟然开辟了一番小小的新天地。然而“无心栽柳柳成荫”毕竟是偶然事件,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谁也不会轻易的说,let it be。
VUCA时代,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我们不清楚要登上那条船,不清楚要到达彼岸是否需要换乘其他船只,不清楚航行了很久以后我们希望抵达的彼岸是否还在。
归纳一下,无外乎如下3个问题:
- 如何选行业?
- 如何选适合自身的职业?
- 职业生涯中发现自己不适,或者遇到断面、天花板,如何调整?
第一个问题描述的是外在的因素,时代在变,有引领时代变革的人,也有顺应时代变革的人,也有被时代丢弃的人。我想大部分人主观上还是选择顺应的,然而客观上,这里面的人也并不是全部都能够适应,大家都在努力甚至拼命地适应,恐将被时代抛弃。
是否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子?
知己,know yourself
在相对稳定、发展较慢的时代,个体经验积累愈丰富则更有职场竞争力;相对而言,发展快速甚至边界不清的VUCA时代,个人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创造性会给个人带来更多优势。对标自身,你自己所处的行业及职业领域过往以及未来的趋势如何,更加看重个体经验积累还是增速。
关于知己的几个方面:兴趣、价值观、性格、气质、成长经历、技能or能力职业经历等(排序由潜及表)。
关于洞悉自己的方法论很多,常见的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职业锚测试、MBTI、DISC等,可以自行百度进行了解,并挖掘挖掘自己内心的小宇宙。
然而选定合适的职业类别之后,还需注意增速,好在在擅长的领域且方向对的地方,增速理应是有保证的。
知彼——通晓时代特点
对了,又是VUCA,不必多说。乔帮主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被要求预测未来电子领域发展趋势,站在信息链顶端的人物都无法预测,更何况我们自身。信息无处不在,重复的、矛盾的、新颖的、过时的、老话新提的、视角多元的,此时对于信息检索、处理、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对于个人而言尤为重要。
在这里我深吸了一口冷气。。。
那么如何做到呢?方法很多,在这里我只做方法的搬运工。个人浅见还是在基本功力,基本功中最重要的则是独立思考能力。
职业规划中的常量
前文已述,职业生涯规划中比可控的变量很多,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影响生涯规划的常量中。比如:
关注的长远目标
这里说的长远目标并非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目标,比方三五年之内职业生涯中会发生质变的一个阶段。譬如,“我需要在这个阶段全方位了解AI领域的人力状况,并且在现在公司奠定坚实HR管理基础,通过HR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促进公司业务增长,成为业务部门的战略合作伙伴”,甚至再显化一点“成为一名人力资源副总裁”等。这个“长期目标”对于自己的职场航行而言就意味着灯塔,能够聚拢自己所有气力向自己规划好的航向航行。
没有十全十美的战略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发射火箭,不需要每一个维度去精推细敲;“憋大招”,“三思而后行”,“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如果是这些因素真的很冤。这里忍不住要再提一个词——“试错”,也许是像“痛点”、“闭环”、“复盘”等词一样让人不厌其烦,但是,成长源于涉足未知领域,仅看看自己的学业升级可不就是印证了这一点?
在我们向职业生涯的对岸航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战略和执行的关系
战略和执行密不可分,脱离执行的战略是扯淡,脱离战略的执行是无头苍蝇。
有效的战略要把行动和思考联系起来,行动和思考又将战略执行和战略设计联系起来。我们是为了行动而思考,也是为了思考而行动,我们尽力把它们逐渐汇聚起来,这正是战略学习的真正内涵。
——明茨伯格
好在,设计职业规划(自身战略)的是自己,执行的也是自己,虽然有时会纠结,但好在信息传递简单快速,随时可以调整自己的方向和节奏。此处可以参考PDCA,请自行百度。
折腾是常态,附加一句鸡汤:只有平庸的人总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期待我们都能达到职业生涯规划新境界:不断折腾,从而有益于让我们提高歪打正着的可能性!
终于交作业了,不用交罚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