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科特视野7

浅浅清如许

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科特视野7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一场的内容不止有趣,而且充满了极强的现实的指导意义,讲客体关系讲到如此细腻,也真是没话说了,现在,我就其中印象较深的几个点,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攻击与情绪发展的相关性。每一个母亲相信都有过被自己的孩子攻击的经验,在最原初的生命早期,孩子的攻击性所展现的其实是他生命的活力,只是他还分不清他所要攻击的这个“客体母亲”与提供他抱持环境的“环境母亲”是不是同一个人,而一旦脱离了这个混沌的状态,他的愧疚感也就随之产生了。就其作为一个被婴儿完全使用的客体而言,母亲无论是“客体”的,还是“环境”的,最理智的做法,也许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全然付出,面对孩子的伤害,无论内心如何憎恨,也不会实施任何报复,唯有静静等待孩子终有一天可能会有的反哺(一种对母爱的深刻理解)。相反,母亲近似于孩子般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却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的感觉。因此,一个女性如果为了孩子而努力让自己不断的走向成熟,是可敬的。现在来说,具有了愧疚感的孩子会怎样呢?为了平复内心的愧疚,孩子会建立相应的防御机制,以便知道自己究竟该爱什么人又该恨什么人[在孩子的世界里,爱与恨总是表现得太过于绝对,不是好就是坏。而一个成年人,如果还以简单的好与坏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的话,心智发育的水平是需要打问号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可也因此而失去了某些生命自由状态下的生命活性,且内心的恨一旦积压过多,破坏性也会以几何倍数的方式增长。所以你看,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有学习和成长才是永恒的主题。母亲懂得孩子,有能力共情孩子,面对孩子的攻击,包括孤独,都能够给予适时的理解和响应,孩子才能够自由的生长,而不是以自己幼小的心灵去背负照顾母亲情绪的责任,过早的戴上人生的假面。健康的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功能是有边界的,每个人每个阶段该相应的承担哪些责任,是有分工的,但无论承担什么,每个人首先是真实的做好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错误是,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想牢牢的控制住别人,为自己所用,然而又不愿包容所用之人的种种差异,才导致了无休止的近乎病态的拉扯。关于这个点中的深意,是值得每一个人好好去反思的。

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科特视野7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过渡现象:从儿童玩具的角度研究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中立区域。

对于更多玩具的占有,对于玩具的喜新厌旧,恐怕是发生在孩子身上比较普遍的现象,说它是一种现象,其实就表明孩子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征,并非是孩子天生就是如此,而是他其实是在以这样的方式表明他无法跟眼前的玩具进行更深入的链接,面对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妈妈们有几人能懂?所以,与其不停的为孩子增添新玩具,不如和孩子一起,好好研究一下原有的玩具怎么可以玩出新花样!

引申一点说,对于阅读也是如此,虽说为孩子提高丰富的读物很重要,但却不一定是多多益善,面对堆积如山的书籍,孩子可能会发生选择性困难吧,怎样引导孩子去发现每一本书里隐藏的奥秘,或许才是成人给予孩子更好的帮助!

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科特视野7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从小对人对物深厚的情感链接,看似和成年后的生活无关,实则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训练和习惯可以让孩子长大后无论做什么都会用心的去做,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一件事情,如果你已经尽力做到自身所能达到的极致,其实是可以确定它是否是自己所爱的,如果不是,那么舍弃就不会留有遗憾,如果是,就可以有足够的支撑力坚持下去,也就是说,孩子使用客体的水平越高,那么他以后职业化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一个人是否敬业,真的不是靠严格的制度逼出来的,它最终还是回到自体发育水平的维度上来,回到一个人的内在动力结构上来。]

主观,是我们享受过程之美的核心基础,中立区域,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边界。如何激发孩子内心对美的感受,如何丰富孩子对美的创造,是父母和老师要努力去探索的重要课题!

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科特视野7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过渡客体。

婴儿有三大需要:足够的营养、充分的安全和信任。所以,孩子除了吃好睡好,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微笑和热情的响应。只是可惜,很多父母,都太过于重视孩子对于营养(包括其他物质)的需求,而常常忽略了对孩子情感的响应。这种忽略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它恰恰说明了成人内心极度的焦虑。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冷,是因为妈妈觉得我冷,我饿,是因为妈妈觉得我饿。”成人越是过度保护孩子,说明父母对这个世界越缺少信任。内心的匮乏总是使人想抓住更多物质的东西!

分裂与假我。

在中国,父母和老师对于孩子最常使用的夸奖性语言是:“这个孩子很乖。”那么漫长的时光,有多少幼小的心灵被这句话深深的诱或而不自知!做一个成人眼中的乖孩子是有好处的,孩子稚嫩的心灵看不到更远的坏处,他们更愿意为了眼前的好处而选择站在虚假的一边,而那个假我越严重,内心的分裂也就越严重。到底是谁,把孩子训练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相对健康的虚假自体是策略性的,她实施的是自我保护的功能,而极不健康的虚假自体却是结构性的,涉及的是孩子生长的早期原始的家庭关系的模式。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为了更好的获得生长的资源,孩子本能的去迎合他人,在获取他人认同的过程中逐步的丧失了自身主体的合法性!

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科特视野7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科特视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