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突发脑出血昏迷两年、曾是电影《烈日灼心》故事原型的“铁血战警”陈海阳因中枢、循环系统衰竭抢救无效逝世,享年47岁。
据《厦门日报》报道,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一等功臣、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巡特警反恐大队四级高级警长陈海阳2018年7月因突发脑出血昏迷。出事当天中午,他身体就出现不适,但他还是闲不下来,以为只是中暑,还坚持值班备勤。直到下午6时许,各项应急勤务都准备就绪,陈海阳才在同事们的劝说下返回家中休息。当晚12时许,出差回家的妻子发现陈海阳倒在家中,立即送医抢救。经医生诊断,因突发脑出血,陈海阳深度昏迷,生命垂危,马上进行了开颅手术。
2年时间里,陈海阳一直与病魔做着艰难的抗争,近日深夜陈海阳因中枢循环衰竭,生命体征再次告急,遗憾的是这次抢救未能发生奇迹。
为什么年富力强、平时坚持体能锻炼的青壮年会突发脑出血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亮介绍,临床上,脑出血、脑梗塞是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事件。脑梗塞在老年人中相对比较多见,青壮年发生脑出血要比脑梗塞多一些。
青壮年脑出血的原因首先就与高血压有关。现代人生活不规律,常因各种原因熬夜、过度疲劳,这就容易引起血压升高或血压波动。加上夏季气温较高,炎热气候也会引起血压升高,并且容易脱水,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群就更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每年入夏之后,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病率都有所增加。如果控制好血压,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可显著降低,但对青壮年来说,由于身体状态相对较好,容易忽视体检。尤其是一些平时坚持运动的人,身体素质相对较好,这确实对健康有益,但这并不等于就没有高血压。临床上一些已经发生脑出血、脑梗塞的病人,对自己以往的血压情况一无所知,或是明知血压高而未能坚持正规治疗,导致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非常令人遗憾。
其次是原有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基础病变,在疲劳、情绪激动等状态下可引起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多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在未发生破裂前没有症状而不被察觉,极少有人会去做相关筛查,相当于脑中存有“不定时炸弹”。
王医生指出,临床上脑出血比脑梗塞的预后更差、死亡率更高,即使及时救治,也常因出血对大脑造成破坏性损害而遗留下瘫痪、言语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影响此后正常的生活,所以除了要重视脑出血发生后第一时间的救治,平时做好血压管理、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更重要。
哪些症状提示脑出血?王医生介绍,脑出血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躯体症状,如四肢无力、麻木、行走不稳、眼歪口斜;言语症状,如说话口齿不清、言语表达障碍;头晕头痛,由于血压升高、颅内压上升可造成头晕、头痛的症状,而且疼痛会比较剧烈。
如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警惕脑出血,尽快到正规医院的卒中绿色通道就诊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自行用药或者等待症状自行好转。王医生解释说,不宜自行用药主要是由于脑出血和脑梗塞的症状较为相似,不仅患者难以分辨,有时连医生也很难仅靠症状判断,而这又是两种“相反”的疾病。如果在出现前述症状时自我判断为“脑梗”,服用阿司匹林,而实际上却是脑出血,那么阿司匹林这类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反而会让病情雪上加霜。建议尽快就医主要是因为1/3的脑出血在24小时内会有扩大趋势,所以一旦出现症状,迅速就医是避免病情恶化到不可控的关键。千万不可“赌一把”,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症状可能会自行好转而拖延诊治。
怀疑脑出血,及时就医后医生会通过脑CT等检查确诊并区分脑出血的具体情况。王医生介绍,根据脑出血的不同类型,临床上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脑实质出血:出血部位为脑实质,即大脑、小脑、脑干所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实质性部分,区别于没有实质的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等部分。治疗以脱水、降颅压为主,必要时可使用少量止血药物。如果患者符合条件可以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引流。
其中,对于小脑出血,若出血量过大(超过15毫升),手术是第一位的。一方面,小脑出血容易并发脑疝,危害大、风险高;另一方面,小脑的代偿功能强,即使切除部分,仍然可保留正常功能,手术预后效果好,所以小脑出血量大时应尽早手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可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常由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引起。条件具备、病情许可时,可以进行脑血管造影(DSA),这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无血管痉挛等,血管畸形和烟雾病也能清楚显示。脑动脉瘤可尽快通过开颅夹闭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血管畸形则可择期手术。
王医生强调,无论采用怎样的治疗方法,脑出血之后的救治有几个需要关注的重点:
降血压:如果脑出血伴有血压高,降血压是非常重要的。多项全球临床实验证实,控制血压到标准线下(140/90mmHg)对于脑出血的预后更有效。当然,血压也不能降得太快,因为这样有可能会诱发脑梗塞,而既有脑出血,又有脑梗塞,治疗就非常棘手。所以脑出血病人降血压很重要,但如何把握降压的幅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治疗,不可盲目降压。
保持颅压稳定:脑出血可伴有颅压升高,而颅压过高可导致脑疝等危险事件,这个时候就需要保持颅压稳定。脑出血病人在监护时应做好颅压监测,必要时可通过药物如甘露醇、白蛋白等,或者外科开颅,降低颅压。
癫痫治疗:部分脑出血病人可有临床的癫痫发作,这种癫痫不像一般的癫痫病人会有明显的大发作症状,但在脑电图上可发现,需要及时干预。
脑低温保护:医学上的脑低温保护是由于低温状态下可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和耗氧量,减少脑细胞自溶性坏死,减少脑出血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但过去采用的全身低温存在一定的缺憾,如病人更易感染、导致寒战等,因此现在主张局部低温,如通过戴冰帽等方式让脑部保持低温,应在医生建议下根据病情选择。
检查脑内微出血:对部分脑出血病人,医生会要求做一个磁共振SWI检查,这主要是为了检查脑内微出血情况。由于治疗时可能会用到一些诱发药源性脑出血的药物,若是在检查中发现微出血,要慎重使用这些药物。SWI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于显示静脉血管、血液成分、钙化、铁沉积等非常敏感,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出血性病变。检查中若发现深部微出血,一般与高血压有关,可以进行降压治疗;若发现皮层微出血,多与脑淀粉样变性有关。
王医生指出,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病源都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一项研究发现,收缩压下降5mmHg,脑出血风险可下降10%,可见控制血压的重要性。那么,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管理好血压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血压。临床上不乏青壮年人士突发脑出血,血压特别高,但事后询问他们却表示不清楚血压情况,认为“没有症状就是没有高血压”,或是“血压虽然高但是没有头晕,就不用吃药”。这些认知都是错误的。长期高血压或血压波动大(忽高忽低),脑出血的风险就埋下了。王医生建议,35岁以下的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35岁以上的人,应增加血压测量的次数,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生活不规律、易疲劳的人群,应坚持定期测量血压,一旦发现血压高要及时就医。
其次,确诊高血压后要坚持降压治疗。一般非同日测量的三次血压,三次均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大于140/90mmHg)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而一旦确诊高血压,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不能抱有“高血压会自愈”的侥幸心理,应该立即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开始降血压的药物治疗。治疗的目标是尽量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要长期坚持、定期监测、必要时遵医嘱调整,千万不能自行减药、停药。人体的血压是一直在波动的,有些人发现夏天血压低,就觉得可以不吃药了。尽管这种夏季血压比其他季节低一些的情况确实存在,但降血压药物必须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调整,“自说自话”可能会造成血压波动,留下健康隐患。
第三,改善生活方式。无论是否已经是高血压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都是帮助我们远离疾病的重要措施。比如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过度疲劳;严格限盐,避免因为吃得太咸导致血压升高;超重、肥胖者及时减肥,合理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过悲过喜,勿过度沉迷于麻将、游戏等可刺激情绪的娱乐项目;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除了血压,还包括血糖、血脂、血尿酸、血管健康等,一旦确诊慢性基础性疾病应积极治疗。
王 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组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卫计委卒中筛查与防治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卒中康复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