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116870102vb4c.html
个人记录:
-----------------while(USART_GetFlagStatus(USART2,USART_FLAG_TC)==RESET);
使用USART_SendData()函数非连续发送单个字符是没有问题的;当连续发送字符时(两个字符间没有延时),就会发现发送缓冲区有溢出现象。若发送的数据量很小时,此时串口发送的只是最后一个字符,当发送数据量大时,就会导致发送的数据莫名其妙的丢失。
如:
1
2
|
for
(TxCounter= 0;TxCounter < RxCounter; TxCounter++)
USART_SendData(USART1, RxBuffer[TxCounter]);
|
此API函数不完善,函数体内部没有一个判断一个字符是否发送完毕的语句,而是把数据直接放入发送缓冲区,当连续发送数据时,由于发送移位寄存器的速度限制(与通信波特率有关),导致发送缓冲区的数据溢出,老的数据还未及时发送出去,新的数据又把发送缓冲区的老数据覆盖了。
发送后等待一段时间延迟的方法就不说了,等待时间不确定,此为下下策。提供下面2种方案:
USART_SendData(USART1, RxBuffer[TxCounter]);
while(USART_GetFlagStatus(USARTx, USART_FLAG_TXE) == RESET){} //等待发送缓冲区空才能发送下一个字符
修改USART_SendData()函数,在其内部加入发送缓冲区的USART_FLAG_TXE状态检测语句,确保一个字符完全发送出去,才进行下一个字符的发送。
实现方法:每发送一个字符都检测状态寄存器,确保数据已经发送完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所示。
修改前的函数定义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void
USART_SendData(USART_TypeDef* USARTx, u16 Data)
{
assert_param(IS_USART_ALL_PERIPH(USARTx));
assert_param(IS_USART_DATA(Data));
USARTx->DR = (Data & (u16)0x01FF);
}
|
修改后的函数定义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void
USART_SendData(USART_TypeDef* USARTx, u16 Data)
{
assert_param(IS_USART_ALL_PERIPH(USARTx));
assert_param(IS_USART_DATA(Data));
USARTx->DR = (Data & (u16)0x01FF);
while
(USART_GetFlagStatus(USARTx,USART_FLAG_TXE) == RESET){}
//等待发送缓冲区空才能发送下一个字符
}
可能有人认为,为什么不预先在库函数中处理这个问题,而把解决方法抛给用户。个人认为ST这么做的原因是:使用发送中断功能。
|
在USART的发送端有2个寄存器,一个是程序可以看到的USART_DR寄存器(下图中阴影部分的TDR),另一个是程序看不到的移位寄存器(下图中阴影部分Transmit Shift Register)。
对应USART数据发送有两个标志,一个是TXE=发送数据寄存器空,另一个是TC=发送结束;对照下图,当TDR中的数据传送到移位寄存器后,TXE被设置,此时移位寄存器开始向TX信号线按位传输数据,但因为TDR已经变空,程序可以把下一个要发送的字节(操作USART_DR)写入TDR中,而不必等到移位寄存器中所有位发送结束,所有位发送结束时(送出停止位后)硬件会设置TC标志。
另一方面,在刚刚初始化好USART还没有发送任何数据时,也会有TXE标志,因为这时发送数据寄存器是空的。
TXEIE和TCIE的意义很简单,TXEIE允许在TXE标志为'1'时产生中断,而TCIE允许在TC标志为'1'时产生中断。
至于什么时候使用哪个标志,需要根据你的需要自己决定。但我认为TXE允许程序有更充裕的时间填写TDR寄存器,保证发送的数据流不间断。TC可以让程序知道发送结束的确切时间,有利于程序控制外部数据流的时序。
下图是STM32技术参考手册中的一页:
转载正文2